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科
摘 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知识水平引起认知上的差异,正因如此,历史学家才会有不同的观点,从而衍生出不同的历史史观。
关键词:历史学;严谨的科学;穿越时空的艺术;统一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讲到:“第一历史是真实的无法还原的历史,第二历史是人们从历史文献以及一些历史古籍、文物中了解的歷史。第二历史只可能接近第一历史,但是不可能完全代表第一历史,我们现在学的历史全部是第二历史。”第一历史是历史上客观发生的事,而第二历史是历史学家对客观事物的还原,人们在对第一历史的还原和第二历史艺术特点十足的研究学习中建立了历史学。
一、历史学是严谨的科学
历史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符合科学的一般要求,一是它研究的对象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二是历史学的任务在于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这也就是说,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历史学才真正成为研究事物规律性并依其规律描述真实历史过程的实证科学。
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唯物主义坚持的精神动力是最终原因的观点,是在历史观里背叛了自己。指出黑格尔的错误是:不是在历史本身中去寻找,而是把哲学的意识形态作为动力引入历史观。即用物质性是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来探索历史。因此,在认识历史事物时要以科学的态度去把握事物联系的各种条件,从客观实际出发,对真实的历史文物、遗迹进行研究、论述。唯物史观对欧洲新航路开辟的认识,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经济基础入手。十四、十五世纪,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开辟更广阔的市场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路上贸易通道,以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代表的国家积极向外扩张,加上技术与理论的支持,最终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经济基础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
历史学就是一门在把握事物规律基础上进行对历史现实还原研究的具有辩证性、实践性和严谨性的科学。
二、历史学是穿越时空的艺术
历史学的任务在于对历史现实的叙述与再现学习,给复杂错综的现实事件赋予条理分明的秩序,然后尽可能流畅地把这些事件记录下来,使听众和读者有身临其境、目击其事的感觉。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主观认识又使得历史学产生浓厚的艺术气息。
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知识水平引起认知上的差异,正因如此,历史学家才会有不同的观点,从而衍生出不同的历史史观。在历史学家的辩论中,历史学实现了艺术的蜕变。我们经常听到一个历史学家对另一个历史学家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殊不知这种不同意本身已经表明历史学的艺术性,一百个历史学家可以塑造出一百个不同的秦始皇,而秦始皇作为历史实在,只有一个。正如胡适所言:“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一事实不仅证明历史学是一门艺术,而且说明了主观意识对历史研究的深刻影响是产生不同史观的根源。历史学永远不会固定在任何一种模式之中,它是一门艺术化的学问。人们对于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的不同认识,其实就在于历史学家们秉持不同史观带来理解的偏差。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史学家们强调新航路开辟对全球的影响,世界各大洲开始联为一体,各民族由孤立存在到共同发展,这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发端。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推动了世界文明演进。革命史观强调的是新航路的开辟之路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革命性的推翻了原有的奴隶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唯物史观则表示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传播到世界各地,带来了亚非美洲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世界各地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物质世界的发展。
历史学就是一门对历史现实进行描述再现的具有美学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艺术。
三、历史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综上所述,历史学是对历史现实的科学严谨地研究、认识,亦是对历史现实生动形象地再现讲述。对历史现实的研究、认识是基础,对历史现实的再现、讲述是要求和结果,两者相互依赖、互相补充,共同构成历史学,实现历史学博古通今、生动再现的意义。
四、结束语
在历史学的研究中,我们要尊重历史,从实际出发,把握各种条件,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对于历史学的讲述,我们要在尊重历史规律的基础上,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和表现手法进行描绘,使枯燥无味的历史现实生动地表现出来,调动人们的兴趣,使人们真正在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中加深对历史的认知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庄国雄,马拥军,孙承叔. 历史哲学【M】,2005
[2]张书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M】,2005
[3]刘卓红.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M】,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