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稿集揭示“梁杨三世情谊”

2019-08-11 02:57易大经
收藏·拍卖 2019年6期

易大经

梁鼎芬是近代史上一位充满了“兴奋点”的人物。他22岁成进士、入翰林,青云得志。26岁上疏弹劾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有可杀之罪六条,几被重谴,降五级调用,从此声满天下……其后,在晚清民国的东南互保、庚子事变两宫西狩、辛亥革命、张勋复辟诸多事件中,梁鼎芬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节庵先生遗稿》与《节庵先生賸稿》,收录了梁鼎芬所写的众多重要历史文稿件与事迹。而先后编撰梁鼎芬“遗稿”“賸稿”的这位老人,便是梁鼎芬的同年好友杨启焯之子杨敬安,梁杨两家有着三代人的世谊,而杨家与梁鼎芬之密切关系,因为种种原因,一向披露较少。

两部稿集弥足珍贵

1962年,岁在壬寅。在澳门葡式风格的楼居里,一位穿着中式的老人伏案写下一段跋语:

“……忆光绪乙未,师省墓回粤,敬安时年九岁,以世年家子叩谒,备蒙奖爱。壬寅癸卯间,乃执贽门下,此后追随杖履垂二十年。每得片纸只字,辄敬录珍藏。……今岁值壬寅,距武昌初侍讲帷,适甲子一周。自维衰老,德业无成,回首师门,深负期许。而暮年弟子,幸与编校之役,溯师之逝世,已四十余年,盖不胜其兴废存亡之感矣。”

写这段话的老者已经76岁,他虽然哀叹岁月不居一事无成,但经过他收集、编校的这本《节庵先生遗稿》,却是史上第一部梁鼎芬文集,这本书不仅收录了梁鼎芬所写的如弹劾李鸿章、严劾袁世凯及庆亲王奕勖,代张之洞拟若干奏折,西安行在奏对请废黜大阿哥溥儁(墨迹与文稿)等重要的历史文件,还有老人搜集编成的梁鼎芬诗词补遗,以及梁鼎芬在辛亥革命之前的各种文章。

在这本书里,他使用了家藏的梁鼎芬照片,抚树照,一与其子思孝合影,从此成为世人研究、引用梁鼎芬时的标准照。

他还将家藏的梁鼎芬《辛丑西安行在奏对私记》的手稿制版作为该书的插圖。在庚子事变、两宫西狩至西安时,针对慈禧所立的大阿哥溥儁这个人选,上下都不满意,但无人敢上书,连封疆大吏张之洞都只能托当时在慈禧面前的红人吴永打听,而梁鼎芬在召对时当面与慈禧谈及请废大阿哥,除了言人不敢言的忠勇,更兼有权变的机智:他以溥儁之父载漪信用拳党,八国联军将要求废掉大阿哥展开话题,与其受制于外人,“若照办,成何国体,以臣愚见,不如自己料理好”。两宫回銮,至开封便传旨废掉溥儁。这是梁鼎芬生中最得意的一件事,今天看他手写的这份文献记录,可以体会到他那种心情。

三年后的1965年,这位老者又编辑了《节庵先生賸稿》,之前编辑的《遗稿》主要收梁鼎芬辛亥革命前的文稿,这本《賸稿》则是清社既屋之后梁鼎芬任崇陵种树大臣和逊帝师傅时期的文稿。书前又使用了家藏梁鼎芬在1916年所写的谢恩奏折,对于梁鼎芬在鼎革之后的人生经历、思想动态都有重要价值,弥足珍贵。

三世交情韶水远

先后编撰梁鼎芬“遗稿”“媵稿”的这位老人,便是梁鼎芬的同年好友杨启焯之子杨敬安,梁杨两家有着三代人的世谊,而杨家与梁鼎芬之密切关系,因为种种原因,一向披露较少。《遗稿》一书中收录了两篇与杨家父子有关的梁鼎芬作品,一是《杨焌三同年(启焯)像赞》,是为去世的杨悛三所题,一是对联“三世交情韶水远,一灯书味乃园深”,是赠给杨敬安的。

杨启焯,字士煦,号俊三,又作焌三,广东南海人,与梁鼎芬同年丙子(1876)乡试,同年庚辰(1880)会试,梁鼎芬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杨启焯改内阁中书。杨家珍藏的梁鼎芬杨启焯合照正是这一年在上海所照,上面有梁鼎芬的题跋:

“南海杨俊三同年为人隽爽,尊人客乐昌与先君交契,故俊三于芬最亲。光绪六年九月同照于沪市,存之箧中三十年,其孤其观事母孝,遂付之。宣统三年七月鼎芬记于永愿庵。”钤印:鼎芬印信、鲜民

按,梁鼎芬4岁时,父亲吉士公在乐昌任盐阜西席,他随在任所,大约就是当时梁杨两家有了交情。光绪六年,正是梁鼎芬和杨启焯会试之年,这张老照片上只剩下左边杨启焯的样子,但两位年轻人身着官服,意气风发的样子,百十年后都可以想见。可惜的是,杨启焯先后在江西和南雄任官不久,卒于任上。他去世时,那位后来与梁鼎芬还有交集的儿子杨敬安才4个月大。

杨启焯的儿子杨敬安,名其观,字子远,号敬安,晚年以号行。生于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方9岁,拜见了回粤省墓的年丈梁鼎芬,见到故人之子,梁奖爱有加,这是两人认识之始。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17岁的杨敬安赴湖北武汉,就学于梁鼎芬门下,这是他师事梁鼎芬之始。当时的梁鼎芬协助张之洞,主管着湖北的教育大权。

杨敬安先入自强学堂,旋改方言学堂,学习法文,于宣统元年己酉(1909)卒业。毕业后,当时广东大学堂的监督、太史吴道镕,两广方言学堂的监督丘逢甲,先后聘请杨敬安教授法语,从此他进入教育界,直到民国元年(1912)赴南京海军部任职。杨敬安所藏的吴道镕赠联“一别相逢惜花落,十年旧梦忆莲韬”,款识说:“子远七兄别垂十年,昨自都门归,出素楮索书,回忆莲韬馆中清话时,有如旧梦,书竟为之惘然。己未长至日,吴道镕。”己未为1919,上溯十年,正是吴道镕聘请杨敬安时。

而梁鼎芬宣统三年(1911)自清明回广州扫墓,一直待到是年九月十八日广州起义、盛传将推举梁鼎芬为都督,他才星夜避至香港。这一年在广州待的时间长,做的事情多(建立以家族命名的梁祠图书馆、制定梁祠图书馆启、梁祠图书馆章程,约集同人在感旧园祭奠舅父张鼎华,谋划重开学海堂,约同人重开南园诗社,因集会孔园烟浒楼,撰写了关于饮食的《能秀精庐饮食宴乐精义》等),他恰好是住在白云山双溪寺的永愿庵。可以肯定,梁鼎芬赠给杨敬安照片,正是这年。

“每得片纸只字,辄敬录珍藏,”除了上一辈的照片,杨敬安还珍藏着梁鼎芬写给他父亲的书法作品。如光绪十年甲申(1884),杨启焯以蜡笺向梁鼎芬索书,梁一口气写了乐府4首、往体诗3首、近体诗2首、款红词5首,写于他请假回粤省墓前。

又如《小诗五首送焌三二兄同年之南雄盐席》扇面:

聚散浮湛亦何事,君方作宦我归耕。清芬骏烈同追溯,四十年来两代情。

珠海春霞朋酒会,金台秋雨并车时。当前只道寻常事,直到今朝始自知。

手爪居然健男子,心胆不为小丈夫。东方诙诡鄱阳谑,望者见称今则无。

孝亲爱弟知无愧,同辈钦推匪我私。待到政成尊学校,西江风教我能持。(君需次江西,余劝其得官后整顿书院、优礼贤士,君不以余言为迂谬也。)

梅岭冲寒如有约,一枝为我寄冬心。匡庐况是天下胜,拟便寻君共鼓琴。小诗五首送焌三二兄同年之南雄盐席。鼎芬。

按,此诗为叶恭绰所辑之《节庵先生遗诗续编》所收,但诗题作《送杨焌三同年之官江西》。杨启焯官江西在先(1885年丁父艰),1886年董理南雄盐务,次年卒于任上。

梁鼎芬赠送给杨敬安这位世侄加弟子的作品就更多了。除了前述照片、左光斗和黄道周的题诗拓片外,梁鼎芬还写了不少诗送他:

《丁未十二月二十六日乞病纪恩一首》:

“多病光阴负罪身,天恩今许作闲人。

堂堂千载蹉跎去,了了余生涕泪新。

草木力微安得疗,江湖心远更相亲。

衰年那有酬知日,归种山田算一民。”

《节庵先生遗诗》作《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乞病纪恩首》,是梁鼎芬很有名的一首诗。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他辞去了湖北布政使的官职。

《再用鸥字韵寄澹逋》绢本团扇:

“病霜盈鬓最惊秋,才劣输君更几筹。

菊力于人无一日,柳风在世散千愁。

李崔诗笔曾题鹤,皮陆交情互答鸥。

负尽草堂连夜月,梦中笑友胜灵洲。

再用鸥字韵寄澹逋,子远世长读书山堂,写此寄之。鼎芬。”钤印:玉麈阁、庚戌。

庚戌为宣统二年(1910),其时杨敬安正在广雅书院前身的广东大学堂任教(吴道镕赠联中的“莲韬馆中清话”是一例证,莲韬馆即广雅故物),梁鼎芬写赠自己与友人盛季莹读书的故事,勉励之意不言自表。

在杨敬安所藏梁鼎芬书法作品中,另一绢本诗扇《戊子重九追忆枣花寺之游>尤其重要。

“月去人数尺,梦回天一方。披衣更趺坐,明日是重阳。戊午秋日,子远世长清吟,梁鼎芬。”

按:戊子为光绪十四年(1888),梁鼎芬时年30岁,《节庵先生遗诗》作《戊子重九前一日追忆枣花寺之游书二十字寄文三京师》,文三即文廷式。梁鼎芬写诗的前几天,九月三日,他的十六舅、翰林院编修张鼎华卒于北京,时年43岁。诗集中,收录有他与舅父及文廷式同游的诗《同张十六舅(鼎华)文三(廷式)游永胜寺》二首,或许正是舅父亡故的噩耗使他想起了当年点翰林、居京师时鲜衣怒马的青年时代,写下了这首诗寄给昔年的同游者文廷式。

当梁鼎芬抄下这首诗赠给杨敬安,已经是整整30年后的1918(戊午)年了。杨敬安以民国五年(1916)开始追随执掌国家财政大权的陈锦涛(澜生),这时与梁鼎芬同在北京。而梁鼎芬1918年上半年生病住院,至六月方好,农历六月初六是他的六十大寿,友人纷纷祝寿(后来杨敬安编辑《节庵先生賸稿》,附录一卷便是《六十寿联一百十六对》,其中他给老师祝寿的对联是:“曲江先见一鉴在,乐昌旧好两家亲”),九月二十日早上中风,自此境况不如常人。他写给杨敬安的这张扇面作品,当是在中风前所书。自此到翌年十一月十四日(公历1920年1月4日)去世,一直缠绵病榻,绝少写字作文,这帧诗扇弥足珍贵,可以视为梁鼎芬最后的翰墨了。

为隔代知己不遗余力

梁鼎芬从28岁主讲惠州丰湖书院开始,历任广东端溪书院、广雅书院、南京钟山书院、湖北两湖各书院的山长,又襄佐张之洞筹设湖北文武各级学校,派遣留学生,成材之多,不可胜数。他的学生中著名者如黎元洪、黄兴、宋教仁等,却投到了革命队伍,与其酬唱在诗文中留名的则有江逢辰、梁成久、伍叔葆等人,而江逢辰英年早逝。

杨敬安这位小字辈的学生,终以编辑刊行梁鼎芬的两部文集,与搜集梁诗的余绍宋、卢弼、叶恭绰、汪宗衍等人一起,堪称梁鼎芬的功臣,只不过世人不多知晓。倒是他的书法,因为逼肖老师,早在民国时期,就受到专业人士的关注。梁鼎芬的书法,早年近黄、柳,中年自成一家,“学先生书者,胡元初(先春)、杨子远(其观)得其神似”。(王森然《梁鼎芬先生评传》)但杨敬安的书法到底是何模样?存世作品极少,杨氏所留存的文献材料中,《节庵先生遗稿》、《节庵先生媵稿》以及汪宗衍编辑的《节庵先生遗诗补辑》,均是杨敬安所题,杨家的藏品,所有的签条亦由杨氏手题。王森然还说,学梁鼎芬的这两个学生,“胡失诸柔,杨失诸刚”,今天可以从这批藏品窥杨敬安的书法。

又据资料记载,在泰山中天门的云步桥石刻中,有杨敬安儿子杨道专的书法,其题记云:云桥飞瀑。戊辰重九日,南海杨其观题,命男道专敬书,时年十三岁。

按:戊辰为1928年,当是杨敬安长住北京,游泰山所书。于此也可以看出杨氏一门书风之盛。

杨敬安在编辑《賸稿》时,因收录的多是梁鼎芬民国以后的文稿,亦犹豫于对于保存这位抱残守缺、与时代“逆行”者的文献有没有意义?但他说:“以现世观之,虽有不合时宜之处,只以先师一生为始终忠于清室之人,逊国遗臣,前代已事,此中文字,容或尚有可供文史參考资料之助。”可以说是非常客观公正的态度。梁杨两家,有着三世的交谊,在杨敬安身上更有着隔代知己的意味,这不仅是因为他不遗余力搜集老师的诗文、编刊老师的著作,也在于他尽心珍护老师赠与杨家两代人的墨迹。日后的杨敬安钟情于书画,这或许是他作为一位收藏家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