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军
工笔画与写意画是中国画的两大支柱,就绘画语言而论,两者迥然不同:工笔画侧重对准确形态和色彩的追求,写意画则略形而重笔墨气韵。因此,很多人将工笔画归于担任写实、写真视觉要求的绘画门类,甚至将画得细致、画得以假乱真来作为评判工笔画好坏的标准。不可否认,工笔画线条勾勒、造型、设色等精细入微的绘制过程,使其在写实性上较之写意画见长,但仅仅从技术语言的层面来评判这一艺术形式,则容易落入“匠气”、“俗气”的评判语境中。
随着文化语境的快速发展,当代工笔画无论是物质材料、语言、技法,还是主题、观念、审美乃至精神气质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许多优秀的工笔画家也以匠心独具的智慧和勤奋创作了大量有人文情怀、有鲜活时代气息与深邃内涵的高质量作品。“精微·广大——中国当代工笔画名家小幅精品展”即是对中国工笔画于“精微”之处见“广大”,以小幅“匠心”传当代“文境”的一次有效推广。
对于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唐宋时期达到巅峰。中国画“重传承”的优秀传统使得历代的经典作品及理论成为工笔画审美及技法的标尺与基础。这种对传统艺术精髓的研究与继承,在帮助画家们建立起绘制工笔画的系统与规范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品本身的当代意义。因此,从传统中获取新经验,并通过符合时代审美意义的图像表达与观者建立有效的对话,成为当代中国工笔画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次展览的第一部分“时代图标”,呈现了艺术家们为中国工笔画创造时代新风格方面做出的重要实践。何家英是当代工笔人物画的代表画家,他从晋唐文化入手,在结构、光影、透视、色彩等传统写实要素以外,为其人物畫注入了特有的人文情怀,并有效传达了画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在花鸟画方面,江宏伟则从宋画经典中汲取养分,并通过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参考与借鉴,形成极具个人风格、反映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现代工笔花鸟创作。陈孟昕兼习意笔、工笔两种传统绘画,创作大胆采用冷暖对比、色阶差异的方法,为当代工笔画带来了新的色彩图标。
自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制度建立之初,中国画即开始受到西方写实绘画的影响。相较在西方“写生”概念与方法基础上不断改造形成的以“写实主义”为主流的新国画传统,工笔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当代工笔画应该具备自己的写实方式。不同于西画注重物象形态、逼真呈现空间、体积、质感等物理性质的图像表达,工笔画的写实除了模拟精微外形,更在于将写生的概念外延到“移生动质”、关照生命个体、抒发心灵感受的高度。
于“三矾九染”的精微制作中,寻求将传统技巧内核与融合写实精神的图像外延完美结合的有效途径,并创作出富有人文情怀的新现实主义工笔图式,是当代工笔画的又一探索与实践。诚如展览的“丹青新象”版块中,李传真笔下极富现实主义关怀的农民工形象,范春晓在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中对现代青年女性的诗性抒写,李峰在描摹生活、描写生命时对“写生”概念的当代理解等等。
进入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新的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使艺术家面临复杂喧嚣的创作环境,但同时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资源。许多工笔画家尝试在传统经典中求新求变,突破传统工笔画固有的观念与技法,吸收大量非工笔形式的营养,创作出多样的图式,极大地丰富了工笔画的表现形式。
从“文脉今传”部分呈现的作品中,不难发现,艺术家们继承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观物方式,并尝试在个人笔墨语言上寻求视觉拓展的更多可能性。他们不仅从材料、工具、技法等物理层面进行技巧探索,而且在古今中外的繁多艺术图式中转换腾挪,将富有东方审美情趣的传统文脉,凝结出具有独特个人生命力的当代工笔图像。
面对庞大而纷杂的图像信息时代,“图像思维”对传统绘画形象世界的影响和冲击是重构性质的,这是任何传统画种都无法回避的事实。以准确描绘形态为特长的工笔画,在当下可以轻松获得逼真图像的语境中,如何找到自身新的定位,是其必须面对的时代问题。以徐累等新工笔艺术家为代表的中青年一代,他们对工笔画从图像到观念上的变革与创新,恰恰折射出今日中国画的当代转型。
“图像新语”部分尝试陈述这样一个事实:便捷图像获取并没有让艺术家们陷入太多的创作困境,工笔画状物摹形技艺在青年艺术家看来,不但不是传统压在他们身上的“包袱”,反而成为藝术家充分发挥图像功能、以创新观念为引导、建立与当代视觉图像系统联系的有效方式。
明末清初哲学家方以智曾言“世之目匠笔者,以其为法所碍”,直至今天,匠笔为技艺所束缚,仍是许多工笔画家无法跨越的难题。匠笔如何化为匠心,技法如何与文境自然和谐地结合起来,仍然是当代工笔画家应该研习的课题。就此而言,诸如“精微·广大——中国当代工笔画名家小幅精品展”这类以“小”见大,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展示推广活动,对于当代工笔画的创作方向、评判标准及其现状的深入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责任编辑 吴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