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安琪,刘兰茹,祖 胥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护理工作心理状态变化是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各种需求、内心状态与外在环境及因素相互影响作用的过程[1]。 医院对见习护士在理论和实践技能方面的标准越来越严格,给见习护士在心理方面带来了巨大压力。本科见习护士以90后独生子女为主,自身特点与外在环境的复杂性对护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此,本研究调查了解本科见习护士的心理状态,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予以干预,旨在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见习的72名各科室本科见习护士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0-26岁,平均年龄(23.45±2.32)岁。
纳入标准:(1)自愿参加本研究;(2)研究项目和内容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3)依从性较高,愿意配合问卷调查。
问卷排除标准:(1)回答空缺较多问卷;(2)中途放弃作答的问卷;(3)答案不真实问卷;(4)前后矛盾的问卷;(5)雷同问卷;(6)规律性作答问卷等。
采用症状自量表(SCL-90)、焦虑自量表(SAS)及抑郁自量表(SDS)对72例本科见习护士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与中国常模数据对比,分析本科见习护士心理状况。
SCL-90包含精神和心理问题共90项,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制,单项分≥2的项目,表示受检者在项目上呈有“病状”;单项分=1的项目,表示受检者“无症状”;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差[2]。
分别采用焦虑自量表(SAS)及抑郁自量表(SDS)对急诊护士的焦虑和抑郁状态进行评定,各具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制,总分×1.25获得标准分。其中50分为分界值,50-59分认为轻度焦虑或抑郁,60-69分认为中度焦虑或抑郁,70分以上认为重度焦虑或抑郁[3]。
本研究数据资料应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来表示,量表评分与中国常模比较采用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即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科见习护士SCL-90中的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偏执因子得分、总分、均分及阳性项目得分均明显高于中国常模,经t检验,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本科见习护士SCL-90与常模情况比较
本科见习护士SDS粗分平均分和SAS粗分平均分均高于中国常模数据,经t检验,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本科见习护士SDS和SAS评分情况
按照SDS和SAS评分标准,72名本科见习护士中有4人(5.56%)患有抑郁,31人(43.06%)患有焦虑。
多项研究表明,护士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复杂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工作量、患者及家属或者同事的不理解,对护士人员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影响[4]。对于本科见习护士而言,由于能力和经验的不足,专业胜任能力尚欠缺,因此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
本研究调查显示本科见习护士症状、焦虑及忧郁量表评分均高于中国常模数据,5.56%患有抑郁,43.06%患有焦虑,表明本科见习护士抑郁、焦虑程度高于正常水平,且具有普遍性。鉴于本科见习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水平,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策略,维护见习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积极的应对策略可以帮助本科见习护士恢复身心健康的恢复,以更加乐观的态度面对护理工作。改善护士心理健康可采取以下应对策略:(1)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缓解护士身心超负荷运转情况[5];(2)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激发护士工作积极性;(3)带教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减少其内心紧张和压力;(4)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开展继续教育,适应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发展要求,减轻理论发展带来的压力负担[6];(5)自我心态调整,正确处理工作关系、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6)鼓励社会支持,通过媒体或医院宣传对护士工作进行正面报道,让社会人群对护士职业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提高护士社会地位。
综上所述,本科见习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水平,应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干预,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护理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