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念群
“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这是《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经典台词。这话到了《巴比龙》里,恐怕要改成“要么赶着赴死,要么忙于等死”。
在资深影迷的心目中,《肖申克的救赎》不仅是NO.1的越狱电影,还是世界影史NO.1的电影。然而在1994年《肖申克的救赎》问世之前,越狱电影的带头大哥当属1973年弗兰克林·斯凡那执导,史蒂夫·麦奎因、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巴比龙》。就电影本体而言,精心设计的《肖申克的救赎》堪称完美,就现实的冲撞感而言,由真人真事改编的《巴比龙》更领风骚。
1969年,亨利·查理尔在妻子的鼓励下,将自己8次越狱的经历写成自传《巴比龙》交付出版,在他恢复自由之身的38年前,他因为谋杀罪被送往以人间地狱著称的“恶魔岛”——1852-1939年间,法国流放到南美法属圭亚那“恶魔岛”的囚犯有7万余人,活着回来的约1.7万人,亨利·查理尔有幸成为这五分之一。不同的是,他是通过屡战屡败的越狱侥幸逃出生天的。《巴比龙》盘踞了法国畅销书榜首21周,后被全球翻译成21种语言出版,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越狱故事”。而拍摄于1973年的同名电影,在亨利·查理尔逝后也被认为是“最伟大的越狱电影之一”。
最新翻版的电影《巴比龙》以旧版为蓝本,在保留主脉基础上微调与改良,填补了亨利的背景空白,包括他被构陷谋杀罪的过程。在旧版中,亨利和路易斯的友情是逃亡线上一大亮点,新版中继续发扬光大,不仅强化了角色关系,“友谊”的亮色,也成为绝望中的一丝灯火,让人大有“得此CP难友,不虚此牢狱人生”之慨。新版做了一些删减,可惜禁闭期幻梦中关于“浪费生命”的终极审判被砍——幻梦审判看似过场戏,却是人物两年幽闭期精神不溃的支柱。
《巴比龍》的故事之所以经久不衰,首先在于它能穿越时空,为我们展现某非典型性生命奇观——在无望中争取希望,于禁锢中追逐自由。相比《肖申克的救赎》狱友的“忙于生存”,《巴比龙》的列位可谓“赶着去死”。死亡在前往殖民地的船上就开始了,有幸到达目的地的,等待他们的是恶劣的生存环境、无休止的劳作以及食物短缺,不是累死、病死就是被折磨死。正如台词控诉:“整个社会已无意帮我,甚至不在乎我值不值得被拯救。在这里,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杀死我,无论用什么样的手段。”亨利从入狱伊始,就笃定向死而生之路,他宁可越狱“赶着赴死”,也不要在狱中“忙于等死”。在经历了两个漫长的禁闭期和7次越狱失败后,两鬓斑白的亨利抱着一堆椰子往鲨鱼幻视的苦海纵身一跃,终于打了个通关。
当年《巴比龙》的故事之所以风行一时,还在于故事真实性的争议,许多人根本不相信有人能从人间地狱“恶魔岛”逃出来,争议随着亨利·查理尔的寿终正寝带入泥土。现在重温这个故事,已经不会在故事的虚实上多费脑筋,更多的是当做一个基于现实的童话来欣赏,故新版除了在文本上的突破口,很难在纪实性上掀起旧版上映时的轰动。
就电影本身来说,旧版《巴比龙》不及它的越狱片前辈《洞》,也不如后辈晚生《肖申克的救赎》。影片得以引进,多半得益于饰演路易斯的大配角拉米·马克雷,毕竟他是今春奥斯卡的新科状元郎,刚凭借《波西米亚狂想曲》拿下了奥斯卡影帝小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