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农业信息化在助推扶贫攻坚中的应用与探索

2019-08-06 17:34张晓飞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益农贫困村联网

张晓飞

近年来,鹤壁市为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有关精神,以全国首批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试点为契机,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程,助力扶贫攻坚,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主要做法

1.搞好益农信息社建设运营,助力精准扶贫

鹤壁市围绕贫困村生产生活不便等问题,认真搞好农民需求调查,依托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重点在贫困村建设村级益农信息社,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截至目前,在贫困村建设益农信息社66个,对贫困村开展精准服务,解决村民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针对贫困村村民接受信息缓慢且渠道少等问题,依托12316信息服务平台,免费为村民提供公益服务,共提供信息服务1.2万余条;针对贫困村交通不便、社会化资源匮乏等生活问题,开展了便民服务,为农民提供充值、代缴、代办、代取等业务,累计金额达30余万元;针对贫困村买难卖难等问题,开展了电商服务,依托“新农邦”电商平台,为农民代购农资及生活用品、代销农产品及工艺品等,累计交易额达到52余万元。

在贫困村建设益农信息社,精准服务贫困对象,解决村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目前鹤壁市已初见成效,浚县白寺乡李桥村益农信息社就是典型案例。该益农社信息员是二级残疾,失去劳动能力。在加盟益农信息社之前,依靠开设的一家手机数码销售及维修店为生,生活比较拮据;自2014年加盟益农信息社以来,该信息员积极参加益农信息社培训学习电商知识及益农信息社的操作运营,通过开展四大服务,为本村及周边村民提供农业政策信息查询、12316专家咨询电话、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招工、代买数码电器类和日常生活类产品、缴费充值、火车票预订、保险、小额取款等服务,店铺所能提供的服务种类多了,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办理咨询,其服务范围由本村辐射到了周边村庄,平均每月益农信息社交易收入达到1500元左右。自2016年起,他又尝试着在网上代购农资,由厂家直接派送。目前店里的生意红火,生活相对富裕。

2.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助力产业扶贫

一是针对产业扶贫基地生产力相对低下、现代化水平不高、生产成本较大等问题,在全市81个产业扶贫基地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在基地内安装各种传感节点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产业扶贫基地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信息化水平,提高了效益,带动了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是为了扶持产业扶贫基地,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确保农产品绿色有机,我市充分应用物联网技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81个产业扶贫基地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对扶贫基地的产品实行了“逢出必检”,实现了农产品从生产管理、投入品监管、检测检验、信息发布、超标预警、安全追溯等监管环节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和可视化,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和效能,确保了农产品的绿色有机,为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助力产业扶贫提供支撑。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200个、无公害农产品59个、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4个、非物质文化产品6个。同时,扶持产业扶贫基地创建“国字号”“省字号”农产品品牌,全市注册产品商标380个,其中国内外知名品牌30个,为“农产品”变“网品”打牢了基础。

3.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助力电商扶贫

针对贫困村销售渠道少,农产品、工艺品等无法上线销售等现状,我市依托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重点搞好电商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建设益农信息社794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点540个,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新农邦、京东、阿里巴巴、淘宝等电商平台为主导、区域性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为延伸、农产品专业平台为补充、村级益农服务社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点为终端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框架体系,为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提供更为便捷的流通渠道,帮助更多贫困户上线销售农产品、工艺品等。淇滨区饮马泉薯业合作社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合作社通过聘用贫困户和订单农业两种方式助力扶贫攻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该合作社是2016年加盟益农信息社,之后依托益农信息社平台上线销售红薯产品,开展农村电商,并借助益农信息社服务团队提供的电商培训与扶持服务,扩大了产品销量。同时,该合作社还发展订单农业,现有社员329户,种植面积上万亩,有效带动了1600户农民发家致富,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

4.强化农民培训,助力智力扶贫

近年来,鹤壁市整合农业、商务、妇联、共青团等培训项目,针对贫困村农民文化层次不同、年龄差距大等特点,本着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技能,尽早脱贫为目标,根据不同的对象制定了系列培训方案,对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进行了具体安排。在培训形式上突出集中培训和个别培训相结合,一方面,依托北京农信通公司“新农邦商学院”,对农民开展集中培训,另一方面,依托贫困村村级益农信息社信息员,对农民开展个别培训和上门培训。几年来,累计培训5400多人次,通过培训,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为贫困村农民创业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

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我市虽然依托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贫困村建设了益农信息社,并针对贫困村买难卖难等问题,开通了电商服务,但是,部分偏远地区的贫困村,生产生活的自然条件较差,优质农产品缺乏,且光纤入村,宽带入户成本太高,贫困户无法承受,使“农产品”变为“网品”困难;通过电商购买的农资产品或生活用品,因交通不便,物流运输成本较高,使工业品下乡困难,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商的普及和持续应用。

2.物联网应用方面,还存在不平衡

目前,我市物联网应用的主体主要是新型農业经营主体,有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效果很好,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典型应用案例。但是,在大田物联网应用中,还没有全覆盖,还缺乏服务标准体系,如在大田物联网应用上,只是部分高标准粮田全覆盖,还存在空白,目前还没有科学合理的地方标准。在设施农业物联网推广应用中,由于受效益影响,物联网建设、运行、维护投入成本高,同时存在很多农业从业者对物联网的作用认识不足等问题,致使一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应用积极性不高,应用水平低。

3.农业电商氛围方面,还不够浓厚

贫困村农民素质偏低,对电子商务不了解,更缺乏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导致农民受意识制约,无法发现农业电商的商机,致使脱贫困难;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对利用电商提高企业效益的意识薄弱,导致农产品上行规模小,种类少;发展农业电商需要既懂农产品销售又懂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样的人才非常缺乏。

建议措施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活品质

针对部分贫困村生产生活自然条件较差,缺乏优质农产品等问题,需政府部门之间协同合作,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贫困村互联网、通信、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使贫困村村村“通光纤”,户户“有宽带”,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自然条件,努力培育優质农产品,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增加村民收入来源,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2.强化物联网示范工程,提升信息化水平

针对产业扶贫基地,应大力实施物联网示范工程,鼓励指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物联网示范工程,打造高标准物联网示范基地,实现生产全程信息化管理,探索节本增效物联网运营模式,提高农业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提高效益,扩大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范围。

3.强化农产品电商销售,提升农业效益

一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互联网+农产品销售”的现代经营,积极引导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开展电商业务,扩展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营利润,进一步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是强化贫困村益农信息社的带动作用,积极发挥“新农邦”电商平台优势,引导全市贫困村益农信息社,加强与农户的沟通联系,把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通过网络推广出去,努力形成“一地培育一品、一品叫响一社、一社致富一片”的格局,使贫困地区的产业网格化,加快脱贫速度,进一步打造美丽乡村。

4.强化宣传培训,提升意识和素质

一是培育农业系统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积极在农业系统内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培训,强化各级农业系统人员的信息化服务意识,提升信息化的应用能力。

二是继续加强益农信息社信息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对全市66个贫困村信息员进行全方位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个别指导、实地观摩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升信息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为贫困村村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使村民的生活便利化。

三是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重点对经营规范、效益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人开展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引导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和电商销售等业务。

猜你喜欢
益农贫困村联网
“身联网”等五则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益农信息社来了!
抢占物联网
2018年起山西将每年拿出2 000万建“益农信息社”
可再生能源与物联网
得MCU者得物联网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