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时而异——川渝地区传统民居门饰设计的历史演变研究

2019-08-07 02:03李超
设计 2019年14期
关键词:民居装饰历史

李超

摘要:门是建筑与外界联系的入口,也是建筑的首要视觉对象,门饰则成为彰显建筑风格与文化底蕴的物质形式。因此,研究传统民居门饰文化,对挖掘历史文化特色、保护与传承地域民居文化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文献、考古资料以及实地考察,对川渝地区传统民居的发展轨迹及特征做出归纳,从而梳理川渝地区的文化流变。川渝地区有众多少数民族,而川渝民居承袭了中原民居的形制,門饰的历史演变可划分为六个阶段。在历史的演进中,传统民居门饰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共同造就了川渝地区民居门饰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川渝 民居 门 装饰 历史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7-0143-03

引言

“民居在营建技术、审美情趣是相互模仿的。一般是在尊重祖传习俗的基础上,学习和接受先进文化的进入”。通过贸易、移民、战争等方式,川渝地区民居门饰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生着演化与更新。

一、先秦时期——门的初生

原始时期至先秦时期,巴蜀两地的民居以干栏式建筑为主,民居门饰的营造是基于本地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巴蜀文化特征。三星堆晚期遗址已有长方形建筑平面,且有分间的明显痕迹。这段时期的民居多为较成熟的干栏式建筑,多呈东南或西南向,如为北向入口,门前就有敞廊过渡。说明当时已十分注意采光、通风、遮阳和防飘雨等建筑物理功能的处理。在成都十二桥遗址(商末至西周),发现有保存完整的典型的干栏式建筑。成都金沙遗址大型建筑基址区的发掘又一次证明了古蜀建筑的发达。数十座房屋为四合院布局,大口西南朝向。这些考古遗迹表明,在先秦时代,小型民居就采用了上实下虚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因具有防潮、防洪的作用,适用于潮湿多雨的地区,因此成为四川现代民居的雏形。随后,干栏式建筑发展为半干栏式建筑,最后演化为地面木构房屋。至今,川内山地地区的吊脚楼即是半干栏式建筑。

因干栏式建筑底层架空,门设置在上层,为居住空间的入口,主要为挡风避护的实用性考虑,如图1。秦朝统一后,独立的巴蜀民居体系发生了汉化。宫室式建筑的出现导致了干栏式建筑的式微,同时,发生着由“户”到“门”的转变。大门与屋门分离,出现了独立的宅门,门的类型、装饰开始逐渐完善。

二、秦汉时期——门的成型

公元前316年,秦国先后灭蜀国、巴国。初占巴蜀时,秦实行郡县制,在四川设置蜀郡、在重庆设置巴郡。并通过移民政策,加强了秦地的华夏族人(汉族的前身)与巴人、蜀人的联系。《华阳国志.蜀志》中提到“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乃移秦民万家以实之。”圆随着汉人的大量入迁,不仅百姓“使秦言”,民居也“呈秦貌”。在秦朝统治的一百多年中,中原文化通过川北地区而影响全川。

至汉代,汉文化取得主流地位,巴蜀两地原本的干栏式民居已被合院式民居取代。汉代出土的画像砖可佐证这一事实。四川成都羊子山的汉画像砖,呈现出由夏、商、周三代发展而来的合院式建筑的基本型貌。该民居四周由围墙环绕,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侧为民居的起居空间,右侧为厨房、仓库等辅助空间,并建有一个体形较大的汉阙。大门设在南墙的西端,“用两根楹柱支撑着与围墙上小檐几乎同高的悬山式屋面,形成了一个小门廊。门扇是用直条组成的栅栏”。经过大门后进入进深较小的第一院,再经过二门进入进深较大的第二院。前后两个庭园以木制回廊环绕,不仅反映出廊院式建筑的影响,还符合川渝地区炎热、多雨的自然气候特征。在汉化的过程中,蜀地民居完成了干栏式建筑向合院式建筑的历史性过渡。

四川德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描绘了一座较为精致的住宅大门,如图2。“大门为垂直三段式,中部为三开间的主入口,门扇较宽且高,看来这是一座官员的府邸,轿马可直抵二门。两旁耳房较低,更衬托出中部入口的雄伟壮观。左侧耳房有小门,大概是供自己家人平常通行之用。”这种三开间的大门,为后世富贵官宦之府邸所普遍采用的形式。从画像砖中可以看出,大门为整块的木制板门。板门坚固耐用,是门的营造技术的一大进步。

成都曾家包汉墓墓门是古代巴蜀民居大门的实存者,如图3。大门有两扇门扉,并以浮雕的技法进行装饰。口框安置于墙体之中,门扉两侧装有门轴,内嵌于墙门框的凹槽中,因此可自由开合。出土于彭州的画像砖上的大门也同样为双扇门扉,门框为木制。两个大门紧闭,可见当时已有使用门闩的习惯。

公元221年,刘备建立蜀国,史称蜀汉。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国在经济、军事、科技上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三国蜀汉时期的民居建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出土的蜀汉时期的随葬建筑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巴蜀地区的民居在布局、选址、技术、风格等方面已经呈现出中原民居的特点。民居的汉化由此开始,门饰形态特征已基本成型。

1981年,忠县石宝区涂井乡发现蜀汉时期陶制房屋模型。虽然陶制模型建筑在局部处理上已经过简化,但仍然可以看出蜀汉时期民居面貌。“门窗、栏杆多采用菱形纹和直棂纹等纹饰,这种形式便于通风采光,以适应四川地区亚热带气候特征”。

三、唐宋至明清时期——技术体系的完善

唐朝建立后,还对川渝地区周边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四川经济迅速得到恢复。两宋时期,四川政局安定,经济文化的发展延续了唐代的兴盛。在唐代,渝州已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由此带来促进了民居的发展与成熟,川内开始出现独具巴蜀风格的庄园式建筑,民居之门走向宏大的风格。李白的诗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由于宋代建筑的空间和层次变得更加紧凑,门的尺度不如唐代的宏大,而是更加追求精致。《营造法式》中《小木作制度》详细记载了版门、乌头门、软门、格子门的尺度与等级。营建技术的日臻完善,使门的制作更加注重细节的精美。

在成都市金牛区青龙乡发掘的五代后蜀将军孙汉韶的墓葬中,有一系列陶建筑模型,如图4。反映出了当时蜀地的建筑既具有隋唐风格,又具有蜀地本土特色。图为陶素面墙,墙体中部有双扇随墙式大门,门上为悬山式屋顶,上有门额、下有较高的门槛。“每扇门板有门框,内有五组棱形图案,每组刻划三个,一条横线从中穿过相连。中雕刻门环。门板长12厘米,宽6.5厘米,长宽之比约为1比1.8。”假山墙陶模型中,一侧为单扇拱券型镜面板门,上有菱形门钉20枚,其形制精美,与假山交相辉映。因此可以推测出,唐宋时期,庄园式建筑已盛行于巴蜀地区。民居门饰开始将中原风格的形制与川中乡土情调进行融合。

猜你喜欢
民居装饰历史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DIY装饰沙漏
新历史
DIY节日装饰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百花园地中的装饰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