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2019-08-06 04:34于晶淼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于晶淼

摘要:满族音乐来自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地方音乐中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满族音乐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有清统治中国的300多年间,它开始与汉族音乐交融,这种文化的磨合使它得到更大发展。但随着清王朝的土崩瓦解,这种曾经灿烂辉煌的音乐文化逐渐式微。再加上政治运动的冲击、听众欣赏口味的改变、互联网的普及、老一代满族人逐渐消亡等多方面原因影响,满族音乐不但在发展上遇到很大阻力,连传承也遇到了困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政府逐渐重视拯救日渐式微的民间文化,保护满族音乐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满族音乐正式获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项目,这说明地方政府对于满族音乐的保护高度重视。但是要保护地方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并非单凭重视就能够让一种逐渐消失的Y-..4C得以保留下来。因此,探讨保护满族音乐文化资源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满族音乐;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146-03

一、概述

满族分布于中国各地,主要聚居地分布在黑、吉、辽、冀四省。历史上满族人以狩猎农耕为生,善于骑射,骁勇善战,是一个勇敢的民族。以满族为主体建立了统治中国长达300多年历史的清朝,对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重大影响。在文化方面,满族除了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还有独特的音乐文化。

根据文化传承的经验总结,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越是处于原生态的文化越不容易传承和保护下来。因为,原生态文化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依靠的是经验和口口相传。在流传的过程中,文化的形态和面貌本来就会有所改变,再加上时代不断发展,文化之间的不断融合与更替,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侵入等现状,都会对大部分地区的文化产生影响和冲击。在这方面,需要语言艺术和民间传承的音乐艺术,更容易受到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

满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也有过灿烂与辉煌的发展时期。但发展到今天,满族音乐不但没有成为主流音乐,而且在创作上缺乏动力,在传承上面临失传的严峻考验。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呢?除了从满族音乐的起源和逐渐式微进行分析对比之外,我们还要找出保护这种资源的方法和手段。

二、满族音乐的起源及发展现状

满族音乐在我国的音乐发展历史上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它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崛起于清时期,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及至当代,满族音乐已经成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音乐的起源与宗教祭祀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萨满神教是满族音乐的源头,满族音乐原本用于萨满跳神的时候所演唱的宗教音乐,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才成为今天的满族音乐。

(一)满族音乐的起源

根据史料记载,满族音乐主要走过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分别为:靺鞮、女真所创作的‘渤海乐“女真乐”和清开国皇帝皇太极改称“满洲”之后的满族音乐。

在满族历史上“渤海乐”曾经有过灿烂辉煌的时期“渤海乐”不但曾经为渤海贵族服务,甚至在唐朝时期传到日本,对日本的音乐文化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流传的过程中,“渤海乐',也有汉化的迹象,在敦煌壁画中,属于唐代壁画的部分有记载渤海贞孝公主墓壁画中的三个有乐伎,他们手中拿着唐代汉人使用的乐器拍板、箜篌、琵琶。由此可见,当时汉朝文化对渤海乐已经有一定影响力。真正造成“渤海乐”消亡的原因是渤海国被契丹国灭亡,渤海遗民日渐稀少,即使剩下来的遗民为了自保也不敢自称为渤海国人,辉煌的渤海音乐至今已经几乎没有人知道。但是在满族音乐中,依然能够找到渤海音乐的神韵。

“渤海乐”的消失和大多数中国古代文化消失几乎是一致的,战争是一个非常主要的因素。一个国家被灭亡之后,属于这个国家的文化符号也随之消散。要去整理和寻找“渤海乐”留下来的音韵已经成了不可完成的工作。但幸运的是,我们依然能够在满族音乐中依稀看到“渤海乐”的影子。

满族音乐的另外一个重要时期是由努尔哈赤统治的女真时期。女真人一直生活在野外,生活、方式简单粗放,文化教育也没有得到大发展,所以,女真人的音乐一直几乎以原始方式存在,简单的节奏和原生态的歌唱形式是女真音乐的雏形。因为女真人崇尚萨满神教,萨满教在跳神仪式上采用的乐器就是女真人经常使用的乐器。女真音乐真正开始发展起来得益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个部落。长期以来,女真音乐一直以反映生活和生产为主要内容,旋律质朴简单,节奏重复单一,这些艺术特征在满族音乐中都有所体现。

和蒙古人统治中原的理念不一样,满洲人并不抗拒汉族文化对本族文化的影响。恰恰相反,清朝统治者对汉族文化非常推崇,在统治中国的300多年期间,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高度融合,真正的满族民歌也在流传过程中被逐步汉化。我们依稀可以从东北大鼓、东北二人转、单鼓音乐中找到满族音乐的旋律、节奏、表演形式独有的特性。

从“渤海乐”、女真音乐到满族音乐的起源、发展、音乐文化的巅峰时期、逐渐式微这几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和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文化消失都有共同点,战争、种族逐渐消失、文化侵入是造成文化消失最主要的原因。

(二)满族音乐的发展现状

在当代,社会发展一日千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文化饱受冲击。现在的人类不但对传统文化不再感兴趣,而且对阅读也不太感兴趣。满族音乐这种少数民族音乐并不符合时下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年轻人当中推广满族音乐是比较困难的。即使在老一辈中国人的文化圈子里,满族音乐也没有多大市场。相比充满宗教色彩的满族音乐,老年人更加痴迷于广场舞等社交活动。

滿族音乐的式微引起了相关文化部门的重视,在文化部门的推动下,2016年3月7日,满族音乐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对于满族音乐文化事业的传承、推广和发展都是一种推动力。但是,仅仅靠国家推动是远远不够的,满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必须有良性循环与后继动力,尤其是要与互联网时代的电子产品、流行音乐等时尚文化相结合,占领各自的生存空间。满族音乐还需要重大的变革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良好的推广与发展。

三、满族音乐逐渐式微的成因分析

满族音乐迅猛发展时期,得益于统治阶级对本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发展。清朝统治中国的300多年时间,正是满族音乐发展的高峰期。在进入民国后,随着清政权的瓦解,满族音乐丧失了原本发展的优势。但是在民间,满族音乐的发展条件依然得以保留。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满族音乐由盛入衰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年后,我国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文化大革命”,不但使我国大部分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对于民间文化的冲击也非常严重。满族音乐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文革,,期间,一切宗教活动都中断、停止,与宗教有强烈联系的萨满音乐首当其冲成为打击对象。随着“文革”的不断深入,萨满神教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与萨满神教有关联的满族音乐及传承人受到冲击和禁锢。

(二)文化侵入对满族音乐的冲击

不得不承认,文化是具有侵略性的,即使有几千年的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够完全阻止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如时下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认知和喜爱程度反而远远不如西方的节日。这正说明,当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年轻人不再具有吸引的时候,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就有可能受到冲击。

在文化侵入的同时,文化也具有交融性,某些地区的文化融合程度较高,最终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原来本土文化的影子,又出现新文化的部分,形成另外一种别具风味的文化。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东北音乐对满族音乐的影响是最为深入的。在清王朝统治中国的时代,满族文化对我国东北文化是充满影响的,满族文化不但影响东北文化的文字和语言发展,而且对东北人的传统习俗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清王朝的土崩瓦解,东北文化反过来又开始影响满族音乐文化。在不少满族音乐中,都能够找到汉族音乐的影子。在《打秋千》《十根花棍调》《祭腔调》等东北歌曲中,都能够看到满族民歌的影子。这些歌曲的调式、调性、旋律和节奏特点、音域的跨度等方面,还具有萨满音乐的影子。

四、满族音乐的保护策略与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不断进步,要保护满族音乐似乎并没有过去那么困难。但为什么满族音乐依然在逐渐流失呢?

满族音乐的流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在朝代更替中不断消失。中国古代帝皇统治阶级往往凭个人口味选择喜欢的艺术形式,对文化保护传承不够。满族音乐在清王朝统治中国的300多年间曾经达到巅峰状态,但至今为止保护和传承却遇到了与其他传统音乐文化同样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和有关方面来取的保护措施不足有很大关系的。

社会发展至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以封闭形式独立存在,几乎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且随着欧元时代开启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国家与国家间边界之间的概念逐渐模糊,文化与文化之间出现高度融合,要使一个地区的音乐文化以原生态的形式出现会越来越困难。但是,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如果我们善用资源,坏事可能会变成好事。

(一)政府牵头,制定、落实保护满族音乐的政策

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项目,满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应该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倾斜。满族主要聚居地在我国的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份,这些地区的政府承载着保护和传承这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

在政策制定方面,当地政府要展开调研,对满族音乐的生存现状进行充分估计,并且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加以保护。针对满族音乐展开的调研工作应该成立专门委员会,利用网络、报纸媒体、图书馆信息等方面取得资料,并且把这些资料加以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和论文,为正确制定保护政策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除了参考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外,还要定期、定点到各满族少数民族地区走访相关部门、探访当地民间艺人、收集当地居民对开展满族音乐保护传承工作的意见,最终形成调研报告,供决策者参考与制定政策所采用。

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要避免空谈理论,而是要脚踏实地做事。所有经过地方政府制定的保护政策,都要在国家规定的法律范围内执行。除了当地政府重视之外,还要监督落实情况。在管理上可以实行层级管理,由当地政府在文化部门成立保护传承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满族音乐的保护传承工作,研究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传承办法,指导各地区开展满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

落实好满族音乐保护传承政策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有好的政策、好的执行团队,还要有实施落地过程的有效监控。地方政府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要对每一项指标都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工作,凡是没有落实到位的政策必须予以纠正。以半年或者一年时间为一个周期,经过核以后没有达到及格标准的,结合保护传承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

(二)开展满族音乐文化进校园等活动

对于一项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来说,没有什么比让下一代接触它和喜欢上它更加重要。在学校推行满族音乐文化,让孩子们认识这种濒临失传的传统音乐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推行满族音乐进校园活动,可以从小学开始。满族民间音乐中不乏短小和朗朗上口的小曲,这些歌曲可以在小学阶段让孩子们接触。小学生有喜欢读故事的特点,可以请有经验的作家,为孩子们写些关于满族音乐的故事,再把这些故事以绘本形式制作,做到图文并茂,以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此外,小学音乐老师的培训也非常重要。学校可以聘请满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顾问,由他们对老师们进行培训,再由老师对学生们授课。也可以在满族地区找几所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的学校,以他们为中心开展学习满族音乐的活动,再由这些学校进行成果展示,把推行满族音乐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

中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也不像小学生那么容易调动,对于传统满族音乐未必会轻易接受。在满族地区中学推行满族音乐的教学,要找到孩子们的兴趣点,安排适合他们的活动,如满族音乐器乐演奏比、满族歌舞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欲望,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各种校园活动中学习满族音乐,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喜欢这种传统文化艺术。

此外,编写有质量的教材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材编写应该有各地区的教育部门牵头,聘请相关专家作为指导,把收集到的满族音乐加以分类和整理,选出适合中小学生传唱的歌曲编入教材使用。满族音乐在传承过程中,也有一些并不适合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传唱的歌曲,在选编教材的时候应该做到去其糟粕、留其精华,选取那些曲调优美、符合广大青少年审美情趣的歌曲。

至于大学,应该是传播满族音乐最理想的场所。大学教研师资力量雄厚,大学生们都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社会经验,在大学,满族音乐并不是单单以推广为主,而是应该以学术研究为主。这方面,各地区的音乐学院可以把满族音乐作为研究专题,由学术带头人承担研究课题,组织有实力的教師和学生深入满族聚居的地方调查研究,做好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为更加深入地研究满族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满族音乐的逐渐消亡和中国其他文化艺术的逐渐消亡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原因。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满族音乐只是其中之一。要保护与传承这种日渐式微的音乐艺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所成效。在依托政府的前提下,群众应该自觉担负起满族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使命。满族音乐正在消失的过程中,保护满族音乐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抢救这项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艺术资源。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