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2019-08-12 05:36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23期
关键词:贝聿铭卢浮宫肯尼迪

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大美不朽

— 2019年5月16日,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逝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文化缝隙中优雅的摆渡者”,他折衷中西、融汇古今,代表作包括卢浮宫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等。他曾说:“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他传奇的一生,也和他的作品一样,越是经历时间的洗礼,愈发熠熠生辉。

贝聿铭出生在广州,成长于苏州,10岁那年随父亲搬到上海,见证了上海国际饭店拔地而起,他为这座“远东第一楼”所着迷,“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1935年,18岁的贝聿铭远赴重洋,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专业,后转学麻省理工,2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

毕业后,贝聿铭开始了自己的建筑师职业生涯。他真正成名是1963年。那一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杀,他的家人决定在波士顿修建一座私人图书馆以表纪念。当时和贝聿铭共同竞争这一项目的建筑师包括密斯·凡·德·罗和路易斯·康。媒体称:初选入围的几位建筑师,在会见肯尼迪夫人时,多少都阐释了他们想要怎么设计。轮到贝聿铭,他却说,在没有勘察地点以前,自己没法给出任何概念或意见。或许正是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打动了肯尼迪夫人。“这是个非常动情的决定……他满是自信,让我想起了杰克(约翰·肯尼迪的昵称)。他们是同一年出生的。我决定和他一起迈出大胆的一步。”那是一种时刻保持平和、在任何场合都能泰然自若的镇定。

1979年,这座黑白分明的现代建筑矗立在波士顿近郊的哥伦比亚角,被认为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因此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并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1983年,贝聿铭被加冕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

如果说肯尼迪图书馆让贝聿铭闻名全美,那么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则让他闻名全球。但这个宏伟的建筑在诞生之初却不被看好。

1981年,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提出改造卢浮宫的计划,并委托贝聿铭来负责。贝聿铭提出了一个玻璃金字塔入口计划,却很快引发了争议。当时几乎所有的法国主流媒体都在讽刺这个中国人为卢浮宫带来了“一个毁灭性的巨大装置”,连法国文化部长也公开批评金字塔是“一颗寒碜的钻石”。

但贝聿铭仍然坚持了下来。“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他说,“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1989年,玻璃金字塔落成,民众的意见被金字塔在夜间“映照着天空”(贝聿铭原话)的效果所震撼。开幕后,参观新卢浮宫的人绕着拿破仑庭院整整转了两圈。很多人宁愿在玻璃金字塔排起长队,也不愿意从另外两个入口进入。2019年3月29日,法国卢浮宫纪念玻璃金字塔入口落成30周年——时间证明了贝聿铭的正确:玻璃金字塔成为了巴黎的地标。

贝聿铭投身建筑事业几十年,美国是他的事业起点,中国是他永远无法割舍的,他喝红酒、吃西餐,也读《论语》《老子》《孙子兵法》;他用工整的小楷给家人写信,还永远记得日本入侵满洲里和上海的年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毕业设计是为战时中国建一批简易的书报贩售亭,上面写着“国魂”。“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1979年,他受邀为北京设计一座建筑,地点是长安街沿线。但他说:“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么做——从紫禁城墙上往上看,你看到的是屋顶金色的琉璃瓦,再往上就是蓝色的天空,中间一览无余,那就是使紫禁城别具一格的环境。假如你破坏了那种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感觉,你就摧毁了这件艺术品。我无法想象有一幢高层建筑像希尔顿饭店俯瞰白金汉宫那样居高临下俯视600年的故宫。”他最终选择去做了香山饭店。1984年,香山饭店获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

在此之前的1980年,在欢迎清华大学代表团访美的报告会上,建筑系学生希望贝聿铭讲讲玻璃幕墙,贝聿铭却说“不要忘了中国的过去”。30年后,获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皇家金奖的那晚,92岁高龄的贝聿铭又提出:“建筑设计要变化,要往前走,但在向前走的过程当中,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化特色何在。”他说,“一个持久的建筑必须有根。”

2002年,85岁高龄的他将封笔之作献给了自己的故里苏州博物馆新馆。他用极简线条的几何造型,勾勒出传统园林的飞檐翘角,用一池湖水描绘出远山青黛。他说,这座建筑是他的“小女儿”,建造的过程就是一条虔诚的归乡路。如今的苏州博物馆,人们经常把镜头对准建筑本身,而不是展品。有人一直对几年前的一幕念念不忘:那是一个深秋,透过一扇六角形的窗子看出去,一颗成熟的石榴即将落地——正如他曾经说的:“我的目标就是给人们创造在一处空间中行走的愉悦感。”“但我也认为,建筑还能达到一个高度,影响人们想要用一生做更多的事。这是我认为最有意思的挑战。”

70多年来,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据粗略统计,他设計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不受外在标签的诱惑,“对我而言,建筑就是建筑。没有什么现代建筑、后现代建筑、解构主义……我不相信这些,它们如过眼云烟,而真正留存下来的那一个还是建筑本身——各个时代的建筑。”他最在乎的,是作品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如今,大师已逝,但他的作品和精神终将成为跨越时空的永恒存在。

热议锐评:从出身名门,到成为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始终保持着他贵族般的儒雅和谦逊。在贝聿铭那里,不存在新与旧、中与外、传统与现代等等严格畛域,一切人类的文明价值,都兼容并收,并在新的建筑中融会贯通。正如他生前所说:“也许你会忘记你种下的某种东西,一种经历、观念,与某人的关系或一种哲学、一项传统。然后,突然间它开花了,这样的花能穿破墙壁,甚至突破整个时代。”他设计的建筑也正如那些花一样,把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种子留在了全世界人的心里。(斯远,政能亮评论员;公众号“环球人物”)

素材运用:文化缝隙中优雅的摆渡者;传奇人生;最后的大师;根与魂;儒雅和谦逊;坚持与挑战;不忘初心;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跨越时空的永恒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民间大使……

(资料来源:《新京报》《环球人物》《北京青年报》等)

猜你喜欢
贝聿铭卢浮宫肯尼迪
从肯尼迪1963年西欧之行再探“宏伟计划”成败原因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卢浮宫开通线上版
卢浮宫邮政局改造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卢浮宫职员罢工被闭馆
贝聿铭的长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