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敏霞
摘 要 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造型与工艺皆历久弥新,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发展至今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紫砂作品“迎春壶”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意境之美。
关键词 紫砂壶;迎春;文化意境
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工艺历久弥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其造型也在紫砂艺人创新和文人雅士的参与设计下不断丰富完善,从传统实用器发展为实用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形成独一无二的紫砂文化。在传统与创新的兴替中,紫砂壶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韵致,既古色古香,又体现着现代追求简约新颖的审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作为传统手工艺品,有别于机器批量复制生产,紫砂壶具有手工的温度和独特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把壶,紫砂壶造型精彩纷呈,可谓造型艺术的宝库,蔚为壮观。然而,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变不离其宗,再多样化的造型也有其规律可循,紫砂壶造型遵循“方圆之道”,这与中国人所崇尚的“天圆地方”学说密不可分。一直以来,中国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在建筑、生活器皿等设计上,都以此为约定俗成的原则。
紫砂作品“迎春壶”是典型的圆器,整个壶身由曲线勾勒而成,线条柔和而有张力,一气呵成,身筒上小下大,重心沉稳,体现着饱满的张力,底部稳定地立于平面,端庄稳重。对于紫砂光素圆器而言,线条的运用尤为重要,柔韧流畅的线条给人以“温和、缓慢、柔软”之感,身筒极具曲线美和对称美,在视觉和触感上均达到平衡、和谐、韵律、对比,体现出超越自然形态的内在美感。紫砂圆器给人以温婉之美,人们常将紫砂圆器比作女性,如同一位东方女子,体态丰腴、素雅含蓄、静静绽放。而且,每一位女性都是母亲,能孕育生命,此壶以圆器为基本形制,既暗示春暖花开的美丽,也暗示着新生命的出现,涌动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春天将至,每一寸土地都饱含着生命的灵气。
此壶壶流为三弯流,转折有度,饱满而灵巧,出水顺畅,宛如优雅的鸟喙,根部粗拙,平添壶身蓄势而起,衔接自然;壶把为柔顺的倒圈把,与壶流相互呼应,柔和而有力,彰显出优雅轻灵的气质;壶盖为嵌盖,与壶身严丝合缝,外周弧线相互契合,连成一条曲线,显出浑然天成的统一感;壶钮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小小的壶钮以筋纹线划分成若干等分,饱满玲珑、优雅别致,彰显出对称美和形式美。此外,作品运用了局部花器装饰技法,从肩部以上至盖面,分布着细密的、均匀的微微凹陷的小点,宛如满是泥土的苗圃,表面再以彩绘的技法绘制出以黄色为主调、深浅变化的迎春花,疏密有致、分布合理,每一朵迎春花都是五片花瓣,花朵虽小,但色泽鲜艳,展现着生命的美好与活力。整体造型比例协调,构思立意精巧,技法精湛娴熟,造型与装饰相辅相成,提升了整壶的艺术效果,让人感受到清雅灵秀的意境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欣赏此壶,让人仿若置身于自然,冬天刚过,空气中还存留着些微寒意,一派萧瑟,然而在一些弯转的小路旁,却有一些黄艳艳的花朵儿闯入人们的视线,它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寂寞散淡地开着,似乎无意引人注目,可它在料峭的春风中迎风摇曳,美不自知,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这便是春的使者——迎春花。它花型简单朴素,不如牡丹高贵,不如莲花高洁,不如玫瑰艳丽,可就是这样的朴实无华流露着几分可爱,让人联想起“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它清纯可爱、简单快乐,默默地装点着春天,为这世界平添几分色彩。迎春花端庄优雅,有淡淡的清香之气,在百花之中开花最早,寓意迎接春天的到来。传说在古时,有位帝王叫舜,那时天地混沌,舜带领百姓在外治理洪水。他的妻子日复一日地等待他,为他种植了很多迎春花,就在迎春花开花之际,妻子病重去世了,只留下娇艳的迎春花守候着舜。迎春花坚强不惧寒冷,等到幸福的到来。因此,它的花语是相爱到永远,就像春天的到来一样,新的开始,美好而幸福。
宜兴紫砂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社會活动中发展,慢慢被赋予超越器皿本身的文化价值,彰显着作品别样的内涵与风韵。紫砂作品“迎春壶”借物抒情,将迎春花融入其中,兼具光器与花器的造型特点,简约而不乏意趣,抽象与具象相结合,以紫砂的艺术语言呈现出迎春花盛开的美景,极具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传递着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憧憬,极具美感。
参 考 文 献
[1]范友良.从“旺春壶”窥探紫砂壶器捏塑装饰的艺术生命[J].江苏陶瓷,2013(05):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