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军,龙先菊,吴晓丽
(1.黔东南州世界银行贷款林业项目办公室,贵州 凯里 556000; 2.凯里市气象局,贵州 凯里 556000; 3.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黔东南州山地地貌占其地域面积的98.7%,州境内海拔1000 m以上的山峰有38座,海拔最高雷公山主峰2178.8 m[1]。由于黔东南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雨热同季,在海拔和地形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气候,与境内山峦、森林、瀑布、溪流、民族村寨等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入分析黔东南州山地旅游气候适宜性,有助于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对促进全州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黔东南州16个县市1985—2010年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观测点海拔高度等数据进行分析。资料来源于文献[2],并经核实确认。
采用温湿指数(THI)及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3-4](表1),计算黔东南州旅游气候舒适度;根据黔东南州气温垂直递减率,计算黔东南州各县市盛夏时期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舒适度;THI=(1.8×T+32)-0.55×(1-f)×(1.8×T-26)。式中:THI为温湿指数;T为气温(℃);f为相对湿度(%)。
1985—2010年州内各县市年均气温在14.7~18.6 ℃之间,都柳江和舞阳河流域是全州高温区,年均气温在16 ℃以上。州西部凯里、丹寨、黄平、麻江是相对低温区,年均温度在15 ℃以下。州内年均相对湿度在79%~83%,最小值是镇远、施秉、凯里,为79%,最大值是黎平、锦屏、天柱、三穗,为83%。根据各县市温湿指数逐月变化情况(表2)来看:榕江、从江县于3月最先进入旅游舒适期;4月全州各县市均进入旅游舒适期;5月榕江、从江县偏热,属于较舒适期,其余县市为舒适期;6月榕江、从江县闷热,为不舒适期,其余各县偏热,属于较舒适期;7月黄平、麻江、丹寨、雷山县偏热,属于较舒适期,其余各县市闷热,为不舒适期;8月黄平、麻江、丹寨、凯里、三穗、台江、雷山7县市偏热,属于较舒适期,其余各县闷热,仍为不舒适期;9月岑巩、镇远、剑河、天柱、锦屏、榕江、从江、施秉8县偏热,属于较舒适期,其余县市评价结果为暖,属于舒适期;10月全州各县市均为旅游舒适期;11月仍有剑河、锦屏、榕江、从江、施秉评价为清凉,属于舒适期,其他各县市偏冷,为较不舒适期。
表1 温湿指数的分级标准及赋值
从各县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结果(表3)可以看出,黔东南州旅游气候舒适期从3月开始,11月结束,最佳旅游期为4、5、9、10月。
表2 1985—2010年黔东南州各县市温湿指数计算结果
表3 1985—2010年黔东南州各县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结果
表3(续)
黔东南州各气象观测站平均海拔589.1 m,6—8月平均气温24.8 ℃,平均相对湿度82%,全州气温垂直递减率平均海拔每上升100 m,气温下降0.6 ℃,分析温湿指数与海拔之间的关系(图1),结合现状海拔上限2178.8 m,推算黔东南州盛夏时期气候舒适范围内的海拔高度为1100~2178.8 m。
根据医疗气象学研究[5],海拔3000 m以下的山地,大部分外来者不会因气压降低而致病。在此范围内,随着海拔升高,气压和气温降低、太阳辐射增强,人体为适应高山环境,生理功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一般在海拔1500 m以上对人体产生明显的特殊影响,对支气管哮喘、百日咳、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糖尿病等人体疾病产生缓解作用。由此可知,黔东南州境内各海拔高度的山地均适宜开展山地旅游活动,夏季山地避暑旅游最佳海拔范围在1100 m以上。适宜开展山地疗养的海拔高度在1500 m以上。
图1 黔东南州盛夏时期(6—8月)温湿指数与海拔之间的关系
黔东南州山地旅游活动的季节性主要体现为气候季节性和社会季节性。气候方面,春季、秋季为人体舒适度较高的季节,也是州内大部分县市的黄金旅游季节,适合开展多种旅游、度假、疗养、休闲活动。夏季气温较热,但黔东南州森林植被茂密,山地小气候特点明显,各县市平均气温和极端高温天气与国内大部分地区相比有较大优势,尤其是黄平、麻江、丹寨、雷山4县在盛夏时期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结果均为偏热,属于较舒适的旅游气候。而且各县市溪谷沿线和高海拔山地有许多区域可发展避暑旅游。黔东南州冬季较为湿冷,立足本地优势可重点在剑河、凯里、黄平等地发展温泉疗养,适度考虑高山雪景、雾凇等天象景观的利用。社会方面,寒暑假、五一、国庆等节假日是旅游出行的高峰时段,宣传引导和做好配套服务是提高山地旅游游客量的重要手段。
从旅游气候舒适度来看,黔东南州山地旅游舒适期为3—11月,其中最佳时间为4、5、9、10月。盛夏时期山地旅游的气候舒适范围在海拔高度1100 m以上。适宜开展山地疗养的海拔高度在1500 m以上。从山地旅游季节性来看,黔东南州全年均适合开展山地旅游活动,但各个季节的旅游内容和服务方式应有所差异。
用函数表达人体感觉的舒适程度方面,学术界多年来提出了十几种公式,均以温湿指数为基础。本文研究过程中对温湿指数、风效指数、衣着指数等相关公式进行初步试算,仅有温湿指数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对黔东南州有较好的适应性,风效指数、衣着指数公式的试算结果出现明显的逻辑不符。查阅资料表明,各地采用的公式有所差异是合理现象,必须考虑不同地域、气候、人种、性别、年龄等因素,在实践研究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校正系数或指标参考。因此,本文仅采用温湿指数公式进行计算和评价。
本文使用1985—2010年共26 a黔东南州各县市温湿度数据,虽然不是最新数据,但考虑到气候变化非常缓慢,因此认为基于上述数据的研究结果仍可适用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