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珂
崔曉东常记得他的老师讲过的话:“一般人跟大师的区别是什么?我们都说天天向上,其实这就是一般人跟大师的区别。每个人之间的差别很小,但是你在这个时间段比别人做得更好一点,把你的能力发挥到最大,那么你奋斗很多年之后,你就是大师。”
崔晓东有着丰富的戏剧服装设计经验,他身上难能可贵的是,当设计戏剧服装时,深厚的专业功底总能让他充分把握当时的历史特点,将注意点落到每一个细节之处,同时他又能将现代时尚感与个人创新理念融入作品当中。
《时尚北京》:请您谈谈舞蹈类的服装设计?
崔晓东:舞蹈类服装相比较别的艺术种类的服装是比较难设计的。从服装应用的角度来讲,舞蹈类服装设计要兼顾功能性和艺术性。而功能性是排在第一位的。舞蹈又分不同的种类,所以我们在设计舞蹈服装之前,必须要了解到舞蹈的各个种类,在充分认识其文化特点之后再去做设计,
舞剧服装是舞蹈类服装设计的高级阶段,舞剧服装设计不但要兼顾功能性、艺术性,同时还要符合戏剧性和人物性。一般的话剧、歌剧表演是在相对静态下让观众看到人物的状态,而舞剧恰恰相反。舞剧的服装设计恰恰是要设计舞者在动起来的一瞬间的状态,所以你看到我的舞蹈类服装设计图都是有动感的。
《时尚北京》:请您谈一下《平潭映象》的服装设计理念?
崔晓东:对于《平潭映象》的服装设计理念,我的理解是带着杨丽萍艺术风格烙印的、为舞台剧提供独特视觉语言的呈现。这是杨老师导演的第一部海洋大剧,为避免晚会服装的同质化,需要服装设计理念既有民间性,又兼具艺术性;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我希望自己的服装设计能与每个角色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无论主角还是配角,每个角色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从采风到设计,我手绘设计稿耗时四个月,设计出上百个款式,到定稿只用了三分之一。这其中为了诠释好舞台剧的每一个角色,我曾不断打翻之前的设计重新来过,最终给予观众的是一个个令人满意的视觉呈现。
该剧的服装设计既要体现福建本土的海洋元素,也需探索两岸文化一脉相承的共性,求同存异,把传统文化进行升华再包装。平潭文化,上下七千年,壳丘头文化遗址更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对于如何将本土文化的精髓在角色服装中展现到位,提炼海岛文化,让作品更具民族性,更显特色,这是看点,也是难点。
两岸海洋海岛文化是《平潭映象》服装设计的重要创作源泉。不过,本次《平潭映象》的服装设计,除了民俗元素,更力图打破民俗的常规表现,用新的创作理念和现代的表现方式,演绎出全新的民俗文化,赋予更多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让观众看到时尚的民俗文化,使传统得以新生。芳华易逝,而映象永存。
《时尚北京》:请您谈谈与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之间的合作?
崔晓东:几年前,杨老师看了我的几部戏,她觉得很好,当时还不知道这个剧的服装设计是谁,就想找这个人合作做一部戏。后来她又看了一部戏,她说想找这个人合作做另外一部戏。结果这两部戏都是我做的。这大概就是缘分吧。我在做《平潭映象》服装设计的半年时间里,我与杨老师有过很密切的沟通,起码每两天要通一次电话。她给我的感觉是艺术修养很高,对创作有独到的见解,不会轻易否定人。当你提出你的想法,她一定会看清楚,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去设计?或者她会说,我要想一下你这个概念要怎么去用。她有新的想法就会马上发给我。她会说,你说这个人物是一个怎样的感觉,那个人物是不是也可以按着这个方向走……
《时尚北京》:杨丽萍对服装设计非常重视?
崔晓东:杨老师是演员出身,她太明白服装与演员的关系了。我设计过这么多戏剧的服装,唯独杨老师把服装设计放在了主创团队中比较核心的位置。她是明白好的服装对演员或者一个戏的重要性的。
《时尚北京》:请您谈谈您在《平潭映象》中的服装配色?
崔晓东:在《平潭映象》里,我做的所有的色彩搭配全是东方的思维惯式。大家都知道,我们学油画,画的任何一个颜色都是调色板调出来的,越高级的色彩越要调和,而东方的颜色较少去调和。染色也如是,要么就是纯天然的颜色去染,要么就是矿物颜色。
中国的色彩搭配,在惯性上就不一样。我们所有的色彩都有一种东方的诗意在里面。比如黑色,我们称之为玄色。如果称为黑色,其实就是一种很直白的黑,而玄色让你感觉它有一种透气感。玄是夜间天空的颜色,它有很多内涵在里面。比如黛色,远山如黛,那种颜色完全给你一种诗意化的感受。中国画的很多内容都是从内心出发的。我们做《平潭映象》时,大量运用了这样的元素。
《时尚北京》:戏剧服装的设计需要考虑时尚因素吗?
崔晓东:戏剧服装的设计—定要考虑时尚因素。比如我们做《平潭映象》的定位就是既要东方的、民间的,又要有时尚感。
在我看來,比如戏曲,它是民间文化提炼出来的,它的服饰是东方的,它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艺术形式留了下来。它是很经典,但是它发展到今天,不具备流行性。它在几百年前是流行文化,但是它到了今天跟我们现在的审美是有一定区别的。因此,我们在做戏剧服装的设计时,一定要跟当代人的审美有所连接。
当然,传统是一定要遵循的,但是我们怎么能让这个戏跟同时代别的戏有所区别?从专业角度来讲,我们会从服装的三大元素结构、色彩、面料着手。比如我们在做《那年花开月正圆》这部剧时,因为那是清末时期,时代背景上就有东西方元素的碰撞,我们就抓住这个因素,将其揉到服装设计中去。我们大量地采用东方的色彩,也会有一些绣花图案,结构上虽然具备清朝服饰特点,但在版型上让其更加具有时装感。
《时尚北京》:在《卡门》的服装设计中,您似乎打破了惯性的设计思维?
崔晓东:我们有时候愿意从惯性的设计思维中跳出来,像《卡门》的服装设计,我们就用了紧身胸衣的元素,然后我们又把它全部破掉。我们把当时的服装款式全部打破,打破之后再去重新看待它们。紧身胸衣常被认为是女人的枷锁,《卡门》就是要冲破牢笼的小鸟,追求爱情自由,那我们就把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我们的服装设计是从一开始有这种枷锁,到破掉枷锁,再到没有枷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设计是一点点的、很细腻的变化。
《卡门》里所有人的款式都不一样。它有一种碎片感,就像一面镜子摔到地上了,那片镜子一点没变化,只是多了一些破碎的纹理。这个破碎的纹理就相当于那个时期的传统。我把这个传统摔到地上,重新给它连起来,只是多了结构的变化,但是它依然还是那个时代的服装。
《时尚北京》:在您看来,戏剧服装设计与商业服装品牌设计的最大区别?
崔晓东:时装品牌设计是商业,更多的是归纳大众的需求,寻找到最好卖的设计,其核心是寻找共性。只有找到更多人的共同点,品牌的受众面才会更大,销量才会更高。而戏剧服装设计是艺术,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它的个性化,我设计一个戏的服装,里面每个人的服装都是不一样的,是要追求艺术中人物之间的细腻变化。
对于服装设计界来说,将来可能会打破这一界限。将来应该会有时装品牌服装设计师去追求艺术的纯粹性,跨界设计戏剧服装,也会有戏剧服装设计师去创立时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