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艳
【摘要】目的:评价袋鼠式护理干预的实施对新生儿神经行为、体格发育的影响,为新生儿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期间的90例新生儿,进行1:1比例分组。对照组45例新生儿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新生儿接受袋鼠式护理干预,比较2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以及体质增长、身长增长、头围增长差值。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新生儿神经行为、体格发育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新生儿袋鼠式护理干预可以促进小儿体格发育、神经行为,有护理推广价值。
【关键词】袋鼠式护理;新生儿;神经行为;体格发育;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5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19)16-050-01
新生兒阶段环境改变、外界适应能力的变化有各种生理应激反应,受到惊吓等情况较为常见。袋鼠式护理即新生儿、母亲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感受母亲温暖的基础上促进体格发育、神经行为,促进母婴情感建立,对母婴情感、健康有积极影响[1]。基于此,本文就我院新生儿为例,总结袋鼠式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选自2018年4月-2019年3月,总计90例。纳入标准:(1)新生儿;(2)临床资料完整;(3)新生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性疾病新生儿;(2)合并严重合并症新生儿。进行90例新生儿随机分组,各45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0例;头围30-36cm,均值(336±25)cm;Apgar评分8-9分,均值(85±05)分;孕周37-40周,均值(395±15)周。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22例;头围31-36cm,均值(337±18)cm;Apgar评分8-9分,均值(88±02)分;孕周36-40周,均值(397±12)周。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本组新生儿抚触、按摩以及保暖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本组新生儿以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袋鼠式护理。将新生儿以袋鼠式等有袋动物直立贴于产妇胸口,新生儿赤裸并抱直俯卧,以棉被覆盖新生儿1-2h/次,通过鼓励产妇母乳喂养以及温声细语说话等方式帮助新生儿感受被关爱、温暖,从而减轻外界环境紧张感、提高睡眠质量。
13观察指标
记录干预2个月后新生儿神经行为(先天反射、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一般反应)、体格发育(体质、身长、头围增长差值)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90例新生儿实验观察指标结果经软件SPSS190处理。计数指标以%形式展开,X2检验;神经行为等计量指标均值以x±s形式展开,t检验。P<005情况下,表示新生儿组间观察指标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神经行为情况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90例新生儿先天反射等组间神经行为情况见表1。神经行为各项指标比较,P<005。
22组间体格发育情况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90例新生儿先天反射等组间神经行为情况见表1。神经行为各项指标比较,P<005。
3讨论
袋鼠式护理也称皮肤接触护理,可以使新生儿与皮肤直接接触,肌肤是人体最大感觉器官,皮肤受刺激后可以将信息传至大脑并促进神经系统、智力发育。新生儿直接接触母亲肌肤,可以为新生儿提供特有的外部环境,俯卧式体位提高了新生儿舒适度、母亲抚触以及亲吻可以增加新生儿安全感。另外,皮肤温良刺激可以激发体内神经以及免疫、内分泌系统良性反应,促进良好发育,缓解新生儿紧绷神经状态,避免外部环境对新生儿造成的刺激、惊吓等影响,从而提高新生儿生长激素水平、促进体格发育[2]。刘欣研究指出,袋鼠式护理在改善新生儿神经行为方面效果显著,且可以明显促进新生儿体格发育[3]。
结果显示:观察组、对照组新生儿经过不同护理干预后,组间各项计量指标均值结果比较P<005。由此说明,袋鼠式护理更符合新生儿护理需求,整体价值显著。和李惠萍研究结果有一致性,观察组新生儿行为能力(784±113)分、被动肌张力(785±134)分、主动肌张力(781±023)分、先天反射(635±034)分、一般反应评分(694±03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
综上所述,新生儿出生后对外界适应能力较差,从而导致受惊情况明显,并直接影响自身身体、健康发育情况。通过袋鼠式护理可以促进母婴尽早接触、建立新生儿安全感,提高母婴生活质量,且此护理技术要求不高且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马惠荣,马桂琴,李胜玲等.“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2459-2461
[2]陈仙来.“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24):30-31
[3]刘欣.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影响观察[J].继续医学教育,2015,(5):70-71
[4]李惠萍.“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5,(33):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