论均陶作品“凤凰于飞瓶”的创作感想

2019-08-13 05:48杨俊
江苏陶瓷 2019年2期

杨俊

摘  要   宜兴均陶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展现了艺人的智慧和匠心。宜兴均陶融合了书画、堆花艺术,集观赏性、收藏性、文化性于一体,享有“天下无类”的美称。本文以均陶作品“凤凰于飞瓶”为例,浅谈其独特的堆花工艺和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境。

关键词  宜兴均陶;凤凰于飞;文化意境

宜兴均陶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宋代就著称于世,其发展历史悠久,深受人们喜爱。宜兴均陶集实用性、观赏性和文化性于一体,作为传统文化的延续,接受新时代的洗礼和考验,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均陶美在釉色,绚丽多彩,有蓝均、红均、铜均、白均等数十种,又以蓝均最为珍贵,赢得“灰中见蓝晕,艳若蝴蝶花”的美称。优秀的均陶作品是书画艺术、色彩艺术与堆花艺术的相辅相成,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韵味,彰显出国人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宜兴均陶品类众多、造型精彩纷呈,大多取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例如常见的碗、缸、瓶等,既可作为日常实用器皿,又增加了观赏性,可作为收藏摆设,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陶作品“凤凰于飞瓶”(见图1)简约而不简单,流线优雅爽利,有行云流水的舒展又有柔韧的张力,其底部平稳有力,由下往上身筒渐显曲张饱满,过渡和谐平稳,肩部圆润而有力,短颈内缩,唇口外翻,整体造型古雅大气,有秀美端庄之感,取之搁于架上,放置书房、客厅之中,都极为赏心悦目。

此瓶最大的亮点在于瓶身的堆花,凸显了作品的主题,提升了整瓶的观赏价值和文化意境。堆花工艺是宜兴均陶最大的艺术特色,堆花全凭艺人拇指的功力,将不同色泥堆贴在坯体上,呈现出花鸟、山水等不同画面,不似浮雕,却又胜似浮雕,增加了画面的整体感和立体感。卓绝的堆花技能彰显着宜兴均陶的文化成就,经受着时间的考验,自成一格、独步千秋。发展至现代,更在宜兴均陶艺人的智慧和匠心下,实现了从传统“平贴法”到“半浮雕堆贴法”、“立体堆贴法”的创新,使作品具有全新的时代特征。此瓶堆花以“凤凰于飞”作为主题,凤与凰在空中相偕而飞,优雅的头部、细长的脖颈,展开巨大的羽翼冲天而起,红色的火焰密布四周,炫丽的火红色尾羽,完美的体态,无不彰显着鸟中之王的高贵。整幅画面层次分明、虚实相映,整体画面以线形勾勒,简而化之,流线优雅、一气呵成,对凤凰的刻画细致逼真,其姿态优美、羽翼轻盈让人心生向往,整体意境美不胜收。在色泽上,釉面颜色丰富、搭配合理,主要以红均为主,以釉彩的变化表现出凤凰齐飞时的盛大景象,其中凤凰的眼睛使用了黄均以及褐色进行着重刻画,神采十足,可谓“画龙点睛”,活灵活现。作品整体画面与釉色相辅相成,配合得天衣无缝、自然成趣,其技艺精湛、形神兼备,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气质美,给人以視觉美感。

宜兴均陶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创作题材大多极具民间特色,诸如游龙舞凤、福寿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凤凰于飞也是十分经典的传统民间题材,“凤凰于飞”一词最早出自《诗·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原意为凤与凰在空中相偕而飞,一般用来祝福新人婚后生活的幸福美满。凤凰,亦称为朱鸟、丹鸟、火鸟、鹍鸡等,在西方神话里又叫火鸟、不死鸟,神话中说凤凰每次死后,周身燃起大火,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磐”。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鸟”的名称。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随着时代的发展,凤凰齐飞在象征婚姻幸福的基础上又多了新的寓意,“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预兆,凤凰非梧桐不栖,也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君而事”的寓意,象征受人赏识。古代文学作品《凤求凰》一曲演绎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还象征着理想的非凡、志趣的高尚。“凤凰于飞”可谓是我国传统民间吉祥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幸福美满、平安吉祥生活的心理。

宜兴均陶被誉为宜兴的五朵金花之一,其作为传统手工艺品,在保持素雅、古朴特点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不断更新造型装饰体系,以独具特色的堆花工艺独步天下,推动了文化艺术的跨界融合,符合世人对新颖事物孜孜不倦的追求,可谓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均陶作品“凤凰于飞瓶”在创作上重视整体协调、虚实结合,增加了视觉、思想上的延伸感,提升了作品的意境,给人以丰富的遐想,是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

参 考 文 献

[1]潘洪均.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浅谈宜兴均陶“均魂”的创作[J].江苏陶瓷,2015(0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