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涛 杨艳芳 李翔 刘坦
一、人民币战略储备的背景
(一)当前我国经济金融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和严峻,这为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提出了新的挑战。贸易争端升级,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增长再次显示出疲软态势,对新兴市场经济体造成较大冲击。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契机,经济增速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成为稳增长的主要任务。
(二)我国现金流通规律出现的新变化。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非现金支付手段的普及和人们风险偏好的改变,我国现金流通规律呈现出新变化与新特点。2000—2011年,人民币现金净投放量基本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从2012年开始,现金净投放量波动剧烈,但整体呈下降的趋势。2017年现金净投放量仅相当于2003年的水平。美国、欧洲及日本的中央银行发行现金M0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2002年开始基本呈提升态势,而我国的M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逐步走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是对比国外商业银行,我国的商业银行有更高的信用,居民和企业出于对银行的信任,愿意把钱存在银行里。二是相对于其他经济体,我国非现金支付手段发展迅速,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电子手段进行支付。三是相较于发达经济体,我国的无风险收益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这意味着人们持有现金的成本较高,从而降低了人们对现金的需求。
人民币现金净投放量在近几年不断降低与非现金支付的迅猛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的统计口径,非现金支付包括票据支付、银行卡支付、电子支付以及贷记转账等其他支付清算手段。2009年以来,我国非现金支付交易量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非现金支付手段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人民币现金流通手段的职能,降低了人们对现金的需求,导致人民币现金净投放量的减少。
电子支付手段的升级与发展使得电子支付成为非现金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电子支付的交易额已经占非现金支付成交额的68.15%。目前电子支付主要是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ATM等手段进行支付。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快速发展。2013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电子支付交易额是9.22万亿元,到2017年已经达到143.26万亿元。如今,二维码、条形码支付已经成为被广大居民普遍接受的支付方式。
虽然非现金支付的方便性和快捷性深受青睐,但必须看到非现金支付的适用性和安全性仍然存在盲点和不足,人民币现金支付作为最根本的支付手段,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据主要支付地位。
(三)现金投放区域性特征明显
根据2011—2017年现金投放、回笼数据,可以将全国32个省级行政单位划分为纯投放省份、纯回笼省份和投放、回笼混合省份。我国现金整体投放格局具有明显特点:一是纯投放省份在数量上较多,且地理位置分布广泛——遍布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和东南地区;二是纯回笼省份数量相对较少,且分布集中,主要位于我国中部内陆地区;三是投放、回笼混合省份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及我国的西南和南部地区。
(四)现行人民币储备机制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1. 现行人民币储备机制运行情况。按储备主体来分,我国现行人民币战略储备采取“中央银行单一储备制”,而受“日均现金库存最小化”考核目标影响,商业银行现金库发挥的储备作用微弱。全国设立重点库、省分库、地方中心支库和县级发行库,人民币实物由四级库分级储备管理,即人总行结合未来现金运行形势测算确定发行基金储备总规模(国家战略储备),同时下达和调整各省发行基金的铺底储备量(区域战略储备)。各省发行库需根据总行下达的发行基金最低铺底储备做好相应储备管理工作。
2.现行人民币储备机制存在的问题。
(1)人民币储备目标定位不明确。一是发行库储备功能定位模糊。我国按照行政区域设立重点库、分库、中心支库和县级支库四级库,各级发行库是否均应该参与人民币战略储备,储备库应该具备哪些地理、交通、库房条件、承担储备职责以及应对的风险等级等问题未精准确定。二是储备库布设未合理规划,分布不均衡。目前,除重点库外,其他三级发行库基本上遵循行政区域来分布,库房布局管理刚性强、弹性小,“区域中心”概念相对弱化,储备分布不均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部分现有储备库闲置。
(2)储备主体过于单一。“中央银行单一储备制”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现金储备方式,其在应对现金供应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知道,现金的调运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巨额资金,有限的调运条件也限制了应急响应效率的提高。随着经济稳步增长以及国家“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等影响,国家对现金战略储备和应急储备的重视程度和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從经济效益角度看,单一化的央行储备方式将会进一步增加中央财政负担,不利于应对更大的突发风险事件,不利于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环境,不能适应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要求。
(3)人民币储备应急机制不健全。2005年,人民银行总行下发《发行库、发行基金调运和供应危机处置预案》,该预案对发行库、发行基金调拨和供应危机的预防和预警、应急响应流程、9类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应急处置流程等都做出了明确要求。但近年来,各类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已经发生改变,新时代下许多新的风险事件正在显现,而未根据风险事件波及范围、造成的影响程度以及需动用的人民币储备等战略资源的数量来界定、划分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处置预案的应急机制不再适用。其应对大范围、极端事件的能力不强,不能有效指导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应对不同类别的风险,不利于人民银行履行保障现金供应职责。
二、影响人民币战略储备的风险事件
我国的现金需求与供应主要涉及印钞造币厂、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公众四类主体及极端的外部事件影响。现金的供应是实物货币在运作,需经过设计、印制、调拨和供应等几个环节。任何可能造成现金供应和需求剧烈波动或者突然变化的事件,都会对我国经济的稳定运行造成影响,应对或减小这种影响是建立人民币战略储备的题中之义。从供需角度预判可能影响人民币战略储备的风险事件,可根据事件所属的性质对其进行以下分类:
(一)央行相关类
印制企业生产供应问题。一是人民币原材料供应稳定性问题,部分原材料的生产技术或工艺未能掌握,国内无法生产而不得不依赖进口,在风险加剧、贸易摩擦和争端日趋紧张的国际环境下,一旦遭到国外的禁运和断供,则国内的人民币印制生产很可能陷入瘫痪状态。二是印制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由于人民币制作工艺复杂,一旦部分环节发生故障或整条生产线损坏,其维修或重建周期可能旷日持久,在恢复生产之前,如果不能由其他生产线替代,则可能造成某种券别生产停滞,引起整个社会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失衡。
(二)金融突发类
1. 系统性金融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现金需求变动。当系统性金融风险造成部分重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出现危机时,可能导致整个银行业出现连锁反应或使得公众对银行失去信任,引发挤兑。
2. 地方性金融风险。地方性金融风险主要有突发性、快速传播性等特点,可能发生因信用度下降、流动性枯竭或破产传闻等原因造成的地方性银行挤兑事件。
3.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引起现金需求上升,剧烈和不可控的通货膨胀不仅会严重影响短期内现金需求量,还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而影响中长期现金需求量。
(三)公共突发类
1. 押运公司罢工或破产。由于押运员持有武器这一特殊性,押运公司因经营不善和劳资矛盾引起的破产和罢工不仅严重威胁社会安全,更直接导致一个地区的银行现金业务无法正常运作。
2. 通信技术故障。系统故障、设备损坏、黑客攻击、大规模停电等原因可能导致区域范围内通信中断,电子交易、移动支付和银行间结算都会因此受到较大影响,当其他支付手段受限或失效时,受影响地区的现金需求量会大幅增加。
3. 社会安全事件。在群体性事件等社会安全事件中,有可能发生冲击或攻击发行库和印钞厂(造币厂),阻断或破坏铁路干线、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交通的情况,造成人民银行人员、设备、场所的损失以及人民币生产、运输环节受阻。
4. 社会舆论风险。如果出现假币风波、各类资金账户信息泄露等事件,被相关媒体报道,甚至发展成谣言形式传播扩散时,会引发公众对资金安全的担心,造成现金需求剧增。
(四)自然环境类
1. 自然灾害。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重大自然灾害频发,是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在诸多自然灾害类型中,能对现金供需量或供应环节造成影响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洪涝、泥石流、台风等。
2. 公共卫生。传染性疾病、水体或食物污染中毒、核泄漏等公共卫生事件会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影响,进而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对现金需求量造成不可预知的影响,同时现金供应环节也可能出现问题。
(五)新形勢下的其他经济风险因素
1. 货币形态转换加速及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风险。目前,M2、M1、M0之间转换迅速,加大了现金供需的不确定性。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资金在网贷、保险、股权、债券、理财、存款和现金等存在形态之间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而互联网金融风险增加,有可能引发现金的集中支付风险。
2. 跨区域现金大量流动风险。当前,依托于互联网的现金管理工具在大量吸收社会闲散现金的同时,也引发区域性现金大量流动,改变区域内长期存在的现金需求规律,影响区域现金供应。
3. 周边国家对人民币现金需求的增加。随着边境贸易、民间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人民币作为贮藏手段、结算货币和支付货币,以其较高的信誉在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大量使用,但由于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人民币经常存在集中大量进出的现象,而受各种条件限制,人民银行很难全面准确掌握境外人民币的流动情况,导致应对人民币在边境地区突发性流动的快速反应能力不足。
三、相关建议
第一,优化人民银行发行库布局,科学制定发行库新建和改扩建计划,有针对性地改善库房条件,满足人民币日常供应及储备,满足人民币应对突发事件的最低需求。人民银行发行库布局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布局规划要体现前瞻性和科学性,建议各省通过优化调运路径并兼顾经济发展、战略储备等因素后形成以“分库、市级区域库、县域区域库”为核心的三级区域发行库体系,通过少量库房新建和大量现有库房改扩建使该体系日趋完善。调整后的发行库布局应有以下功能:一是发行基金储备功能,库容符合区域发行基金日常、战略储备的需要;二是金融服务功能,降低县域金融机构人民币调运成本;三是发行基金分流功能,分担地市发行库库存不足的压力;四是应急调运功能,缩短偏远地区人民币供应的应急响应时间;五是部分区域对邻近省份人民币供应的应急保障功能。
第二,调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代理发行库或开展发行基金托管,探索建立市场化的人民币储备体系,进一步整合银行业金融机构现有库房资源,把银行业金融机构纳入人民币应急储备体系。现有发行库体系还无法辐射的县域,建议由当地人民银行组织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确定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代理发行库或开展发行基金托管业务,负责本行及该县域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调拨工作。积极探索建立第三方独立的人民币储备体系。当地人民银行主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参股,由第三方公司租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现有库房资源,专职人民币的储备管理,同时开展人民币市场需求预测、运输、清点、回笼等工作。
第三,建立人民币风险预警系统,加强风险事件的预判和监测,及时掌握现金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在各种与人民币相关的突发事件应急中,人民银行应履行法定的责任,保障人民币支付手段的功能。因此,人民银行要加强事前预警,依据人民币风险事件和风险等级的分类,建立、健全现金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探索建立风险指标体系,根据发生事件的指标特征,进行量化评分,迅速确定其风险等级,并按照风险等级分类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和化解现金供应风险,防患于未然。人民币相关风险预警系统是根据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现金的需求特点,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监控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等因素的变动趋势,评价各种风险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向决策层发出预警信号,并提前采取预控对策的系统机制。
第四,建立风险事件处置协同机制。建议在协同机制设计上,以人民银行为牵头部门,涵盖横纵两方面。设定人民银行为人民币相关风险处置机制的牵头部门,着眼于整体,针对相关风险“对症下药”。横向机制是政府内跨部门的合作,建立涵盖交通运输、城市执法、消防公安甚至军队等部门的综合现金供应应急机制合作体系。纵向机制则为协同部门处理风险事件的工作程序与规范,将风险应对工作规范化、精准化、有效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上的浪费。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