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2019-08-06 11:01申跃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申跃

贵州黔瞻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贵州 贵阳 550081

水土流失是制约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态和谐具有较大影响。新时期,“先发展后治理”的建设模式已经朝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向转变,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极为关键。本文就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展开分析。

一、用生态修复手段治理水土流失的必要性

生态修复技术是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手段,其在纠正人们以往生态重建思路的基础上,注重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的事先引导。从治理效果来看,生态修复技术能减缓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速度,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具体而言,生态修复手段在水土保持中的价值包括:

其一,现代工业生产模式下,我国生态环境的负荷不断增加,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依靠传统的治理手段已经难以控制生态环境的恶化速度。传统水土流失治理中,治理与破坏并存,这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新时期,要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水平,就必须实现治理手段的不断优化。其二,现阶段,我国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并将其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在十九大报告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丽中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注重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的实施,从而使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现阶段,我国虽然进行了人工防护林和草场的生态化建设和修复,其在防风沙和防止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受苗木单一等因素的影响,生态防护设施的功能相对有限,其对于恶劣天气的抵抗能力较弱,难以满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因此在发展中,还应注重生态修复手段的进一步深化,将“美丽中国”建设落到实处。其三,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及森林保护区的建立,我国各地森林覆盖率得以提升,且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改善;这表明生态修复技术是水土流失防治的有效手段,规范划的落实生态修复技术是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并基于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多项环境问题的治理。现阶段,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见表1),并在工作开展中注重水土流失的治理;随着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的深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初见成效。然而从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成果来看,我国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仍存在以下问题:

表1 2018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部署

1、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国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相继出台了多部法律,然而从法律体系的内容来看,这些法律没有对于生态修复提出明确要求,制约了水土保持效果。同时,我国部分环保工作者对生态建设的概念比较陌生,这使得生态修复技术难以得到高质量的落实,专业化的生态建设工作开展缓慢。此外,在基层环境保护中,工作人员对于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的界定和关系把控不到位,生态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这直接影响了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质量。

2、技术推广力度不足

停止人为干扰,减轻环境负荷压力是生态治理手段应用的关键所在。在生态修复实践中,治理技术应用的重点在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该过程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一方面,其需要强化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生态修复还需要进行自然突变及人为破坏的恢复和重建,使得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本面貌。这些治理目标的实现需要较高的技术作为支撑。

为提升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水平,我国在多个区域进行了生态修复技术的试验研究,从试点研究结果来看,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方面具有较为突出作用。然而在实际治理中,生态修复技术的推广力度不足,这使得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进展迟缓。从实践过程来看,生态修复技术推广不足和我国幅员跨度大、地域地质水文差异明显具有较大关系。譬如,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与降水量和地形环境具有较大关系,而在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地形破损及过度开垦放牧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水土流失成因不同,其生态防治技术的应用也存在差异,这使得水土保持工作开展造成较大难度,影响了生态修复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水平。

3、水土流失依然严重

目前,我国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受前期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大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重。一方面,在我国北方地区,沙漠化使得可用土地资源急剧减少,另一方面,在黄土高原及南方地区,受土地破损及多度开垦等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总量持续增加。

现阶段,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仍然受到以下两个因素制约:其一,农业的发展对于水土保持具有较大影响。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部分地区的耕地面积仍处于持续扩张状态,这使得植被不断消失,生态系统退化,影响了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水平。其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城市的扩张和经济发展占用了自然土地,加剧了水土流失状况。现阶段,要提升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质量,就应注重农业发展、城市化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调。

三、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要点

1、注重生态修复的宣传与立法建设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期,要提升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水平,就应加强水土保持的宣传和教育,从观念上转变人们的思想认识,为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一方面,环保工作人员应结合国家“美丽中国”的生态建设目标,宣传“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水土保持理念,并普及生态修复技术知识,推进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在法律建设中,应在水土保持法律体系下,进行生态修复法律规范的编制与完善,并进行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督管理,提升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规范性,专业性。

2、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我国生态修复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其在实际水土保持中的应用较少。新时期,要提升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水平,还应注重修复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推广应用。需注意的是,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既要遵循自然演替规律,又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具体管理要求包括:其一,生态修复技术应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即其能有效的满足我国多地区的水土保持需要,实现水土流失问题的高效治理。其二,新技术的应用应具备良好的生态保护及环境优化功能。一方面,其能调节地区小气候,增加相对湿度;另一方面,通过吸收灰尘及有害气体,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有效的保护环境。此外,借助于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新绿化植被能够实现社会空间的有效划分,从而优化人们生活空间的环境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3、进行植被种类的合理选择与应用

植被选择与应用是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的要点所在。在植被选择配置中,应注重以下要点的把控:其一,在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扰,即遵守最小干预原则,从而利用当地植物材料形成生态修复自循环系统,实现水土流失控制和环境保护。其二,多样化是植物配置的基本要求,其应不仅要适应于当前多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需要,更应满足个性化建设要求,进而在创造植物层次感的同时,达到住宅景观可识别性和多样性的目的。其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配置新技术更加成熟,因此应通过土壤改良、植物养护、种植容器改革等手段,改善植物的成长环境,提升植物成活率,并达到优化水土保持效果的目的。

结论

生态修复对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并在当前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使用生态修复技术,才能提升水土保持水平,进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生态养生”娱晚年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