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2019-08-12 01:31
小演奏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大暑小暑芒种

立夏,天地始交,此时樱桃红、梅子青、琵琶黄,槐香幽微,青草池塘处处蛙鸣。春天才刚飞逝而去,夏天的脚步便匆匆而来。

立夏三候,一候蝼蝈鸣,据说蝼蝈是一种褐黑色的蛙,此时能听到它们在田间池塘边鸣叫;二候蚯蚓生,说的是夏天雨水逐渐丰盛,可以看见蚯蚓从泥土中钻出来;三候王瓜生,说的是春生夏长,夏日一来万物开始疯长,王瓜(土瓜)的藤蔓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过了立夏,乡间田埂上荠菜的茎已粗壮得足以高举起花枝。初夏的风吹过,将蒲公英的种子带向远方。麦浪从新绿变成墨绿,麦子等着灌浆抽穗。蝌蚪也都生出了小脚丫,争先恐后地上了岸。槐树缀满米白色的小花,蔷薇爬满了墙,人们渐渐换上单衣,内心热烈而充满激情。

在南方,立夏过午有称人的习俗。据说,孟获归顺蜀国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他每年要去看望蜀主刘禅一次,嘱托之日正好是那年立夏,孟获当即去拜刘禅。之后每年立夏,孟获都会来蜀拜望。过了数年,晋武帝司马炎灭蜀,掳走刘禅。每年立夏,孟获仍带兵去洛阳看望刘禅,每次去都要称刘禅的体重,以验证他是否被晋武帝亏待。晋武帝为了应付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饭给刘禅吃。刘禅见豌豆糯米饭(后称“立夏饭”)又糯又香胃口大开,每每吃多,所以孟获每次来称体重时刘禅都比上一年重。刘禅虽然没什么本事,但有孟获立夏称人之举,晋武帝也不敢怠慢,所以他的日子倒过得清净安乐、福寿双全。此事传开后,民间纷纷效仿,于是便有了立夏称人的习俗。

古时立夏称人,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个凳子,大家轮流坐到上面称重。司称的人在称人的时候还要说一些吉利话,如称老人时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姑娘时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称小孩时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

立夏的“立”是立足,是经过春天的稚嫩长成阴阴夏木。立夏就像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拥有好多的奢望,想吃,想爱,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尽管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但只要是在夏天便会永远生猛下去,长成夏木之阴阴,生如夏花之绚烂。

《尔雅》曰:“夏,大也。”后世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中国亦称“华夏”。夏季万物生长得如此繁盛,还有哪一个文字比“夏”更朴素、更庄严,更能承载那生生不息的江山宏愿呢?夏这个季节上承春光,下启秋色,有如一部盛大而华彩的时间乐章,阳光铿然叩响,白云状如奔马,午后风里飘香……

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制茶与饮茶历史。自发现野生茶树起,人们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手工烹茶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茶已经融入很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浇灌了中国人的脾胃,陶冶了中国人的性情。而制茶历史的演变更是体现出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对“造物之无尽藏也”的合理利用也渗透着中国人自古以来朴素的生活哲学。制茶的相关文化,就是了解中国传统之道的一扇窗户。

手艺传承

最开始的茶,其实是未经任何加工的茶叶。真正意义上的制茶工艺萌芽于三国时期,人们开始试着将茶叶晒干或烘干制作成茶饼。但这种简单加工的茶饼带有明显的青草味,于是人们又开始思考如何改进技艺。经过反复实践,蒸青制茶法出现了一一将茶的鲜叶蒸后捣碎,制饼穿孔,贯串烘干。唐朝茶学家陆羽在《茶经·三之造》中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这便是蒸茶工艺。

然而,采用蒸青制茶法做出来的茶依然存在茶香不够浓郁的缺点,这促使了蒸青散茶法的出现。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宋朝人逐渐采用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人们通过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的方法来制茶。这种利用干热发挥茶叶香气的炒青技术,与现代炒青技艺十分相似。制茶工艺发展到明朝,人们已经可以喝到红、黄、绿、黑、白、青六大茶类,为后世制茶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匠心细节

采茶、制茶对季节的要求极高,一般清明始、谷雨盛、立夏终这三个时间才能制茶。制茶从来就不是简单的手艺活,特别是高温杀青这道工序。高温杀青是炒茶的第一个步骤,制茶人的两只手要在锅底不停地起、抖落、翻炒茶叶。这时锅里的温度高达300度,双手在锅里热烤,难免会烫伤,尤其是退温的时候,锅里会散发出大量的水蒸气,这时制茶人的手往往已麻木得失去知觉。因此,刚学制茶的人常常要提一桶冷水放在炒锅旁,手被烫伤后就立即漫到冷水里。

“炒茶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碧螺春制茶人施跃文说,虽然自己已经炒了几十年的茶,但从不敢怠慢,因為每道工序都要把握好火候、温度和力度,功夫不到家,就做不出好茶。

做茶除了需要过硬的手艺,还需要不急躁的心态。陈孝文出生在一个制茶世家,成为武夷岩茶非遗传承人那年,他才24岁。陈孝文从小出入制茶的做青间,到真正学习做茶,他仅用3个小时就学会了。可以说,除了常年的耳濡目染,陈孝文也很有天分。而正是这样一位有天分的年轻非遗大师,一学就会的兴奋劲并没有保持多久,他第一次独立做青就失败了。 茶做多了,陈孝文才发现做茶永远是由轻到重,好茶要靠手艺人的虔诚,要慢慢来,千万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

在铁观音的发源地福建安溪,传统铁观音重发酵的制作方法由于口味重已经被众多制茶者放弃,取而代之的则是用新工艺做出的轻发酵、汤色淡雅的清香型铁观音。但铁观音非遗传承人刘渊辉仍沿袭传统,用重发酵工艺制茶。从种茶、采茶到摇青、炒青、焙火、包揉,他都细致认真地做。刘渊辉8岁学茶,茶就是他的命,即使再多的人劝他放弃传统手法改茶,他依然坚持:“所有人改茶,我不改,这是改我的命。”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满节气一到,天地间阳光充足,雨水逐渐丰盈,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石榴花开,苦菜已黄,蚕结新茧桑葚熟。但一切都只是小满,尚未大满,阳光还不至于让人焦灼,江河湖溪也未水满为患。这小小的充实、淡淡的满足看似缺憾,于人生却是恰到好处。人生难得百分之百的尽善尽美,却时常有具体而微的知足令人欢欣。小满是漫长岁月里的细水长流,人生小满,足矣。

小满三候,一候苦菜秀,说的是这时的苦菜已经枝繁叶茂;二候靡草死,靡草是初春最先长出来的一种野草,喜阴,细软,在强烈的阳光下便开始枯死;三候麦秋至,此时虽是夏季,但对于麦子来说已到了成熟的季节,新鲜麦穗可尝出甘甜之味。

小满是收获的前奏,也拉开了夏忙的序幕。小满前后,万物争先恐后地拔节生长,百姓人家也到了仓空粮缺的时节。正所谓“一年的活路春打头,一年的收成夏打半”,小满时节是容不得半点疏忽的农忙关键期。农谚说:“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此时,农民要踏水车翻水,舂打油菜籽,摇动丝车缫丝……小满之日还要祭水车神,传说水车神是一条白龙,人们祈求其能够带来雨水。天刚蒙蒙亮,人们就把水车一字排在河岸,摆上鱼肉、香烛和一碗白水等祭拜,祭拜结束一定要把这碗白水泼到自家地里。等老村长一声锣响,人们飞快地踩动水车,水柱从河中飞腾而起,如一条小白龙般往自家地里飞去。

在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养蚕极为兴盛。小满时节,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因此人们将这一天作为蚕神的诞辰。蚕虽全身是宝,但也是娇养的“天物”,生存易受气温、湿度以及桑叶的冷、熟、干、湿等影响。为了祈求蚕神的宽恕和养蚕有个好收成,祈蚕节时民间有斗蚕、画蚕等民俗活动。养蚕人家会到蚕娘庙、蚕神庙供上水果、美酒和丰盛的菜肴进行跪拜,还要把用面粉制成的茧状面茧放在用稻草扎成的稻草山上祈求蚕茧丰收。《清嘉录》中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可见,古时小满节气时新丝已行将上市,丝市转旺在即,蚕农丝商无不满怀期望,等待着收获的日子快快到来。

小满节气期间,江南地区往往是江河湖满,如若不满,必是遇上干旱少雨年。关于这方面的谚语也有很多,如安徽、江西、湖北三省就有“小满不满,无水洗碗”的说法;广西、贵州等地有“小满不满,干断田坎”的农谚;四川省有“小满不下,犁耙高挂”之说。

苦是夏天的本味,小满时吃苦菜有清热解毒、祛除心火之效。“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小满是挖苦菜的好时节,苦菜的叶子像锯齿,吃起来苦中带涩,但吃惯了也是一盘好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它为“天香菜”,久食能“安心益气,轻身耐老”,醉汉常用它来醒酒。据说苦菜经霜后味道转甜,《诗经》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何尝不是苦尽甘来的真谛。

二十四節气中,小满绝对是一个充满哲理的节气。小满者,满而不损也,满而不盈也,满而不溢也。小满之后没有大满,小得盈满,小收获也能带来小喜悦,恰似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小确幸。满易招损,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小满,将满未满,一切刚刚好,正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仲夏农历五月,田野里开始弥漫新麦的清香,此时“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芒种,有收有种”,预示着农人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所以芒种又称“忙种”,农民称其为“忙着种”。“春争日,夏争时。”这里的“争时”即指芒种时节的收种农忙。

在北方,“麦渐渐以擢芒”,头一年冬天种下的麦子经过生根发芽、拔节抽穗、扬花灌浆渐渐走向成熟。午后日头渐高,暑热升起,那些针尖一样金黄的麦芒像是京剧里王冠上的金色羽翎,风吹过,一步一摇都是王者风范,而麦熟的香味也一浪一浪地弥漫开来。芒种三日打麦场,收火麦的“火”字道尽了农民们打麦收割的心急火燎,麦地里一片热火朝天,镰刀动,麦子倒。这样的场景在诗人海子心里幻化成浓墨重彩的油画,透着安静,也透着生动:“麦浪——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一块麦地/收割季节/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这是麦地收割后属于北方原野的诗意。

此时,南方的有芒作物——水稻正值插秧。“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南方恰到好处的梅雨绘就了江南烟雨的乡村诗意,刚插秧的禾苗仿佛是疏密有致的碧玉簪子,一格一格地将蓝天白云在水田里裁剪成流动的花裙。

芒种三候,一候螳螂生,螳螂与许多昆虫一样都是感阴而生,阴盛时欢跃,到阴衰时就完成了一个短暂的生命期,而芒种是阴阳关系开始出现微妙变化的节气,此时螳螂酝酿将生;二候鹏始鸣,鹏指的是伯劳鸟,一种食肉的小型雀鸟,劳燕分飞的“劳”即指伯劳鸟,此时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感阴而鸣;三候反舌无声,鸣声甜美、能够学其他鸟鸣叫的反舌鸟因感到阴气涌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时节,百花开始凋零,民间会在此时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人们对花神的感激之情,并盼望来年再次相会。《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千旄旌幢”中的“千”即盾牌,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由此可见那时大户人家于芒种时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而《葬花吟》所咏亦是发生在此时节。

在我国南方,每年五六月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人们会在芒种日煮梅酒,早在三国时期就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芒种安苗是流行于安徽绩溪一带的农事习俗,芒种这天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当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老辈人说:“稻子的背负是芒种,麦穗的承担也是芒种。”行走在芒种节气里,站在大江两岸的麦田上,总会被农人劳作的激情所感动。对于他们来说,生命的丰厚来自于耕作,耕作的过程必定繁忙。种地如此,人生亦然。对于身处繁华都市的我们,“芒种不种,过后落空”,那么就在此刻为自己种下一亩心中所愿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发现这天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最终确定了夏至。《恪遵宪度抄本》中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之后,又发现昼夜等长的春分与秋分,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二十四节气。

从汉代起,人们就有过夏至的习俗,宋代《文昌杂录》中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史》中记载:“夏至之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送。”

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古人认为鹿角朝前生属阳,而夏至日阴气生,故鹿角开始脱落;二候蜩始鸣,蜩即夏蝉,虫身又黑又大,叫声清亮,俗称“知了”,雄性知了在夏至后因感到阴气生而鼓翼而鸣;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生长而得名,半夏生意味着夏天已过半,此时骄阳似火,浓荫难求,夜晚虫鸣如织,花香四溢。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快,需水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故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一千多年前,人们已对夏至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对夏至以后雷雨骤来疾去的巧妙借喻,而俗语“夏雨隔田坎”说的也是这一自然现象。

夏至时正值麦收,自古以来人们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周礼》有云:“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司马迁所著《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因此,夏至作为节日被纳入古代祭神礼典,其中周代夏至祭神旨在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古时夏至日,妇女们互相赠送折扇、粉脂等小物件,以祈求消夏避伏。《酉阳杂俎·礼异》中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涂抹粉脂可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皇宫里,夏至之后皇家会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来消夏避伏,此举自周代开先例之后历朝沿用,进而成为一种宫廷制度。

“火轮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梅雨过后,暑气来来回回,炎热的天气还未稳定。同时,在夏至节气的第一天,“夏九九”便开始了。

在我国农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夏九九”是以夏至那天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九共八十一天,其中三九、四九是全年中最炎热的时节。湖北省老河市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刻有《夏至九九歌》:“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在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重要的习俗,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夏至新麦已经上市,所以在这一时节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南方的夏至面品种繁多,有阳春面、干汤面、过桥面、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以打卤面和炸酱面为主。长长的面条形似夏至长长的白昼,除了寓意好彩头,还能降火开胃。

夏至日除了吃面,江南食俗中还有吃麦粽、角黍、李子、馄饨等。《吴江县志》中记载:“夏至日,做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人们不仅食麦粽,还将其作为礼物互相馈赠。谚语云:“夏至夏至,麦饼尽吃。”这一天,农家还会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俗谓“夏至饼”。无锡还有“夏至不吃馄饨,死了没有坟墩”的说法,古人称馄饨的形状“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而“馄饨”又与“浑沌”谐音。盘古开天,浑沌初分,吃了“浑沌”可得聪明。而老一辈人总爱说:“夏至吃馄饨,热天不疰夏。”饱含着人们祈求平安度夏的美好愿望。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绿树浓荫,出梅入伏,时至小暑。江淮梅雨将尽,盛夏初始,雨季随着热浪悄然降临,将大地浇个酣畅,一滴甘露也能透出盛夏沁人的透明与轻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是一年中最炎热时节的开始,虽然此时热气犹小,然而“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突然的暑气蒸腾往往让人措手不及。这就是小暑,一个爆发力十足的节气,一个外号叫“热得快”的节气。

小暑三候,一候温风至,此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风中都带着热浪;二候蟋蟀居宇,此时由于炎热,蟋蟀纷纷离开田野,来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热;三候鹰始鸷,说的是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更愿意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说到小暑之热,韩愈是深有体会的:“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甑是古代用来蒸食的炊具,把人放在炊具里面蒸,简直是热到让人无处可逃。不过,对于避暑这件事,古人也是颇有心得。有钱人在冬天时储冰,夏天就以冰避暑,或者建造水殿,用水车将水浇洒在屋顶以避暑。就算没钱的人,也可以跑到山水之间避暑。

古时,人们会在伏日祭祀,这在先秦时已见著录。古书上说,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传说炎帝是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火神。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民间不愁衣食。人们感谢炎帝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

相传农历六月初六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为每年的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前后,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山东临沂地区在小暑这天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就有:“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举行,这期间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要招灾祸。

民间还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米、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

“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三伏天将至,我国多地“炎值”爆表,人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毒辣天气呢?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比如爽口解暑的西瓜、绿豆汤等。“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消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酷暑吃西瓜或许是整个夏天最幸福的事了,每一次大快朵颐都是清凉而甜蜜的馈赠。

小暑天闷热潮湿,犹如置身于蒸笼,人们难免会心烦气躁,不得清静。“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我们何不放下杂念,寻一处阴凉读书饮茶。“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一碗淡茶,两相对坐,喝茶赏景也是一种惬意。

盛夏之夜微风吹拂,流萤如一盏盏悬空点燃的小灯笼,舞动出独属于夏夜的宁静和美妙。记忆中小时候的夏夜,我们时常躺在院子里的小床上仰头数星星,或者依偎在外婆的身边听她摇着蒲扇讲故事……在这个被温热环抱的小暑时节,愿有人陪你纳清凉,愿有人和你一起数星星。但惜夏日长,且等清风来,长夏漫漫,愿你能寻一心清净,觅一方清凉。

“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的规律,由此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大暑似一位来势汹汹的侵略者,一手携着高温,一手握着暴雨,肆虐着大地。“大暑至,万物荣华。”大暑虽热,却也是万物生长最繁盛的时节。

大暑三候,一候腐草为萤,因萤火虫多产卵于枯草上,逢大暑时自枯草中卵化而出,古人便认为萤火虫是由腐草变化而成的,“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是诗意之虫,当它们在静夜里穿梭时,凉爽的秋便不远了;二候土润溽暑,此时土壤浸润,空气湿热,燠溽之意闷在心里化作燥气,挥散不去;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节因湿气积聚而招致大雨滂沱,大雨时行以退暑,最热时秋即携大雨而来。

大暑时暑热至极,那么自古以来这个时节又有着怎样的风俗雅趣呢?

“伏贴”意为俯首帖耳以对酷暑,老北京有谚曰:“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吃伏食有“伏日作汤饼辟恶”之意,这种吃法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各种毒素。三国曹丕在《典论》中叙述了刘松与袁绍于河朔三伏之际昼夜饮酒的典故,故河朔有“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于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的避暑饮。

诗人元稹有诗“远树悬金镜,深潭倒玉幢”,故而除却春江花月、中秋桂月之外,农历六月十五玩月、赏月也是夏日里不可忽略的一樁雅事。泛舟湖上,待酷暑退尽,以轻风月光伴清酒一壶,周边睡莲红翠相偎,清芬相拥,岂不美哉?

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地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五十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了祈福的人群。大暑船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隆重的祈福仪式。随后,这艘船会被渔船拉出渔港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安康。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有祛除体内湿气的功效。

在大暑节气这天,福建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人们称之为“过大暑”,亲友之间也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夏季最热时,人们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于星斗满天之夜赴“感凉会”……这些都是盛夏乐趣。而午后盼风雨欲来,迎大雨滂沱,山晚听轻雷断雨,亦别有一番清凉诗意。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且片刻即停。有谚语云:“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思是说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便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出现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了。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末,时而骄阳似火,时而大雨倾盆,如同人生在起起落落中前行,但终会遇见美丽的彩虹和夕照。

在大雨滂沱的天气里,当然也不会有亲朋好友的突兀造访,那稚童守着屋檐,看着水泱泱的院子,几片树叶在小水坑里打转。越是接近黄昏,池塘里的蛙叫声越是喧嚣,狗也不安生,四脚都是泥,浑身都是水,一股脑地随意抖动身子甩水……

夏日渐渐老去,对于即将迎来的新秋,你有着怎样的展望?而对于即将告别的炎夏,你是否又有些许未曾释怀的心绪?

猜你喜欢
大暑小暑芒种
小暑
大暑
芒种
夏季美食知多少
“热火朝天”过大暑
芒种
小暑六月节
桃花驾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