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道伏
>>杨发英在研究现场图片 作者供图
杨发英,汉族,1978年4月29日生,重庆市永川区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2004年9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为重庆市铜梁区公安局二坪派出所教导员兼刑事侦查支队三大队大队长,副主任法医师,三级警督警衔。获得2018年全国“最美职工”荣誉称号。
她是法医,也是警察。她就是重庆市铜梁区公安局二坪派出所教导员兼刑事侦查支队三大队大队长杨发英。
踏上重庆市铜梁区公安局大门的层层台阶,跟随杨发英经过安检口,进入刑事技术大队静静的办公区,仿佛一步步走近人命关天的中枢。这是全国示范刑事科学技术室。
当各种极端事件涌来,血腥、悬疑、尸体、情感、科学、法律、正义,乱麻缠绕,扑朔迷离。在这里工作的人需要特殊的能量,才可能抓住蛛丝马迹,拨开云雾见青天,实现人类正义战胜邪恶的诉求。
杨发英就是这里的灵魂人物。
从警15年,她是队长,副主任法医师,警务技术一级主管;建功15年,她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全国最美职工、重庆市十佳巾帼建功标兵、重庆市特级优秀人民警察、重庆市政府一等功、重庆市十大法治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仅靠第一眼,你很难看见她身上的专业光,抢眼的是朴实。她戴着半框眼镜,黑橡筋扎着马尾辫,简洁,亲切,又带着知性,像乡村女教师。在访谈中,她眼镜镜片后面的那一双眼睛,似乎又进入了案件现场,透出思考的冷静和睿智,又不时闪烁出柳暗花明的喜悦。两个小时娓娓而谈,她没有喝一口水,不知是忘记了还是没有喝水的习惯。
“走,到我家看电视,《鉴证实录》!”高中时的周末,同学邀约杨发英一起回家追剧。剧中,女法医官聂宝言威风英勇,在杨发英心里深深地烙下了印记。
杨发英出生在农村,苦活儿、累活儿、脏活儿,都习以为常。但她胆子却很小,不敢杀鸡,晚上不敢一个人出门。聂宝言的形象激荡着她的青春豪情,自己也要成为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人。
电视剧激发的理想,杨发英在现实中一步步践行着……
1999年,她考入昆明医学院的法医学专业。将近半年的理论学习之后,她总算等来了实践课。“扑面而来,刺鼻的福尔马林味道和桌面上摆放整齐的尸体,又紧张害怕,又充满了好奇。”回想起第一次走进实验室的情景,杨发英至今记忆犹新。
班上40名学生,有两名学生退学了。但是,杨发英坚持到了最后,大学5年,《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人类学》,她在书本上留下了扎扎实实的笔记。
2004年上半年,杨发英即将毕业,到重庆市公安局刑警总队实习。山城五月,天气一天比一天炎热,刑警总队接到一起水上无头尸案。杨发英由指导老师冯白翎带着赶往现场。从长江打捞上来的尸体高度腐败,没有头部,形状怪异,恶臭袭人。这远远超出了教学中对尸体的认知,杨发英极其难受,她不敢看,更不愿靠近:这样的尸体早就找不出物证了,又没有案发现场,没有任何侦查措施可以作证该案件的性质是他杀,看看就行了……
冯白翎老师是重庆公安系统的资深女法医,经历过系列大要案件,带过不少学生,懂杨发英的心思。她把杨发英叫到身边,说:“小杨,如果你想成为优秀的法医,就要吃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如果不行,你趁早放弃,重新选择你的职业。”
老师的一席话可谓当头棒喝。“我学了这么多年法医,不可能就这样把自己轻易否定了!”杨发英性格倔强,自己挑战自己,硬着头皮全程看完了老师对尸体的检验。
>>杨发英正在实验室分析检材 作者供图
整个解剖过程,冯白翎始终弯腰接近90度,面部距离尸体不足50厘米,整整持续了6小时。通过尸体检验,发现尸体颈部的断端形成了多个皮瓣,颈椎的断面也不整齐,出现多个砍痕,这些皮瓣和砍痕不是大船的划桨形成的特征,断定该尸体有死后分尸现象,极有可能是凶杀案。再将穿着、身高、年龄等信息,反馈给侦查部门。侦查部门确定了死者身份,很快明确了被害人是因经济纠纷被一合伙人所杀,分尸后抛尸长江。
一个月后,涪陵长江段发现了一颗头颅。冯白翎将复原、比对的工作交给了杨发英。按照程序,杨发英先将这颗头颅清洗、浸泡,然后放进高压锅里煮。为赶进度,煮人头的工作晚上进行,耗时三四个小时。杨发英住在法医临床室隔壁的值班室,整栋大楼只有她一个人。每隔一阵子,她要打开高压锅观察、加水。“回到屋里不敢关灯,一闭眼睛,尸体、头颅就源源不断地从脑子里冒出来,像放电影一样。”
该案很快成功告破。在喜讯面前,杨发英感觉自己像蝉一样褪掉了壳,在夏日阳光里获得了新生,每一个细胞都想快乐鸣唱。找到真相,给生者以安慰,给死者以安宁,就是伸张正义、尊重生命……她也为自己在现场的表现感到愧疚,如果当时自己是检验这具尸体的法医,马虎了事,那么这个案件将永远无法侦破了。她在冯白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重庆刑侦界法医人对每一起案件严格负责的审慎态度。
就在2004年,原铜梁县公安局两位法医即将退休,时任副局长黄文志前往重庆市公安局刑警总队刑事技术处选人。冯白翎老师向黄文志推荐杨发英。
“5位实习生,有4位男生,偏偏推荐唯一的女生!”干法医,既是体力活儿、也是技术活儿,工作环境还很差。此前,原铜梁县公安局招了3名男法医,一人工作一年离了职,一人干了3个月跑了,还有一人报到那天就直接走了人。黄文志很担心:“一个女娃娃干得下来不?”
“从胆量、体力、技术,我都不如男生。”杨发英也没想到,冯白翎会推荐自己。
>>杨发英奔赴案发现场 作者供图
冯白翎老师讲述了杨发英参加侦破长江无头尸案的故事。她认为,杨发英虽然是女生,尽管胆小,但责任感强、有担当,接到任务后,能耐心细致完成工作。她坚信,杨发英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法医。黄文志如获至宝,欣然招纳杨发英于麾下。
带着理想和信任,杨发英开启了繁忙而复杂的法医模式:出勘各类暴力现场、各种非正常死亡案事件现场,检验各种尸体、出具伤害案件的损伤程度鉴定书等工作。
2005年夏天,铜梁蒲吕镇一独居老人在家突然死亡。杨发英对尸体检验后,还无法确定死亡的真正原因,需要对尸体进行解剖检验,但遭到了老人子女们的强烈反对。
“既想查出实情,又想保全亲人尸体。”杨发英非常理解老人子女们的心情。她向老人的子女们解释道,老人死亡时没有旁人,不能完全排除他杀可能,只有通过解剖检验,才能准确判断是否正常死亡。“解剖尸体,找到死亡真相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
后经解剖检验发现,老人生前脑部受到过撞击,的确死于他杀。最后,警方根据尸检结论明确案侦方向,很快抓住了犯罪嫌疑人。据交代,犯罪嫌疑人入室盗窃惊动了老人,遂将老人杀害伪造现场之后逃离。案件水落石出,老人的子女们充满了感激。
有一次,接到一个故意伤害的鉴定。涉事双方因为口角互相抓扯,其中一个人脸上被抓了好几道划伤。通过测量,定为轻微伤。于是办案民警打算以调解为主。按照惯例将伤者的照片上传给杨发英复查,她立刻要求接案法医通知办案民警尽快完善笔录,这个伤有可能会发展成轻伤甚至重伤。原来,通过照片,杨发英发现伤者耳垂处有一个像痣一样的凸起似瘢痕,伤者很可能是瘢痕体质。不出所料,3个月后,伤者脸上的伤变成了凸起的瘢痕,甚至需要进行整容治疗。
专业一点,严谨一点,尽心一点,许多的一点又一点,形成了杨发英的职业信念:让“法医”这个称呼代表光明正义,也充满温度。从严格的自我约束开始,她一路走来,成长为铜梁法医部门的定海神针。
>>杨发英正在现场勘查 作者供图
>>杨发英准备出勘 作者供图
2009年8月,铜梁太平镇一位留守的中年妇女失踪多日。原始现场已被破坏并清理,杨发英在柜子下沿发现少量的人血血迹,同时晒坝也有鸡血,死者生前杀过鸡。家人联系不上,该妇女没有外出不归的迹象。通过外围搜查,在一处悬崖中段发现了该失踪妇女的尸体。杨发英与同事手脚并用,顺着斜坡下滑到40米深的悬崖下。尸体已经高度腐败,长满了蛆虫、爬满了蚂蚁,飞舞的苍蝇一会儿落在尸体上,一会儿又爬上人的额头与脸颊。他们冒着烈日,搬移尸体,全程小心翼翼,生怕动作一不小心对尸体造成二次破坏。经过四五个小时的周折,他们终于将尸体搬了上来,随即马不停蹄地将尸体送往殡仪馆解剖,全然不顾汗水湿透了衣服,脸和手被荆棘划出了道道伤痕。
综合解剖检验分析、被害人活动轨迹和人员排查情况,很快锁定了嫌疑人。但因缺乏关键证据,嫌疑人矢口否认,侦查工作陷入僵局,如果再找不到更有力的证据,嫌疑人只能被释放。老侦查员想到了杨发英:“小杨,你再看看,有没有可能是这个嫌疑人?”案件侦破的最后希望寄托在杨发英身上。
也是在太平镇,前段时间有位小姑娘被杀害,此案再不破,当地百姓的不安可想而知。在大家的期待中,杨发英感受到了这个案件的分量。
一番准备后,杨发英神情严肃地走进审讯室,一一摆好了剪刀、棉签、血纸卡、物证带等工具,双眼盯住嫌疑人。那目光,让人不寒而栗。
“把手伸出来!”突然,杨发英发出指令。
“你们要干啥子?”嫌疑人目光闪烁游离,非常畏缩。
“我看你的手,就能确定你做了坏事还是没做坏事。”杨发英仔细查看嫌疑人的手掌、手背和十个手指头、手指甲。
杨发英捉住嫌疑人的手开始剪指甲。嫌疑人的手一直冒汗,颤抖。杨发英不断用余光观察嫌疑人。剪完指甲,她已捕捉了丰富的信息,向在场的侦查员点头示意,有戏了。
她又让嫌疑人把长衣长裤脱掉,剩下内裤。杨发英是要查看嫌疑人身上是否有外伤。在她的前期分析中,嫌疑人在作案中应该受到被害人的抵抗,在手上互相有过动作。果然,嫌疑人身上有不同程度的划痕,背部的划痕应属于另外的手型,伤口愈合程度也符合被害人失踪时间。杨发英心头有谱了。
胜利在望,杨发英再接再厉,最直接的痕迹物证发现了,内裤上有褐黑的斑痕,非常少量的血迹!
“你这是啥子?”杨发英的问话如电闪雷鸣。
嫌疑人瘫坐在椅子上,只能用“有性病”来做徒劳的挣扎。
僵持的案子,成功告破了,那血迹经DNA检验比对与受害人DNA一致。
如同悬疑剧,杨发英运筹帷幄,步步为营,攻势凌厉,使案件迎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结局。从学习法医学,到运用法医学,十年之间成长为业务的行家里手,不断融会贯通,她身上散发出法医的职业之美。
所有的美、光彩是从杂乱、粗糙、束缚、辛劳、取舍中迸发出来的。现任铜梁区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副支队长李正铭,是和杨发英同时加入技术室的痕迹技术员。对法医工作的辛酸,他记忆犹新:“2011年以前,局里没有解剖室,解剖工作被迫在原县殡仪馆进行。解剖场地不到30平方米,堆满了花圈、黄纸,而且没有空调。夏天,杨发英在那里一蹲就是24小时,汗水浸湿全身,跟落汤鸡一样。”
2007年,杨发英怀孕两个多月,凌晨两点出警验尸,腿都跑肿了,又在路上往返颠簸几个小时,她流产了。铜梁公安局多年来法医人手紧缺,杨发英和另一个同事轮流值班,每周一人负责值现场班,另一人负责值活体检验鉴定班,365天,时时处于备战状态。
即使高负荷运转,杨发英仍坚持出现场,这是她从冯白翎老师那里学到的一大精髓。冯老师在退休之前,一直亲自出勘各类案发现场及检验尸体,“不亲自动手,就没有发言权”。
从初出茅庐的紧张与兴奋,到全面自觉实践帮助死者“说”出真相,杨发英不断提炼自己的“真经”。她认为,法医不是简单地看尸体,到了中心现场首先是了解案情,进入侦查员的角色。从了解受害人、报案人的背景,彼此的关系,再到勘查现场和解剖受害者的尸体,带着找出真相的使命工作,一切都有助于提高破案的针对性。
2010年7月,一对母子死于家中,颅骨和面部都有严重的伤口。其中,头部多为钝挫伤,面部为较锐利的创伤。“这分明有两种作案工具:羊角锤和砍刀,凶手肯定是两个人。”现场勘查的人员发表意见。
“不对,使用羊角锤用力敲击眉弓处,骨折边缘由内向外被刺破,同样可以形成类似砍刀一样锐利的创伤,凶手只有一个。”经过再三检验,杨发英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不到两天,迅速锁定了逃离的嫌疑人潘某。6个月后,潘某在四川遂宁被抓获归案。嫌疑人的口供高度吻合杨发英的推断,令公安局的同事啧啧称赞。
2017年6月,在铜梁区安居镇发生一起非正常死亡事件。杨发英带领3名年轻的法医立即出动,为事件“定性”——80多岁的老奶奶悬吊在厕所,床上、地上、墙上有大量血迹,是自杀还是他杀?
死者颈部有多处刀伤,系锐器切割造成,并伤及气管及食管,但死因确系机械性窒息死亡。群众反映,老人的儿子在外打工,只有儿媳居住楼上,有点“哈”(傻),但生活能够自理,和老人关系不怎么好,分锅吃饭。场面残忍,死的过程又蹊跷,年轻法医推论是他杀。“我们再看看。”杨发英面对挑战,愈发冷静,希望再细致一些审慎一些,从蹊跷中理出头绪。
仔细查看死者的活动轨迹,在床上有仰躺状态,并在床上找到了菜刀,血多但没有喷溅血,由于没有切割到大的颈动静脉,出血较慢;血迹并不凌乱,从床上到厕所几乎成一条线,且床上的血迹与厕所血迹不是同时凝固、干涸,这应是她又下地在房间内反复活动;再看伤口,有深浅不一的切割痕,并有多个皮瓣形成,以左侧为重,如果是他杀,一刀是一刀,不会形成这样的伤痕……杨发英把自己的结论告诉侦查员:死者生前以右手握刀对自己颈部反复切割,但又不致死,然后挪至厕所上吊身亡。
“杨姐,你真是太神了!”一番缜密的推论,“徒弟”邢雷发出了惊呼。
后经严密侦查,事实和杨发英的推论完全一致,老人因病痛难忍自缢身亡。
不断锤炼真功夫,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发现真相,杨发英践行着法医的使命。她充分发挥刑事技术对公安工作的牵引支撑作用,所出勘的现场命案侦破率100%,受到公安部刑侦局通报表扬。各级各类荣誉纷至沓来,杨发英不断提醒自己:自己是有局限的,业务要精进,但永远不要把自己想象成高大全的人。
作为铜梁刑事技术工作的领军人物,杨发英带领团队紧跟技术的发展趋势,学习再学习,通过言传身教,年轻的法医迅速成长。近五年来,整个团队出勘各类案件现场14879起,提取检验鉴定各类痕迹生物物证5915起,尸体检验824具,出具活体检验鉴定书571份,立案与现场勘查的对应率为100%,案件勘查率为100%,直接间接帮助侦破案件1100余起,现行命案连续9年破案率100%。铜梁区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被重庆市公安局评为刑事技术工作成绩优异单位,被公安部评为全国示范刑事科学技术室。2017年,铜梁区公安局荣获“全国优秀公安局”称号。
在破译一个又一个死亡密码中,女儿已小学五年级了。杨发英细细捋了捋,这么多年和丈夫、女儿一起旅游,就在2015年去过一次云南。女儿放暑假了,但暑期案情高发,公休假停休,一切得围着工作转。杨发英能做的,是给女儿在网上挑选汉服,偶尔陪她去学学古筝。
女儿很崇拜她,在作文中写道:“我的妈妈就像电影中的功夫熊猫一样勇敢、善良……”
行走在生死边缘,代替死者说出真相,是杨发英恪守的天职。作为先进典型,她不仅是符号或代表,更是有故事的法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