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静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分社 丁海燕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图书内容质量是图书的生命线,是出版社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质量把关不好,特别是政治质量不过关,可能对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加工环节是保障图书政治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的最直接、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工序。笔者在工作中深刻认识到了这点,并于2016年着手组建了一支加工团队。三年来,经过对加工编辑团队的精益化管理,初步培养出一支政策把关过硬,专业知识丰富,文字把握老练的加工编辑团队,明显提升了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现将心得分享如下。
加工编辑团队组建之初,应慎重考虑应征者个人条件,以喜爱阅读,政治意识强,专业素质过硬,文字功底扎实,工作严谨,善于沟通等特质为基础条件。
1.政治认知能力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有一定文字功底,甚至文学素养,本科及以上学历。
3.根据所加工图书的专业特点,要求有一定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有本专业学习经历和(或)工作经历,利于更准确地把握专业术语并方便与作者沟通。
4.有强烈的责任感,有很好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以便在合力加工一本稿件或一套丛书时通力合作,保持体例、叙述风格及专有名词等的统一规范。
5.有加工稿件经验、参编经验者或有出版编辑资格证书者,优先考虑。
根据出版社年度稿件总量和出版进度特点估算所需加工编辑人数。以全年新书100 种为例,以平均单品种为30 万字计,总计3000 万字。因加工流程至少需要经过初加工(3 万/天)、一校合稿(6 万/天),二校确认(6 万/天)和三校确认(2天)四个环节,故从初稿至出版,总计需要3000/3+3000/6*2+200=2200 天,以每位加工编辑每年工作220 天计,2200/220=10人。加之人员请假或任务应急等因素,至少需要11 人完成全年编辑加工任务。
表1 稿件加工差错率及时间进度要求
对编辑加工工作内容及要求的了解,是做好加工编辑工作的基础。
对编辑加工工作内容的理解,是工作的基础。编辑加工必须遵循三大原则——尊重作者,忌强加于人;改必有据,忌无知妄改;依据规范,忌乱施刀斧。编辑加工整理要按照图书质量标准,在内容和形式上作全面、认真的加工,尽可能优化稿件。①消灭差错:对稿件中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文字、语法、修饰、逻辑、标点符号等方面的差错逐一改正。核对引文、资料的科学性。②规范统一:规范指按照国家的规定统一有关用法,如科技名词、数字用法等都有明确规范。统一指同一部稿件中的人名、地名、事物名、数据等前后一致,逻辑性强。③润饰提高:梳理文字、删削缀文等。
①稿件要素齐全:所有文稿要素是否齐备、合格。②层次合理:注意各级标题的层次关系,避免层次逻辑不清,不一致等情况。③全面审查内容(详见加工范围)。
明确每个加工环节稿件的差错率及加工进度(一般以字数计),详见表1。
奖惩分明是对踏实干事者的奖励,激发其热情和责任感;是对疏漏者的警示,以防类似错误再现。各环节设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及进度要求,指定专业管理员监督并执行。对高质高效完成任务的加工编辑要颁发奖金并公开表扬,对差错率不达标或造成稿件延误的,应扣罚奖金甚至公开批评,后果严重者进行劝退。具体量度及形式可结合自身情况讨论并设立。
应高度重视编辑业务培训和时事政治培训。培训的形式是入职系统培训、团队内定期培训和应急培训相结合。系统培训是夯实编辑加工基本功,团队内定期培训和应急培训是知识更新和保证大型图书统一要求出版的关键。重视培养编辑文献检索能力和翻查工具书的习惯。基础业务用书和工具书应人手配备一套。
人文是凝聚一个团队的灵魂。通过人文建设,使加工编辑有大家庭的归属感,与同事亲切相处,快乐工作;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增强了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
图书加工编辑团队的精益化管理,即从加工编辑环节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要求出发,以加工编辑的需求为本,使两者更好得结合,实现良性循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