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香 王洪鹏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9)06-0034-02
2018年10月份以来,河北省馆陶及周边地区部分蛋鸡场的产蛋鸡群发生不同程度的掉毛问题,为此,2018年11月19日~20日,我们对河北省馆陶及周边地区部分蛋鸡场进行了走访和实地调查,并向发生鸡群掉毛问题的鸡场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仅从不同地区各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鸡群发生掉毛问题的发病情况、原因分析、解决方案以及结论与体会作一概述。
1 发病情况
案例一:馆陶县广平镇郝某,饲养340日龄罗曼灰6500只鸡,产蛋率84%,采食量基本正常,部分蛋鸡颈部、尾部、背部掉毛严重,蛋壳颜色发浅,有软壳蛋、无壳蛋和破壳蛋,现在仍使用陈玉米。鸡群精神尚可,但约有10%~15%鸡冠发白,倒冠。粪便颜色呈“高粱样粪便”,消化不良,严重过料,粪便检查发现有白色“芝麻粒样”绦虫节片,另外发现有的水线乳头出水量不够,有的乳头出水量大,部分鸡颈部、背部的羽毛有水湿现象。调查中还发现鸡场现在使用陈玉米作饲料原料。
案例二:大名县赵某,饲养海兰灰12000只,220日龄,产蛋率88%,蛋壳颜色变浅,有软皮蛋、破损蛋。部分鸡羽毛松乱,掉毛,部分鸡颈部羽毛有水湿现象,红粪、黄粪,消化不良,严重过料,粪便检查发现有白色“芝麻粒样”绦虫节片。鸡场使用的玉米为新玉米。
案例三: 館陶县路桥镇安某,饲养 330日龄罗曼灰14000只,鸡群部分鸡只羽毛松乱,掉毛。检查中发现有的水线乳头出水量不够,有的水线乳头不出水。粪便颜色为绿粪、黄粪、红粪、鸡只消化不良,严重过料,粪便检查发现有白色“芝麻粒样”绦虫节片。调查得知该鸡场10月初开始使用新玉米。
2 原因分析
2.1 部分水线乳头出水量过大或漏水,引起部分鸡羽毛水湿导致掉毛。
2.2 部分水线乳头出水量不足或堵塞,引起个别鸡饮水不足,采食量低,导致营养不足,造成鸡的掉毛。
2.3 新玉米水分含量高和需要“后熟”等原因:新玉米刚掰下来,需要两个月的后熟期,即放置一个月以上,让粮食第二次成熟(玉米需50d),使大分子多糖转化成容易吸收的淀粉,能量才能被很好利用。这个过程叫淀粉化过程。如果转化未完成,则能量不足。蛋鸡表现为减蛋、消瘦、掉毛;鸡群肠道病加重(过料、拉稀、消化不良等)。由于新玉米含水普遍较高,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含量不足,营养摄入不足引起蛋鸡掉毛。
2.4 从以上三个案例的鸡群粪便检查均发现有白色“芝麻粒样”绦虫节片,由此判断以上三个蛋鸡场都发生了蛋鸡绦虫病,绦虫的危害为慢性消耗饲料和营养,并对蛋鸡肠道造成严重损坏,蛋鸡肠道健康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不同程度的引起多种营养吸收障碍,往往这个过程都是长时间存在的,这点也是三个案例中鸡群发生掉毛的主要原因。
3 解决方案
3.1 采用蛋鸡肠道保健增效方案:第一步,驱绦虫:使用专用驱绦虫药物驱绦虫;第二步,使用“畅净灵”中草药拌料饲喂鸡群5~7d;第三步,调理蛋鸡肠道内环境、使肠道菌群处于平衡,修复肠道粘膜,恢复蛋鸡肠道健康屏障功能和生理机能,以增强抗病能力,提高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可在饲料中额外添加2%“美灵”。美灵:含有植物精油(消除肠道炎症)、益生菌(调理肠道内环境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修复肠道粘膜)、复合酶(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应用10d后,发现蛋壳颜色及蛋壳质量明显改善,破壳蛋和软壳蛋以及脏蛋明显减少;应用15d后,蛋重增加,毛色变好,料蛋比降低,鸡粪形态细腻,拉稀过料现象明显减少,鸡舍内氨气味明显减少。
3.2 清洗和消毒饮水管道,调整水压,检测水线乳头出水量(出水量要达标),更换损坏的水线乳头,避免打湿鸡羽毛,导致掉毛。
4 体会
4.1 三个案例蛋鸡发生掉毛的主要原因是鸡群发生了绦虫病。
4.2 应重新认识蛋鸡绦虫病对蛋鸡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危害,警惕蛋鸡绦虫病的危害与流行。近几年来,由于对寄生虫病的防范意识较低和对生产性能的危害认识不足,导致绦虫病在蛋鸡生产中发病颇多。由于绦虫感染鸡群发病过程较慢,临床症状出现缓慢,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临床中常造成误诊,延误了治疗时机,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蛋鸡绦虫的危害为慢性消耗饲料和营养,并对蛋鸡肠道造成严重损坏,目前蛋鸡绦虫已成为危害蛋鸡肠道健康的“隐形杀手”。蛋鸡肠道健康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多种营养吸收障碍,而往往这个过程都是长时间存在的。鸡处于长期营养吸收障碍会导致生产性能下降,长期营养失调导致鸡的免疫系统功能的失调和衰退,进而导致外界病菌入侵或衍生为慢性疾病,严重影响蛋鸡生产性能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