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正梅
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初中物理教师逐渐摒弃了“灌输式”的教学策略,开始用大教育观来武装自己,并不断地对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创新与优化,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物理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
部分物理知识如果仅依靠书本上的解释学生是无法深入理解的,因为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如果和讲解其他较为浅显的知识采用同一种教学策略,显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进行这部分知识的讲解时,应用“先实验,后讲解”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创新思维空间,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力》的学习中,对于摩擦力、重力、弹力的理解,如果教师在讲解中能配合现代器械将这些力更完整具体地演示给学生看,则会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大有裨益.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实验中产生的物理现象会让学生感觉非常惊奇,对关键原理也会不断思考.这时,教师可进行提问,让学生对自己所思考出来的关键原理进行分析,其后教师再进行专业的点评,将物理原理引入到实验当中,使学生能吸收到更为深入的物理知识.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并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授物理课程时,有一些教学内容是必须要应用实验器材来协助完成的,但是现阶段我国中学整体物理实验室建设尚不完善,离突出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还有一段距离,让学生深刻理解书本知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此,高新技术的进入,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室,使学生可以“亲历”实验过程,同时实验的安全性也能得到保证.
如《光的折射》一课中,知识点比较多,有些知识点不能用常规的实验器械完全表现出来,要区分每一种光折射的产生与特点更是难上加难.如果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仅采用一般的实验器械将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展示.虚拟实验则可以利用它自身的操作简单便利、效果清晰明朗等优势,将有关透镜、凸透镜、眼睛、照相机、望远镜以及显微镜有关的知识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学习物理知识,学生理解得会更加深入,可谓是事半功倍.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很好地改变及完善自己的思维,不断进行创新,提升学习效果.
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在这个过程中将学生的判断力与观察力充分地发挥出来.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堂当中多安排一些物理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比如在学习《浮力》时,为了让学生能对浮力的产生缘由有更深入的认识,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废弃水瓶,然后除掉瓶底部位,将瓶盖取下来,把矿泉水瓶倒立,放稳.然后,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堵住”瓶口,慢慢地往里加水.此时,乒乓球并未像大家预想的那样漂浮上来.学生们议论纷纷,觉得不可思议.几个学生轮番操作,依旧是这个结果.直到有个学生将盖子盖上后,球才迅速浮了上来.我顺势进行讲解.学生因参与了实验的整个过程,印象非常深刻,对知识点的摄取也变得轻松愉快.这些实验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还能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来源于生活.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多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尽量避免在物理课堂当中出现太过枯燥的纯语言讲解,要尽量丰富授课的内容,多以实际生活当中的案例来做比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堂知识,进而让学生在生活当中习惯利用物理知识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的意识.
如,小东的妈妈去超市买米,在用自动称米机时,她觉得米在向下落的过程中会有一个向下的冲力,读数会有偏差,有点不划算.而超市里的人员认为当实际需求满足后,自动装置会马上切断米流,而此时还有一些米会留在半空中,这算是白白送给了顾客.两人都认为自己有道理,那么究竟谁的观点对呢?超市里买米这种事不稀奇,但将问题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后,便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有利于學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像这样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进行教学,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有亲切感,也会以更加轻松愉悦的心情徜徉在学习中,教学效果自然好很多.
物理源于生活,教师在物理教学当中,不仅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还要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且,教师在教学中还需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充分结合起来,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的同时,还应该给学生留一些时间开展实验教学,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能从实验中感受到物理知识学习的乐趣,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