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为何不可替代

2019-08-04 16:13
新传奇 2019年17期
关键词:资治通鉴司马光曹操

司马迁编纂《史记》,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给我们一个提示,任何通过文字留下的记载,包括历史记载,都不等于是历史的原貌,只是一个文本。而《资治通鉴》就是一本可供各式各样的人读的通史书。

可供各式各样的人读的通史书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著作中,有两部书是最高成就的、不可替代的,这就是史学史上两个姓司马的史学家的著作,汉代的司马迁和宋代的司马光,他们分别编纂了《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巨著。为什么说《资治通鉴》具有不可替代性?主编《资治通鉴二十讲》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后滨认为,这部书的不可替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治通鉴》的体例具有特殊性。中国的古书,正史当中有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纪传体史书,记皇帝的叫本纪,记大臣的叫列传,它是以人为中心的。而《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它完全是按照年月日记载下来。从战国以后,一直到北宋建国以前的编年史,《资治通鉴》涵盖了很长的时段,没有一本书可以替代。

第二,《资治通鉴》的史学成就最高。中国古代学术最高水平出现在宋代,代表宋代最高学术水准的书是《资治通鉴》,毫无疑问它是中国学术的一个顶峰。

第三,《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是一位严谨务实、有崇高学术理想的学者。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时候,是中国学术史上最具有学术追求的时代,是一个最不追求某种功利的著书立说的时代。他的编纂宗旨,就是要写给治国者看。

司马迁编纂《史记》,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给我们一个提示,任何通过文字留下的记载,包括历史记载,都不等于是历史的原貌,只是一个文本。而《资治通鉴》就是一本可供各式各样的人读的通史书。

《资治通鉴》三种特殊的文本形态

我们今天面对《资治通鉴》这样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可能不知从何读起。首先,介绍一下《资治通鉴》叙事文本呈现的几个形态,这里举几个例子。

第一种特殊形态是“臣光曰”就是司马光记载完一件事情以后,他标注“臣光曰”直接来一段提示,以避免读者读歪了、读不懂。

例如,《资治通鉴》在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有一段记事,是关于曹操不敢称帝的叙述。是说,曹操给汉献帝写报告,推荐任命孙权为上述官爵。孙权向汉献帝谢恩后,再派人带着报告去向曹操称臣,说曹操有天命,应该取代汉献帝当皇帝。曹操告诉众人:“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意思是说,孙权是想把我抬到火炉上烤。

司马光生怕后人读歪了,所以写了一段“臣光曰”。大意是说,不是曹操不想称帝,而是因畏名义而自抑也。没有这个名,就干不起来这个事。当时汉献帝即使再弱,也没有宣布将帝位传给曹操。在这件事情上,司马光提醒读者:不要以为自己有了实权,就可以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而对于统治者来说,则不可以轻易将名与器给予他人,否则就是自毁墙脚。

第二种特殊形态是“考异” 面对某一件事情的不同记载,如果司马光觉得这个记载不可靠,在编撰《资治通鉴》时便不予采用。司马光将不同说法的史料另外编了一部书,这就是三十卷的《资治通鉴考异》(以下简称《考异》)。

例如,《考异》里面保留了这样一段记载:唐朝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高调并且果断地处理了扬州谋反事件。该事件牵涉了三个重要人物,一个是徐敬业,他的祖父叫徐懋功,是推翻隋朝统治的瓦岗军领袖之一;一个是当时资历最老的元老宰相裴炎;还有一个是军队当中最有实权的程务挺。他们最后都被武则天杀掉了。

这件事之后,唐朝人写的一部野史笔记《唐统纪》中记载了这么一个场景——武则天当众训斥群臣,大意是说:在各位当中,你们要摆老资格的话,有比裴炎的资格还老的吗?有将门贵种超过徐敬业的吗?有人在军队当中威望超过程务挺将军的吗?这三个人都被我诛灭了。你们当中如果有人觉得自己能超过这三个人,还想造反,那就造反吧。如果没人有这个本事,就别自取其辱了。

这个场景,司马光就觉得不符合历史事實,所以他在《考异》里保留下来,加了一句按语:“恐武后亦不至轻浅如此。今不取。”意思是说,这段话有一点儿泼妇骂街的味道,不像是一个帝王之尊的人说出来的。

第三种特殊文本形态是在叙事中提出明确的告诫  例如,唐朝末年,唐昭宗景福二年三月某日,朝廷任命渝州刺史柳玭担任泸州刺史。只不过涉及朝廷的一次人事任免而已,司马光为什么要记载这件事?他是想利用这次人事任免的记载,在叙事中引用柳玭告诫子弟的一段话,其中说:如果一事有失,将死无以见先人于地下。意思是说,我们柳家已经好几代人受到尊重,没有丢人,对于我们这些门第高的人家,立身行己,一事有失,则死无以见先人于地下,此其所以可畏也。所以家族强大,一定要谨慎。

阅读《资治通鉴》的三个层次

《资治通鉴》讲述历史有其自身特殊的文字表述方式和叙事体例,阅读这样一部经典的史学著作,需要相互照应三个层次,即:解读文本、还原事件、探究真相。

第一个层次是解读文本。从最基础的层面说,《资治通鉴》的叙事文字中,涉及年代、职官、地理、礼乐等方面的知识,就属于文本解读的任务。当然还有各种典故和史家笔法,只有在广泛阅读古典文献的基础上才能不断积累相关知识,触类旁通。

第二个层次是还原事件。就是要汇集所有材料,将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梳理清楚。确切地说,是将各种说法或者叙事脉络梳理清楚。解读文本以后,我们要去还原一个事件,这本书记载的这件事情,只是一个说法,好在历史总是有很多蛛丝马迹,还会有各种说法以各种方式留存在不同的点。历史学家的说法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

第三个层次是探究真相。我们相信真相只有一个,可是历史上的真相,可能永远也没有办法百分百还原,但我们可以探究,不断接近真相。

学历史的人最喜欢追问“为什么”。我们在读《资治通鉴》的时候,既不可尽信书,也不能不信书,应秉持一种批判的态度,以质疑的精神,多问几个“为什么”“是那么回事吗”?然后一步步分析,作出自己的判断。

(《光明日报》2019.4.13 )

猜你喜欢
资治通鉴司马光曹操
心动杀人
胡三省苦心作注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山鸡舞镜
《资治通鉴》25句至理名言
三国演义
永不说假话
司马光说谎受责
《资治通鉴》带我玩穿越
司马光“警枕”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