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而不同的流行语则作为社会的一根敏感的神经,反映出社会的变化。
红 2018年12月3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8年十大流行语,分别是:命运共同体、锦鲤、店小二、教科书式、官宣、确认过眼神、退群、佛系、巨婴、杠精。
从语言学价值来看,“官宣”“杠精”“佛系”都是汉语中的新结构;“退群”“巨婴”“锦鲤”“店小二”虽然是旧词,但其流行语义是崭新的;“确认过眼神”“教科书式”则都是汉语中的崭新用法。
从社会学价值来看,“退群”的流行,说明了民众对国际重大事件的关注;“锦鲤”的流行,反映了新时代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巨婴”“杠精”的流行,反映了民众的正确价值观,对负面事件、不理性行为的反思与批判。
“‘命运共同体现在不仅在中文中流行,在外文中也流行,是全世界的流行语。”黄安靖(《咬文嚼字》执行主编)介绍,“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从流行语中可以窥见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紧扣时代特征,正确反映民情民意,弘扬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是我们评选年度流行语坚持的社会学原则。我们评十大流行语,是向社会推广这些词,所以也希望输出正确的价值观。”
(节选自“环球网”《2018十大流行语来了,哪个你最常用?》)
黑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只是热衷于简单粗暴地“贴标签”,传递极端的情绪、使用夸张 的表达,渲染或消极或焦虑的心态。这样的语汇如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比如,有人用“杠精”来形容动辄抬杠的情形,可如果只是生活上有不同看法、工作中提出改进意见就被如此称呼,岂不冤枉?再比如,有人用“积极废人”指称那些爱给自己定目标但永远做不到的人,如果仅停留在揶揄或自嘲层面,奋斗的意义又该如何安放?实际上,不论是“隐形贫困人口”还是“逃避性沮丧”或是“口头学渣”,这些网络热词看似调侃,实际上却是用贴负面标签的方式传递着焦虑,不经意间放大了一部分并没有那么大的负面情绪。
(节选自盛玉雷《让流行语成为正能量的载体》)
思维碰撞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流行语进入大众的视线。比如之前很流行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抢红包”“刷脸”……其中,有些由社会事件引发,有些被明星或草根带红,还有一些则以出其不意的方式走红。尽管它们的出处不同,但都在不同方面反映出當前社会的流行文化,汇集了社会某个时期或阶段公众的集体记忆和情绪。
但也正如上述材料所言,流行语的生命力不在乎它有多朗朗上口,多受人喜爱,而在于有没有创造出社会价值、能不能经历住时间的沉淀。满载正能量的流行语必将被人们记住,而那些价值导向有问题的负面流行语,则会随着时间的变化,稍纵即逝,如过眼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