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牧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 200061)
择水而居、依水而建,是人类栖息及发展的规律,由于河道流经的区域不同,河道两岸的周边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决定了河道的景观风貌的差异。乡村景观的显著特征就是农田、村宅,这些元素“表面上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1]。因此乡村河道景观提升的思路与建设方法应有别于城市滨河空间。
河道是水资源的载体,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动植物相互联系的纽带,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是自然景观的基础,河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农村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约94%,农村水环境的提升与改善,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人居环境水平,乡村河网水系拥有着诸多的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项。随着河长制的全面推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成为了河道建设的主要任务,安全且优美的沿河生态景观在当下河道水环境提升中有着非凡的意义。
乡村河道承载着景观、生态、文化三大功能,这三者可统称为河道的生态旅游资源功能。发展特色的乡村农业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乡村河道的景观环境提升是乡村旅游产业的助力,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才是吸引旅游人群的基础,乡村河道的周边环境是复合多元的,河道周边的建筑民居、村庄风貌、农业种植类型等因素都需要综合考虑,若想让乡村河道真正成为产业振兴的助力,就需要统筹考虑河道串联起的不同景观元素,把乡村的建筑空间与自然植物空间、河道亲水空间有机的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通过河道景观的提升给周边人群带来长期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河道的水安全应作为河道建设的首要因素进行考虑,乡村河道周边环境复杂,相较城市河道而言,乡村河道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所欠缺,部分地区存在堤岸崩塌、侵占河道、乱排乱放等现象,科学合理的河道规划和土地规划可确保水安全以及河道周边建设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河道景观提升前应当密切结合河道蓝线以及路域控制线,以疏导引导为主,同时在景观提升过程中应当避免大型滨水构筑物的出现,保持乡村河道的田园风貌,减少景观设计的阻水影响,确保河道通畅。
乡村景观是以大地为背景,以乡村聚落为核心,由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构成的环境综合体[2]。乡村有明显区别于城市的特征,地形地貌、林田、村宅、池塘、溪流、水车、磨盘、篱笆等元素构成了乡村的景观肌理,这些元素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够体现乡村的自然美与地域特征。因此针对乡村河道的景观提升应弱化人工设计痕迹,在景观布局上应尊重现状肌理,河道护岸设计尽量采用生态护岸设计,沿岸景观设施的材料可采用乡土材料如瓦片、青砖、木材、自然面石材等,村庄内的各类景物亦可用作景观小品,取材于此,用材于此,既降低建设成本又增强了景观趣味。植被搭配上应以易养护、易生长的品种为主,避免出现城市绿化中植物种植曲线复杂,养护要求高的绿化设计。
河道作为串联起众多元素的纽带尊重乡村肌理,“尊重河流系统的自然规律,注重河流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注重历史特质的维护与公共空间的社会文化价值,使河流的综合服务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3]”,所以尊重乡村肌理是乡村河道建设的核心。
传统河道护岸形式多为浆砌石挡墙、混凝土挡墙等硬质结构,景观性与生态性欠佳。现阶段推崇的生态护岸设计可达到生态性与景观性的平衡,是传统护岸形式的升级替代方案之一,在生态护岸设计中多采用生态柔化、生态固化、生态保留、生态改造的改造策略,使用生态挂袋、生态木桩、自然林带等改造模式,具体的生态护岸形式有以下几种:导梁+方桩+生态袋;活柳插阡+抛石;生态木桩定植+草坡林带等形式(如图1所示),部分护岸形式可预留两栖动物繁衍爬道,将动植物与水生态修复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生态设计结合河网水系生态设计理念。
沿河两侧可适当布置景观亲水设施,结合防汛步道布置休闲节点,既满足防汛要求又为附近的居民提供了一处休闲锻炼场所,同时可将废弃的水利设施进行艺术化处理,将其改造为景观雕塑小品,在有条件的河道区域适当增加水面积,修建栈桥,增强人与水的联系从而提升互动性。
景观设计时应从结合本区域水面率的指标以及水系沟通计划等水利规划文件,在河流流经农田、林地、民宅等区域时,采用“复合式河流形态”的设计手法,注重水系连通,将一些废弃的塘、渠等纳入景观提升中,使河道成为串联这些元素的主体,以此来提升水环境,增强水动力,同时串联起来的池塘等也可作为水生作物的种植园地,既美化了河道形态,又增加了水面率,一举多得。形成“水流林地,林荫花溪,水绕住宅,花前花宅”的景象,再辅以景石点缀、植物更新等景观措施,营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河道景观。
沿河植被品种应以耐水湿、易管理、视觉效果好的植物为主,优先使用乡土物种,栽植设计应注意留空留白,发挥植物的视觉引导作用,利用植物营造岸线蜿蜒的效果。
堤坡绿化以草籽绿化、观赏草、花卉为主,局部点缀小灌木,种植模式采取“草+乔”或“草+灌”的植物搭配形式,营造开敞的植物空间,打造春看枝头蕊、夏看水中花、秋(冬)赏林端叶的植物格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河道中的挺水植物应避免成片栽植过于高大的品种,如:再力花、芦苇等,这类植物养护要求高,植株高大影响景观视觉体验,可适当点植,建议栽植黄菖蒲、千屈菜、香蒲等植株高度低于150 cm的挺水植物,便于后期养护管理,且景观效果较好,与乡村河道的体量相符。
由于河道建设管理权限属于水务部门,许多乡村河道的景观提升仅限于陆域控制线内进行,这就产生了局限性,在乡村总体风貌规划缺失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河道景观与乡村整体风貌割裂,理想的河道景观提升模式是水陆一体规划,水岸联动,整体提升改造,多部门,多专业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适配乡村振兴战略,因此在当前条件下景观设计就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虽然建设范围仅局限在陆域控制线范围内,但也要从宏观角度来考虑,综合乡村风貌来提升河道景观,使二者有机的融为一体,让乡村河道成为环境提升中的亮点而不是短板。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与乡村关系密切的河湖水环境改善十分重要,针对乡村河道的景观提升需要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注重乡村肌理的传递,在确保水安全的前提下,对乡村河道进行生态化、景观化改造,同时利用景观改造激活水环境,为解决乡村人地矛盾带动乡村特色休闲产业提供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