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娟 孙蕾 刘永志
【摘要】目的:评价体外冲击波联合偏振光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方法:收集了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的狭窄性腱鞘炎治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冲击波治疗组30例和冲击波联合偏振光治疗组30例,两组进行比对。结果:两组在治疗四周后VA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联合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纯冲击波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冲击波联合偏振光照射狭窄性腱鞘炎能更好的促进局部组织炎症的吸收,起到良好的镇痛、消炎效果,不易复发,提高患者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联合偏振光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19)16-273-01
狭窄性腱鞘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劳损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多个部位,尤其是手与腕部好发生。在腕部为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鞘炎,又称挠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1]。小针刀松解治疗、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局部理疗等方法[2]。本文就体外冲击波联合偏振光治疗狭窄性腱鞘炎进行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了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的狭窄性腱鞘炎60例。采用随机法分为冲击波治疗组和冲击波联合偏振光治疗组,各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其中女性38例、男性22例,年龄在32-71岁之间。病程最长3年,最短1月。检查:握拳尺偏实验阳性[3]。
12治疗方法
121单纯体外冲击波治疗
釆用STORZ一100型,冲击点在患处附近压痛点最明显处。冲击波能流密度以病情、部位和患者承受力相结合,每个点冲击次数控制在300-500次以内,以5次为一个疗程,每周治疗一次。
122体外冲击波联合偏振光治疗
偏振光采用CZ-6601型红外偏振光治疗仪(珠海康嘉医疗有限公司生产),在关节间隙处和痛点区域,B型透镜治疗时间为每个点1min,输出功率为80%~90。然后再使用C型透镜进行连续照射10min输出功率100%,每日一次,2周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
123疗效评定
体外冲击波组在一个疗程完成后评定疗效。体外冲击波联合偏振光治疗组是在冲击波一个疗程和超激光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用疼痛评分尺以0-10分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分别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VAS评分,治疗效果以VAS的改善程度来评估[5]。
13统计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釆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釆用X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对比,见表1
3讨论
以往治疗狭窄性腱鞘炎常釆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局部封闭治疗,治疗效果虽快,但临床上会出现一些部分肌腱撕裂、纤维脂肪退变、软骨形成、肌腱内钙化、纤维增殖等表现[6]。体外冲击波治疗是利用冲击波产生的空化效应和机械力的作用,产生胞浆运动,促进新陈代谢和加强淋巴,血液循环[7]。再者可以取到镇痛和神经末梢封闭效应[8]。
偏振光治疗仪是利用波长为600-1600nm的近紅外线,作用于病变部位[9],可降低肌肉张力,解除痉挛,缓解疼痛,改善微循环。还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增强免疫力。但偏振光照射治疗虽然有一定疗效,但短期疗效不明显[10]。而冲击波联合偏振光治疗,疗程完成后VAS评分明显优于单纯冲击波治疗组,同时还避免了其他治疗方法造成的不足,而且联合治疗还能对受损的韧带和肌肉起到较好的修复作用,并且进一步促进局部组织炎症的吸收,起到良好的镇痛、消炎效果,不易复发,患者易接受。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56
[2]王李丽,张晓哲,刘延青.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9):541-543
[3]陈孝平,汪建平,赵继,主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2018,8,718
[4]赵宝昌,崔秀云,主译:疼痛学,第3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84
[5]陈泓鑫,纪双泉,詹瑶璇,陈建平.体外冲击波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康复,2015,(1):43-44
[6]廖荣良,何冰.激光、电针配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4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5):100-102
[7]邢更彦,主编:骨肌疾病体外冲击波疗法,人民军医出版社,第二版,2015,12,18-19
[8]邢更彦,主编:骨肌疾病体外冲击波疗法,人民军医出版社,第二版,2015,12,46-47
[9]吴顺军.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流动力学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16(1):190-192
[10]陈泓鑫,纪双泉,詹瑶璇,陈建平.体外冲击波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康复,2015,(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