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良种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治试验

2019-08-08 02:39冯军仁李雪梅
现代园艺 2019年13期
关键词:诱剂果率食心虫

郭 爱,冯军仁,李雪梅,陈 斌

(张掖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张掖 734000)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简称梨小,又叫折梢虫[1],是我国许多果品产区常发性的重要害虫,为害桃、李、杏、梨等果树,严重影响了果实的品质、产量和产品销售。果树的病虫害防治主要为化学防治,其应用的多为中高毒、高残留、重金属的农药,对天敌杀伤大,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新技术、新农药的推广应用,为果树虫害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昆虫性信息素无毒、高效且不伤害天敌,具有干扰、迷向及诱杀作用,不仅能够有效控制食心虫为害,而且为虫情预报提供了依据,是一种新型、高效、绿色的防治方法。对张掖市川灌区李子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分析,并开展防治试验,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诱芯材料为橡皮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供。供试农药主要成分:氯氰菊酯(4.5%),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生产。

1.2 试验方法

1.2.1 诱捕器的悬挂设计。选一块试验地,于李子园东、西、南、北、中5个方向选点,每667m2悬挂9个诱捕器,高度距地面1.5m,每30d更换诱芯1次。诱捕器利用直径25~30cm的钙素瓦楞板折合成的三角形,底层放置粘板,用细铁丝悬挂1~4个诱芯,距粘板1cm,使诱来的成蛾易落入粘板[1]。另外,在园内设1对照地块。

1.2.2 不同的诱集距离和诱芯数量对诱虫量的影响观察。在距李子园20、100和300m处,分别悬挂诱捕器,诱芯数量分别为1、2、3、4个,进行不同诱集距离和诱芯数诱集量的比较。

1.2.3 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防治试验。在李子园选择迷向试验区与对照区各1块,面积均为667m2,两地相距20m以上。在试验区设置散发器,设置方式为“X”形,设置距离20m,安放数量20个,不放置粘板与水盆,每个散发器放梨小食心虫性诱剂2~3粒(每667m2放诱芯50~60粒)[2]。在迷向试验区和对照区的中心部位各安放1个带粘板的诱捕器,每5d调查诱虫量1次,每30d更换诱芯1次。

1.2.4 绿色农药试验。在试验区,分别于5月上旬、6月上旬、7月中旬和8月上旬,用4.5%高效氯氰菊酯800倍液喷药防治1次,对照区喷清水,在果实成熟前1月,不再采取化学药剂防治。

1.3 调查内容

1.3.1 诱捕器诱捕成虫数量及迷向区防治效果调查。从4月下旬~9月下旬成虫发生期,每5d/次,统计各粘板上的成虫数量。同时调查迷向区诱虫数量,并计算迷向率:迷向率(%)=(对照区捕蛾总数-迷向区捕蛾总数)/对照区捕蛾总数×100。

1.3.2 喷药地幼虫虫果调查。于果实采收时,采用5点取样法,即在试验地的东南西北中各选2株,每株在东南西北中各方位的上、中、下3层次共调查14个果实,统计蛀果数,并计算虫果率:虫果率(%)=虫果数/总调查果数×100。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梨小食心虫诱蛾动态分析

试验表明:4~9月9个诱捕器共诱虫1932头,平均每个诱捕器诱捕雄蛾214.7头,性信息素诱剂诱虫效果十分明显。在成虫发生期诱蛾量无明显间断,说明有世代重叠现象[4]。从图1分析结果看出,成虫发生期有5个明显高峰期,即4月下旬~5月上旬为越冬代虫态出土羽化期,5月下旬~6月上旬为当年第1代成虫高峰期,6月下旬~7月上旬为当年第2代成虫高峰期,7月下旬~8月上旬旬为当年第3代成虫高峰期,8月下旬为当年第4代成虫发生高峰期,说明在张掖市川灌区,梨小食心虫幼虫每年发生4代。该虫以老熟幼虫在树下地表0~10cm土壤中结茧越冬,第1代幼虫发生于5月上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于6月上旬,第3代发生于7月上中旬,第4代幼虫发生于8月中下旬。另外,从图2可以看出,成虫发生的数量与当天的温度有直接的关系,春季最低温度在5℃以上,平均温度在16.5℃时,食心虫成虫出土,秋季当最低温度在10℃以下,平均温度在16.5℃以下时,再无梨小食心虫发生,全年出现的几个高峰期中,6月下旬~7月上旬第2代成虫高峰期、7月下旬~8月上旬第3代成虫高峰期成虫数量最多,说明温度越高害虫数量越大,同时也说明夏季高温季节是梨小食心虫发生最严重的时期,也是梨小食心虫防治的关键时期。所以,可根据气温变化来掌握虫情,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

图1 梨小食心虫生活史规律图

图2 梨小食心虫成虫生活史随温度变化规律图

2.2 不同诱芯数和诱集距离诱集效果

由表1与图3可以看出,不同诱芯数之间诱集数量表现差异极显著,对成虫发生高峰期悬挂1个、2个、3个、4个诱芯之间比较,1个的数量最低,2个与3个居中,4个诱芯的数量最多,不同诱芯诱虫效果表现差异极显著。由此说明,如果将性诱剂个数作为食心虫的直接防治手段时,可增加单个诱捕器中的诱芯数,从而达到更理想的诱捕效果;另外,不同距离之间诱集量具有明显差异,距李子园20m与距李子园300m比较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距离越近,成虫越多。

表1 梨小食心虫一年5代高峰期成虫数量平均值 单位:个

图3 不同诱芯数诱虫效果图

2.3 性诱剂迷向作用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从6月下旬~7月上旬为当年第3代成虫高峰期,7月下旬~8月上旬为当年第4代成虫发生高峰期,调查记录看出:迷向区诱虫总量为21头,对照区诱虫总量为139头,迷向率为84.9%。说明性诱剂对梨小食心虫有明显的迷向作用。采收时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区140个样品中,虫果数为15个,对照区虫果数125个。迷向区虫果率为10.7%显著低于对照区虫果率90%。虫口减退率为88.1%,说明利用性诱剂开展迷向防治效果相当显著,但单纯利用迷向法虫果率仍较高,所以还应该采取其他的防治措施,如配合绿色农药防治,才能取得最理想的防治效果。

2.4 梨小食心虫诱蛾效果分析

分别于7月中旬和8月中旬,在第3、4代幼虫发生为害后调查1次虫果率,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区的虫果率为平均10.7%,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而对照地虫果率高达90.0%。2区比较虫口减退率达到88.1%,可见,利用性信息素诱杀雄性成虫、干扰及迷向作用,能够打破害虫的生殖规律,大幅度降低虫口密度,可有效控制梨小食心虫的危害。

2.5 化学防治效果分析

调查李子果实140个,在试验区140个果实中没有虫果,对照区有虫果125个,而且1个果有2或3条幼虫,虫果率达89.3%。说明梨小食心虫对李子品种的为害相当严重,所以在防治时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根据虫情预报,选择较好的专用药及时准确防治。

3 小结与讨论

梨小食心虫在张掖市川灌区成虫每年有5个发生高峰,第1次是头年越冬代虫体羽化,以后4代为当年发生的代数。幼虫每年发生4代,5月上中旬第1代发生,以后大约每20~35d发生1代,其成虫发生期诱蛾量无明显间断,有世代重叠现象。另外,梨小食心虫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密切,夏季高温季节食心虫发生数量明显高于春秋季,是梨小食心虫防治的关键时期。

性诱剂诱虫效果十分明显,不同诱芯数量诱虫效果表现差异极显著,在生产实践中,将性诱剂作为梨小食心虫的主要防治手段时,可增加单个诱捕器中的诱芯数,从而达到更理想的诱捕效果。另外,利用性诱剂诱杀成虫的同时,其干扰及迷向作用,可最大限度降低成虫交配率,减少繁殖数量,提高防治效果。但单纯利用迷向法虫果率仍较高,应采取以综合防治为主、应用高效氯氰菊酯等绿色农药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技术。

近年来,由于张掖气候反常,有些年份春季气温回升快,而梨小食心虫的发生与温度有直接的关系[5],升温越快发生越早,反之则推迟。为此,每年要做好虫情预测预报,及时开展防治工作。另外,李子果实品质越佳,成熟期越晚,梨小食心虫的为害就更重,且其转果、转树、转园为害能力强,对优良品种与晚熟品种更要高度重视该虫防治。建园时,要避免多树种混栽、早中晚熟多品种混栽,早熟品种每年喷药1~2次,晚熟品种每年喷药3~4次,避免采前1月左右用药。还要实行群防群治,否则会增加防治的次数,而且防效较差。通过新技术、新药剂的集成应用,可大幅度降低虫口密度,更好控制梨小食心虫的为害,为生产高标准的绿色果品及果园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诱剂果率食心虫
生物食诱剂监测田间稻纵卷叶螟发生的效果初探
果实模型诱捕器外观及颜色对实蝇引诱特性的影响
生物食诱剂监测稻纵卷叶螟试验研究
90°拉枝下刻芽摘心处理提升核桃新梢抽生率和着果率
甘肃河西一带果园食心虫种类调查初报
含水量对澳洲坚果带壳果浮选效果的影响
行间种植油菜增加梨着果率和改善果实品质
运城市梨园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规律与迷向效果调查
北方大豆食心虫病防治措施分析
枣树如何提高座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