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导”深入学习加法运算定律

2019-08-07 09:15黎奎林
世界家苑 2019年6期

摘要:小学阶段五大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理解透彻的学生将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自如,而理解差的学生将会成为快速计算绊脚石。教师在导学时就应本着应用定律的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更有利于定律的归纳、建模。

关键词:运算定律;适时引导;驱动学习;灵活思维

小学阶段共有五大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这五大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因此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运用“运算定律”计算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而且也是培养小学生快速计算能力、灵活思维能力和多策略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2011年版《课标》要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想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孩子全面学习运算定律的开始,要给学生建立好学习运算定律的方法模式:感知定律——概括归纳定律——验证定律——应用定律,四个环节的终结目标就是今后的灵活运用,教师要在这四个环节中做好“导”的功夫,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定律,达到灵活运用的目标。

1 取材源自生活,“导”的自然,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进入自主探索,感受数学知识的美妙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例题大多来源于生活,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在教学中要根据当地实际,适当改编教材内容,让学生身边的事与物走进课堂,使教学更加自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加法运算定律时,教材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四年级的小朋友有的会骑车,有的想学骑车,拉近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 重视算法背后的原理理解,深挖运算定律运用价值,“导”在学生需要时,从“简”至“繁”、从“易”至“难”

加法结合律是在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改变加数的位置和运算顺序,使计算变得简单易算,而结合律的真正目的是让能合并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结合在一起,先计算。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教师开始教学运算定律时,仅仅是为了教运算定律而教,而不是为了教会学生运用规律使计算简单而教,因此使得学生在后期应用定律做题时生搬定律,顾此失彼,总是出错。

例:(教学加法结合律的课堂实录片段)

师:出示两组题让学生计算:

(47+25)+7547+(25+75)

(18+57)+4318+(57+43)

生:计算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47+25)+75=47+(25+75)

(18+57)+43=18+(57+43)

師:你能举例说明其它算式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生:举例……

师:你能用文字总结你刚才发现的规律吗?

生:我发现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学生能发现这一规律,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缺乏目的性,造成后面作业的生搬硬套,只把前两个数相加或把后两个数相加,而不知道还可以把一、三两个数相加,当出现:61+87+39这样的算式时,很多学生就不知道要把61和39结合在一起,没有真正理解运用加法结合律的本质。

教学时教师应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交换这两个数?交换后计算变简单了吗?为什么那两个数要结合在一起?加强“交换”和“结合”目的教学的引导,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计算原来还可以这么简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学。

在上面例1简单认识加法交换律后,我们可以从两个加数交换位置、三个加数交换位置入手,从交换的目的自然过渡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如下:

35+72=72+35

69+87=87+69

师: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加法交换律。

师:虽然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但有没有使计算变得简单?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这种交换符合加法交换律,但并没有实用价值。

再观察下面的等式

35+72+65=35+65+72

169+87+31=169+31+87

师:这两个等式又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加法交换律。

师:运用加法交换律,有没有使计算变得简单?为什么?

生:变简单了,交换后前两个数的和是整百数。

师:也就是说在运用加法交换律时有的时候可以让计算变得简单,我们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看哪些数加起来可以得到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我们就交换它们的位置,让它们先相加,从而使计算变得简单。

在学生适当练习用加法交换律使计算变得简单的题后,让学生尝试更多加数交换以后怎么做。

例如:23+64+77+36

生尝试:23+64+77+36

=23+77+64+36

=100+100

=200(很多学生会写成这样)

师:对吗?交换后是把凑成整百的两个加数放在一起,能不能同时计算23+77和64+36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下转页)

(上接页)

生:(学生思考后才醒悟)算式中只有“+”、“-”时,应该是从往右依次计算。

师:怎样才能同时计算?

生:……(有点难的样子)

师:我们学了什么符合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生:加小括号。

(通过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层次推进,不仅仅加深了定律的理解,也更加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导”在学生需要时)

生:尝试加小括号的方法

师:展示学生作品

①23+64+77+36②23+64+77+36③23+64+77+36

=(23+77)+64+36=23+77+(64+36)=(23+77)+(64+36)

师生交流:

第①种加括号的方式与没加括号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

第②种括号的方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一共要用四步;

第③种加了两个小括号,可以同时计算两个小括号里面的,只用三步。第③最简单。

通过交换,由于运算的需要,自然引入添加小括号,不仅仅学习了加法结合律,还巩固加深了四则运算的顺序,从适应发展需要入手,“导”得自然,“学”得顺心。

3 算法的靈活选择,培养思维的全面性和灵活性

运算定律的学习为学生从原理上理解不同算法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在学习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后,一个计算题就可能有更多的解题方法。如教学:34+78+66时,有多少种交换加数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写出来(6种),再思考那些交换可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学习的深入。在学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后,让学生明白,这类题型既可以应用加法交换律:34+78+66=34+66+78;也可以运用加法结合律:34+78+66=78+(34+66),选择喜欢的方式来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教”是为“学”服务,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根据其心理特点、身体特点和知识体系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在关键点、“导”在需要时,着眼于知识在今后的应用,容教学于生活,“教”将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学”将会兴趣大增,越学越快乐,越学越轻松。

作者简介:黎奎林(1974-),男,德阳市旌阳区北街小学校,数学教师。

(作者单位:德阳市旌阳区北街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