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昀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寻找教学的落点,遵循以生为本、依文导学的原则,实施策略导读:或巧妙利用多媒体,或引导自主质疑,或抓关键词语,或巧用文中对比 ,或设计角色体验,或创设情境。只要教師导得有法、导得有效,学生就会学得有趣、学有实效。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语文发展之本。
[关键词]语文课堂;引读;策略
“关注多读,以读为主”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主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想达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师的引读策略尤显重要。
小学生正处在感性认识阶段,年龄较小,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为其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语言欣赏能力。而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合一的特征,活泼灵动的表现形式,能强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习贺知章的《咏柳》,教师除了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柳树外,更是利用多媒体引领学生看图片、观视频,让学生走近柳树、交流自己对柳树的了解;然后,带领学生走进古诗文,感知诗人笔下的柳树是什么样的,再图文结合感受“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的美妙;最后,借助视频音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于“万条垂下柳丝绦”的情境中读诗文、赏诗境、悟诗情。
文有文眼,章有章法。教师要善于抓住题眼或文眼,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或设计统领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如《军神》的教学,教师先鼓励学生读题质疑,如谁是军神、为什么称之为“军神”、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描写“军神”等;然后自主探究、品读交流,引领学生先自读感知识军神,再抓住人作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品悟军神的气概,最后交流品读感知作者的表达方法。再如《伯牙绝弦》一文的教学,教师在背景资料介绍后,提出质疑:“伯牙绝弦为哪般?”然后引领学生初读感知、读好古文,再品读、感悟“高山流水遇知音”,最后链接阅读,理解“破琴绝弦谢知音”。
教材中有很多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我们要依文而教,抓对比导读,促学生感悟。如《有的人》,通篇对比,导读时就可以从感知“对比”开始。
一是词性比读,读思结合辨物象。抓总起节中的两个“活”与两个“死”的对比,思考第一个“有的人”的“活”和“死”与第二个“有的人”的“活”和“死”有什么不同,联系下文,感悟两种人。
二是照应比读,读说结合明态度。抓诗文中一四七、二五、三六小节间的照应关系,采取同桌合作、男女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对读、比读,并联系学过的课文、资料,读说结合,说说两种人不同的做法以及人们对两种做法的不同态度。
三是情感比读,爱憎分明悟价值。在学生充分地读、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对“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和“给人民做牛马的人”的憎与爱,表明自己的价值观。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引导学生反复比读,在比读中思考,在比读中感悟,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生成读的精彩。
诵读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情感和传达情感的方法。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在诵读者心中,不仅仅是白纸黑字,还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形象。教师要善于依照文本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这片神圣的土地》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西雅图酋长对自己民族土地的深深热爱与眷恋之情,教师分别设计了五组角色:印第安酋长、男同胞、女同胞、孩子;白人领袖、白人;读者;上海英法租界的中华儿女;会说话的动物。教师一一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于不同角色的体验朗读中感悟字里行间饱含的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
小学教材中收编的课文,无论是童话故事、诗歌,还是写景、记事的文章,大多都可以采用情境导读的策略。如《葡萄沟》教学中,教师模拟维吾尔族老乡用葡萄热情待客的真实场景,帮助学生从生活场景中感受热情,再通过文本朗读想象场景,从而感悟葡萄沟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水果、五光十色的葡萄,还有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真是个好地方。再如《落花生》一课,在“议花生”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创设场景,让学生于情境中分角色朗读课文,谈花生的好处、赞花生的可贵、学做人的道理。这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情境导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路人,教师应该多元整合教育资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只有教师导得有法、导得有效,学生才会学得有趣、学有实效。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语文发展之本。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