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中的视野
——中国油画新语言浅析

2019-08-07 01:25聂赫夫
油画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参照系符号学后现代

聂赫夫

在中国社会要成为一名艺术从业者,抑或是一名创作人,我认为不能回避的话题即是对参照系的思考。中国的文化体系历来是一种含蓄内敛的表述体系,很显然,我们喜欢隐喻。这种对隐喻的痴迷是我国古典哲学精神的外在体现。

慢慢地,对隐喻和明喻的运用演变成了一种经验主义,进而外化成了长期的样式主义的民族兴趣,“意到笔不到”,这样的创作习性无不表现在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油画也不例外。经过了“85新潮”和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的洗礼,我们更是把这种类似偶然和必然结合所产生的创作经验以独特的方式带到了新的艺术创作中来。

那么基于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新时期成果,对于“喻”,我们便可以通过更符合现代符号学原理的参照系式文本探讨来继续沿用。符号学家赵毅衡在著作《广义叙述学》中阐述:“‘可述性’是事件的品质,而‘叙述性’是文本的品质。”这揭露了从事件到文本的转换是叙述性是否成立以及其性质为何的决定性动作。也就是说,我国传统艺术传承到今天,其历史处境当中所涉及的事件,被前人以某种方式文本化了,因而才形成了我国古代绘画所独具的叙事逻辑和方法论,这一点对后世影响颇深,也使得我们今天的现代艺术创作具备了种种内在连续的逻辑关系。

聂赫夫 《冷却》 布面油画 140cm×180cm 2016年

而之所以要建立一种参照系式的画面表达途径,是因为历来被人们所接受和习惯的线性叙事在后现代主义时期被怀疑和颠覆了。索尔·里维特所代表的多维叙事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工业革命后世界所呈现出的新秩序与新生态,这和在传统影响下的中国油画创作十分契合。我们的创作习惯是“先意后象”,倾向于在复杂的事件中以一意而言之,同时又在单纯的物象背后穿插更为隐晦的多重叙事情节。这颇具观念性的传统思维无疑是找到新时期油画创作路径的一个线索。

我在创作当中便把所触及的事件以这样的方式文本化了,因为一个文明的构架都是建立在意识的堆砌和名词的解释上的。这一次我的创作集中着眼于“归纳”和“解释”,归纳出既在图像学范畴之内,又抽象于后现代之外的名词,这个集合如果脱离社会学是很难被解释的。它就像摩尔斯电码,可以将后现代无穷无尽的词语互解终结在一个专有名词上,使之至少在图像上形成固化的反射弧。因为事物往往有两个属性,即人们赋予它的思维中的定式,以及它作为物质所具有的残酷的真相。我们生活的这三个维度无论人们怎么解读,最终还是被自然定义在了物质最基本的原理上,其基数虽然和尘埃碎片一样无法计数,但始终还是因为能量的存在而相互作用和疏离。我试图发现这些物质化的“名词”的本来面目,进而重新构架出一个比我们的潜在意识更加遥远的视点。

猜你喜欢
参照系符号学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全国应用符号学与多模态研究论坛征文通知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90后现代病症
探讨高中物理参照物问题的解题思路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