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雨舒
摘要:《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和《月光曲》,是贝多芬1801年为他的恋爱对象所作,这首奏鸣曲不仅优美动听,而且从创作技法和结构上来说,也突破了传统的格局,从此古典乐派开始逐渐往浪漫乐派靠拢。这首奏鸣曲因“月光”这一名字得以闻名国内外,而对于“月光”这一名称的由来有许多种说法,但流传最多的,则是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的形容,他说乐曲的第一乐章“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因而从此有了“月光”这一称谓。这首乐曲是通过不规则的三部曲形式形成的,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对于弹奏时的情感拿捏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关键词:贝多芬;《月光奏鸣曲》;钢琴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098-01
一、第一乐章一持续的慢板,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是由四个悠然且富有神秘色彩的序曲小节开始的,而主题是从第五和第六小节的高音部分开始。刚开始时的音乐是两个p的强度和轻度,在奏法上,越是要求轻的声音,其实是越不好弹的声音。要弹奏出平稳的声音,一般是要贴着琴键的。当要贴键弹时,每一个音在琴键上面都要做好准备;乐曲的1段1分18秒开始出现第二主题,这时候的大调获得主要的位置,中间部分是以第一主题作为中心而展开的,三连音渐渐地走向高音区,开始呈现出作者急躁不安情绪;到第三部分时,第一主题又继续再次出现,而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出现,接着以低音弹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就好似在暗淡的灯光中,将整首曲子推向结尾。到了低音区,旋律要弹的更加饱满些。例如气息、对乐句的处理等等,要多听左手的声音。
这首曲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带有即兴性的、柔和的抒情曲。作者在第一乐章中运用了慢板,一改往日风格,甚至连sf都少用,由此看出贝多芬更多是在压抑自己的情绪。虽然表面平静,但是和声却有着非常细微的情感变化,情绪不断的波动,也许当时的贝多芬在做着激烈的心理斗争。第一乐章中,对于情感的表现是丰富多样的,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处理的一些细微变化,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他内心心弦的触动。听完第一乐章,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畫面——月光如流水般静静洒下,泛着粼粼波光,看似平静的海面下,一股股暗涌正在集结,欲冲出海面,卷起阵阵狂风破浪,无奈却只能泛起些微弱的浪花,悄无声息地落回到海面上。而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重复,这一感觉愈发地加重,暗涌一次次欲打破压抑,冲出海面,但每一次都无法如愿,令人甚感压抑,思绪翻涌……整个乐章就在这样一直疑问、找不到答案的苦闷与郁闷中结束。
二、第二乐章一小快板,三部曲式
轻快的旋律打破了这一压抑感,音乐情绪趋于柔和温馨,像在回忆昔日的甜梦,也像是在描绘、憧憬一个美好未来的蓝图。第二乐章中两个对位的主题仿佛像是在抚慰着作者创伤的心灵,这皓月般的舒适恬静更像是作者汹涌的心海中短暂的憩息。
对于第二乐章,最为出名的评论是李斯特所说的“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小花”、“植物的茎与叶”。还有人比喻为“两行清泪间的一个微笑”。乐曲中穿插着三重奏的旋律,仿佛看到妖精舞着动人的舞蹈,轻轻地引导出乐曲主题。它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暴风骤雨般的气氛衔接地十分完美融洽,这个乐章就好像是一刹那留下的温存而又甜美的微笑,但却又只是昙花一现。
三、第三乐章一激动的急板,奏鸣曲式
前两个乐章都是三部曲式,这个乐章却是奏鸣曲式,说明了前俩乐章都是铺垫,为了第三乐章的爆发。这一章被称为是最具有贝多芬特色的乐章,让人可以清晰地体会到作者真正的性情。第三乐章犹如暴风雨爆发般的盘旋而入第一主题,接着在小调的牵引下,转入同样激情澎湃的第二主题;进入展开部分后,两个主题交错演奏,似洪水爆发一般;最终,在激烈的重音中结束全曲。这个乐章的情绪斩钉、截铁、决绝,就仿佛是在砸墙跺脚。而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展现出来的爱意早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了恨。
第三乐章在调性上与前两个乐章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表达的感情却截然不同。开头速度就标明了急板,所以刚出现的第一主题时的情绪是热情的、不可遏制的,犹如激烈的狂怒咆哮,又好像是气急败坏的跳脚声。弹奏时激动的快板速度使得音符仿佛暴风骤雨一般,将第一乐章的压抑、第二乐章的柔和全部冲破,融进了愤懑与抗争里头,像极了呐喊,但却与前面的乐章有着完全相反的情绪,在材料上又与第一乐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主题就像内心深处发出的一阵阵申诉声,在快要结束的时候出现的八分音符,表现了贝多芬热情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这就是贝多芬想要表达的原型。这个乐章对演奏要求非常高,和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乐章使人不禁联想到语文课本上出现过的《月光曲》这篇教材,里边写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第三乐章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