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艺术大典》审读报告

2019-08-13 06:50
出版参考 2019年11期
关键词:影印体例书稿

评审专家点评

坚持既定的编纂体例要求

《昆曲艺术大典》包涵9000万字、6000幅图片,共149册图书,是有史以来对昆曲艺术规模最大、最系统、最全面的保护、抢救、整理与研究的文化工程和出版工程。作为一项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参与其中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其中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劳作自不待言。作为一项国家级重大出版工程,安徽文艺出版社及其上级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集中优势人力20余人,苦干近8个年头,其中甘苦可想而知。就在大功即将告成之际,领衔的责任编辑发现文稿还存在着若干不足,其中有些是技术性统一问题,并不伤筋动骨,稍作处理即可,而有些却是要做较大返工的,这不免让初复审所有人员颇费踌躇。

初审审读报告指出,按照大典编纂体例,“所收文献资料以较早或通行的版本为底本进行校点整理”,但是在审稿中发现,《历史理论典》不少篇目没有依据这一原则,如汤显祖的尺牍、沈璟致王骥德的书信等,都有相应的古本而未用,依体例应当改用古本。初审审读报告又指出,历代对昆曲的评点,对研究昆曲的发展、历史及在当时的状态,对古典戏曲批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可书稿对此全无涉及,建议增加“评点”一类。还有,初审报告对录音部分只收录很多“剧曲”,而对几百年来昆曲的一大传统、文人特别热衷的“清曲”几未涉及,建议增辑。如此等等。可以说,每一项增改建议都需要编纂者返工补课。例如需要增辑的“清曲”,其内容总量并不比已经辑录的“剧曲”少,这将意味着临近成功时编撰者在“录音”部分又要重新来过。总之,倘若是一般的著作编纂出版,适当重修也不是什么难事,可是这是一套149册的出版工程,提出建议便需要斟酌,需要鼓一番勇气。

然而,国家工程,讲究的是高质量,是完美。责任在肩的责任编辑,坚持既定的编纂体例要求,把不够完美的地方负责任地提了出来。复审、终审也都站在初审这一边,坚持既定的编纂体例要求。终于,在编撰者的认真配合下,成就了这部后来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奖的国家出版工程。

初审意见

初审姓名:胡莉 姚爱云 等

职务/职称:副编审

日期:2015年1月26日

一、书稿简介

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拥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被称为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2001年5月18日,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艺术大典》采用“原典集成与百科式编纂相结合”的方式,整理自明代中期至本世纪初几百年来有关昆曲艺术的文献资料和录音录像资料,按其内容及文献特点,分为历史理论、文学剧目、表演、音乐、美术、音像集成六个分典。

历史理论典通过文献整理汇编和文献影印的形式,呈现自明代中叶至2008年之间兼具综合性与理论性的昆曲文献资料的原貌,分为文献集成、资料汇编、论著提要、研究文章目录、大事记五编。“文献集成”全文收录或部分选录昆曲理论著作51部;“资料汇编”从家乐、人物传记、序跋、评点、咏昆曲诗、日记、尺牍、行会碑刻、清宫档案等方面汇辑昆曲资料;论著提要、研究文章目录、大事记则以目录、简介等方式,对昆曲的相关论著、文章及大事进行介绍。通过本典可以全面了解几百年来昆曲的发展、演变。

文学剧目典以整理和介绍昆曲文学剧本的“剧目选辑”为主,辅以介绍昆曲文学剧目有关文献的“目录汇编”,展示昆曲文学创作的概况及其在中国戏曲史和文学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剧目选辑”收录全本戏剧目100个,均以最早或最好的版本为底本,进行校点、整理。

表演典通过整理、影印和介绍现存的昆曲舞台表演文献与资料,力图全面展现昆曲舞台表演的发展脉络、总体风貌及艺术特征。分为“表演文献集成”“表演资料汇编”“表演论著提要”三编。“表演文献选辑”全文收录或部分选录表演论著32种,并全本影印了昆曲舞台演出本 203 种(套),包括身段谱、总本、单头、提纲、排场、串头等,这些文献曾长期深藏于艺人之手,甚少为学界关注。“表演资料汇编”从脚色行当、名伶名角、曲师曲友、表演艺诀、班社曲社及其他昆曲机构几个方面,汇编有关昆曲表演的资料;“表演论著提要”简要介绍昆曲表演论著39种。

音乐典以影印文献为主,通过对昆曲音乐文献作提要目录,并影印历史上制作最精良、影响最广泛、传承最有序的昆曲曲选曲集,重点呈现昆曲音乐遗产。分“曲谱总目”“曲谱韵书匯编”两编。本典共影印曲谱 27 种,曲韵 4 种,许多难得一见的昆曲曲谱、曲集的珍本、善本也在本分典中得以展现。

美术典以文献整理、文献影印以及图片、图表等形式,再现历史上昆曲的演出场所、人物装扮、脸谱头面、服饰帽靴、砌末布景等,全面展现了昆曲艺术的演进过程及其生成环境的面貌。分“舞台美术文献辑录”“舞台美术图集”两编。

音像集成汇集了昆曲最具代表性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分录音选汇、录像选汇两部分。录音选汇时长 127小时,录像350多小时,囊括了昆腔正宗的曲唱,还有所谓“草昆”的传世珍贵声像资料,通过对许多难得一见的曲家、艺术家的资料进行现代技术的整理,呈现出昔日昆曲的表演、曲唱面貌。

二、作者简介

《昆曲艺术大典》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先生担任总主编,编纂整理者包括国内外昆曲研究、古典戏曲史研究领域和昆曲艺术团体中的学者专家近百人。总主编王文章,博士生导师,主要发表艺术理论、评论文章50余万字,并撰写、主编出版有《艺术体制改革与管理初探》《澳门艺术丛书》《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梅兰芳赴美京剧图谱》《京剧大师程砚秋》等,曾获国家图书奖,文化部艺术创新奖一、二等奖等。副总主编王安葵、刘祯、王馗、郑雷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知名学者。

三、书稿的独特性和出版价值

本书整理了中国昆曲现存的文献、文物、音像、剧目、舞台美术、音乐、表演及其传承人等方面的文化遗存,是有史以来对昆曲艺术规模最大、最系统、最全面的保护、抢救、整理与研究,其独特性和出版价值主要体现在:

(1)体例框架设置的独特性。昆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正所谓“词山曲海”,本书不仅仅是汇集文献,而是深刻把握住昆曲艺术的民族性和舞台艺术的独特性,确立了“历史理论”“文学剧目”“表演”“音乐”“美术”“音像集成”等分典,然后再对各分典中的各类昆曲“原典”进行甄别、分类,以整理、注释、词条、原文影印等多种方式汇集,纲举目张,层次分明,在昆曲文献整理上颇为独特。

(2)呈现形式的立体和多样化。《昆曲艺术大典》从昆曲理论到昆曲剧目,从音乐到美术,从文本记录到音像录制,诸体悉备,内容宏富,堪称昆曲界的文献宝库。

(3)书稿遵循的“原典集成与百科式整理相结合”的编纂原则,注重论据的丰富性、包容性,不作轻易的评判,让读者自己作判断,体现了编撰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畏,避免了对这些丰富而珍贵的文献的任意肢解和误读。

(4)本书对昆曲文献的收集整理是有史以来最为完备的,它不仅对昆曲艺术的研究、继承、发展,而且对整个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都将具有极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5)作为中华昆曲艺术的集成,书稿收录的大量珍贵资料,必将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优良载体,向每一位海外读者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四、初审对书稿的处理

书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古籍整理稿、当代撰述稿、影印稿、图片稿、录音、录像等,结构、体例也很复杂,且该稿为繁体竖排,编辑难度非常大。在初审过程中,针对不同形式内容及大典整体体例,十位责编历时三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梳理内容:按分典顺序及容量将书稿分册。

(2)古籍整理类稿件:严格审读每篇“整理说明”,尤其是作者生平及著作介绍、作品的版本流传,避免出现知识性差错;所收古籍严格与底本核对,依据大典“不改变底本原貌”的原则,将这部分内容与原底本逐字核对,用字方面基本达到使用新字形,异体字“一仍其旧”;对于古籍的断句、标点,原稿错误颇多,责编尽力读通读懂原文,避免因不求甚解而曲解、误读原文,并按现行标点用法对其进行规范,对校记、眉批、标题等也按《<昆曲艺术大典>编辑规范》进行体例上的規范和统一。

(3)影印稿件:严格审读“影印说明”,尤其是版本特点介绍、版本内容介绍,责编多方查找资料,确保其与影印内文一致、准确,并对其行文进行修改、润色, 使每篇“影印说明”规范、统一。对于影印图片,由专业排版人员对图片进行去污、修版处理,尽量做到图片大小、色彩的相对和谐、统一;责编将处理后的图片与原书逐页核对,确保不漏页、不错页,并在此基础上辑出目录。

(4)汇编资料:大部分都找到原始资料并与之核对,确保资料引用准确、正确、可靠,并将不同分典的同类内容进行比对,对重复、分类不合理的进行调整。如《历史理论典》和《表演典》均有“论著提要”,两部分重复甚多,而且“提要”对论著、论著作者的介绍及原论著目录的引用不准确、不完整,且由于该部分内容出自众人之手,在叙述方式、语言风格及著录体例上不统一。初审中对重复的内容采取“参见”的处理方式,另将“论著提要”中涉及的绝大部分论著与原论著进行核对,包括核对目录、作者、论著内容,确保不出现知识性错误;极少数台湾出版的、责编无法找到原论著的,已提交编者,请编者提供原书以供责编核对;初审还对著录体例进行了调整,尽可能使套书体例统一。再如,《历史理论典》的“家乐”与“咏昆曲诗”,《表演典》的“表演论著汇编”中的《亘史》和《鸾啸小品》,均有重复之处,经与作者商讨,采取了或删除 或“参见”的处理方式,避免了前后重复、交叉。

(5)当代撰述稿:着重审阅其文字性、知识性、政治性差错及体例的规范。文字差错主要是处理简体与繁体“一对多”的不对称繁体字,如“范—范、範”,“筑—筑、築”,“岳—岳、嶽”等。原稿中知识性差错颇多,主要是人名、地名、著作名错误,年号纪年与公元纪年对应错误,专业术语错误等,责编在审稿中利用网络、工具书等,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尽最大努力保证书稿质量。如原稿《历史理论典》“大事记”中“元(1263-1366)、明(1368-1644)、清(1645-1911)、中华民国(1912-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2008)”的时代划分不妥,且与“研究文章目录”按照年代划分的体例不统一,不少事件的记叙不准确。初审与作者沟通后,将“大事记”的历史分期调整为以年代而非朝代划分,即调整为1263-1366年、1368-1644年、1645-1911年、1912-1949年、1949-2008年五个历史时期,使之既与“研究文章目录”体例统一,也避免了历史及政治上的问题。

(6)录音录像:录音部分以保真为原则,做了必要的声音还原、降噪等修复加工,并为每段曲目配加了报头、曲词;录像部分则按照专业规范及大典体例,在保存文献原貌的基础上做了校勘整理,统一剪辑制作,并核校配置唱词、念白、字幕片头等,努力以数字化技术还原其最佳状态。在此基础上,初审认真审看了录音录像,校对了每一句唱词和字幕,发现、解决了很多问题,责编不能解决的,已提交作者方处理。

(7)全典体例:书稿的六个分典,各部分体例、结构应统一,各分典辅文的名称、功能也应统一。之前书稿辅文名称不统一,现按照各分典前为“概述、凡例、目录”,各编为“说明”,再下一级为“编纂说明”,各篇为“整理说明”或“影印说明”的原则进行了统一。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由于书稿卷帙浩繁、内容复杂,编纂者众多,且为繁体竖排,故无论是书稿本身还是排版等方面,都容易出现问题。以下几方面提请复审、终审特别注意。

(1)书稿的古籍整理部分,由于专业性强,在断句、标点、用字等方面,存在断句有误、标点错误、字形辨认错误、校勘错误等很多问题。责编已查阅大量资料,并请教专家,问题均已解决。为慎重起见,相关问题处均在稿件中标出,请复审、终审重点审定。

(2)由于古籍用字遵从底本,而古籍的抄本用字比較随意,造成书稿中有大量的造字,一些造字不但字形不美观,而且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排版方面的问题。建议与排版人员更多沟通,争取从技术上解决此问题。

(3)表演典“舞台演出本选辑”内容结构非常复杂,如“身段谱”分“刻本”和“抄本”,又分为“总集”“全本”等,分类标准不一,概念交叉,且部分层级结构无法在现有的版式设计中体现出来,建议去掉“刻本”和“抄本”的级别,另将“总集”“全本”这一级标题统一放于三级辑页书名的上方。

(4)按照大典编例,“所收文献资料以较早或通行的版本为底本进行校点整理”,但是我们在审稿中发现,《历史理论典》不少篇目没有依据这一原则。如,汤显祖的尺牍用了徐朔方笺校、北京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的《汤显祖全集》;沈璟致王骥德的书信,转引了徐朔方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沈璟集》中王骥德的《古本西厢记》;《远山堂尺牍》用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的《祁彪佳文稿》,但这几种文献均有相应的古本,建议改用古本。

(5)历代对昆曲的评点,对研究昆曲的发展、历史、在当时的状态,对古典戏曲批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如著名的清代《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墨憨斋详定酒家佣传奇》等,但书稿对此全无涉及,建议在《历史理论典》的“资料汇编”中增加“评点”一类,酌情收入相关内容,以使书稿内容更全面。

(6)录音部分,收录了很多“剧曲”,但对几百年来昆曲的另一传统、文人热衷的“清曲”几未涉及,建议增辑清曲内容。

(7)录音录像部分,原定其出版载体为光盘,但因其内容太多(共有500多小时),若使用光盘,将有300盘左右,建议改光盘为大容量的硬盘。

书稿内容完备,各部分基本达到齐、清、定,申请发稿。

复审意见

复审姓名:岑杰

职务/职称:副总编 编审

日期:2015年3月1日

《昆曲艺术大典》为《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出版项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十二五”重大出版工程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重大科研项目。

本书严格依照大典“总编例”、各分典“凡例”以及大典编辑部制定的《<昆曲艺术大典>编辑规范》,实施了稿件的规范管理和精编、精校、精制。所有影印文献在不改变原形的前提下均做了修图、调色处理,既修旧如旧,又增强了识读效果;所有整理文献均依据底本逐字认真核对,并由此校正了整理稿中的某些失误;对今人撰述文字,已审定其科学性与规范性,并依据《通用规范汉字表》对其繁体字使用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录音录像部分全部采用了数字化处理并校对了唱词和字幕。

初审按照古籍整理的学术要求,在整理文献时,严格以底本为依据,尽量保持底本原貌,不求一书之中字形一致;对底本文字有明显讹误之处,不改动正文,出校记说明;对文献中缺失的整段文字(如文学剧目中的出、整段的曲词等),亦参照他本直接补入正文,并在“整理说明”中加以说明,从而确保整理稿的准确性、规范性。凡未收入本书的昆曲文献,亦以存目的方式著录提要。凡此种种,体现了本书“原典集成”“原汁原味”的特色,保持了昆曲艺术遗产的本真形态,准确把握并呈现了昆曲艺术的本体规律。

同意初审对稿件的处理,建议增设“评点”“清曲”后发稿。

终审意见

终审姓名:裴善明

职务/职称:总编辑 编审

日期:2015年3月30日

本书是有史以来对昆曲艺术遗存最大规模、最全面、最系统的整理研究的成果,集文献性、学术性、艺术性于一体,其出版价值毋庸置疑。

本书以“原典集成与百科式整理相结合”的编纂方式,将学术性融入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体例框架的构建与呈现之中,体例严谨完备,上下层级明晰。大典前列“总前言”“总编例”“总目录”;下列六个分典,各分典相应有“概述”“凡例”和“目录”;分典下列各“编”,“编”有“说明”,“编”以下各章节有“整理说明”(或“编纂说明”“影印说明”等);全典后附“后记”“索引”等,体例完备,层次清楚。

提醒编辑校对人员注意:一、要密切与编纂方的联系,继续提高书稿内容(包括校记、编说明、整理说明等)的准确性、规范性;二、要消除内文中的旧字形;三、今人著述的文字由简转繁后,要特别关注不对称的繁体字的应用,如云—雲、松—鬆等;四、各分典由于内容不同,内设层次繁简不一,要注意各层级标题字体、字号及所占位置,确保全典的规范一致;五、录音、录像要注意植入的唱词、念白文字与声音的同步以及音像效果。

初审对书稿的编校既把握了宏观规制,又关照到微观细节,特别在细节方面,对书稿反复打磨,力求完美,充分体现了编辑校对及相关制作人员的工匠精神。同意初审对书稿的处理,增加内容的意见相当好,已向编纂方建议更换部分底本,增设“评点”“清曲”及将光盘改为硬盘,除此少部分内容需在编校过程中加以调整外,稿件已达齐、清、定的要求,同意发稿。

猜你喜欢
影印体例书稿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红批影印
红批影印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红批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