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_余凌 供图_实外西区
2011年,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因“校长宴请尖子生”事件成为整个网络的舆论焦点。有不明来由的炮轰,也有感同身受的理解。
校长肖明华说,事件原意本是通过宴请这种有仪式感的行为来表彰优等生,激励潜能生,并鼓励学生立志。这与当时一样处在风口浪尖的“绿领巾”事件有着本质区别。
肖明华提出的问题是:“潜能生不能歧视,是否等同于优等生不能表彰?”这句话对应现在网络热议的“成都七中网校在贫困地区只有尖子生可以享受,因此不公平”,似有相通之处。
如今,实外西区这种宴请仪式已逐步发展成“麋鹿康康”奖杯的颁奖典礼,这是肖明华结合独特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设计出的奖项,属于学校的至高荣誉,旨在鼓励更多的优秀学子在努力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突破自我。用榜样激励学子,用志向引领学子,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了对学生的教育。
回到原点,肖明华还说,这就是现在新高考改革中即将实施的生涯规划教育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学生未来人生做好适合自己天赋、兴趣和特长的规划,其核心对应的就是实外西区素质教育体系中“志向确立”的部分。
学生有了志向,该如何对待现有的学习和目标,就组成了素质教育的其他部分:习惯养成、品格修炼、能力培养,即现在的核心素养。为了实现志向,学生在现阶段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通过师生间的教学相长一一解答。
镜头回到2018年,肖明华受邀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暨中学教育领军人才“求是讲堂”。会议间隙,肖明华又请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就读的实外西区学子吃了一顿晚餐。只是这次再没有媒体误读了。
肖明华感到欣慰的不仅是各高校对实外西区毕业生的好评,更在于那些曾经参加过校长宴请的孩子,现在依然在坚持梦想。其中一位叫叶洋铭的高2013级学生,如今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心理学,同时在北京大学修经济学第二学位,与肖校长谈起在西区的学习生活经历,美好往事历历在目……
令叶洋铭记忆深刻的,不是那些作业和考试,而是丰富的课程和生活。“初中阶段,印象最深的是拓宽视野的选修课、展示自我的英语话剧表演和锻炼身心的户外拉练;高中阶段,印象最深的是国旗班的训练生活、英语课的presentation、wordguessing和班级成语大会。”
这些实外西区的点滴依然影响着叶洋铭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无论是叶洋铭这样的优秀生,还是其他拥有不同潜质的学生,这样通过学习确立志向的过程,在实外西区随时都在发生。
同样在去年,应法国知名私立学校圣保罗高中邀请,实外西区的8名高二学生去体验了异国的多元化教育。文化是双向交流,中国学生体验了法国学校特有的攀岩、拳击、西语等新奇课程,也和法国同学分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游戏。而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最后一周的游学,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到卢森堡,从科隆大教堂到马克思的故乡,在欧土人文风情的对比中,很多学生都逐渐明晰了志向。有人看到了欧洲环保建设的执着,也有人对法国建筑感触颇深,激发了未来学习建筑学的兴趣。也有人通过法国学生“高中一节课长达两小时,没一个打瞌睡,而且每天很早起床,独自上学”感到了自主生活的迫切性,留学法国之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样地,对于那些刚刚入学的初一孩子,前一秒还在感叹“小学如一场梦,说着,笑着,就醒了”,在军训的磨练中,在团体操比赛中,在每天快节奏的课堂中,转眼一个月过去了,猛然发现了自己一点小小的进步。
实外西区地处成都目前发展最快的天府新区,周边居住了大量高新技术人才,他们的子女成为学校生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家长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很高。
教育永远不能脱离其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正如肖明华说:“正因我们许多学生的家庭条件较有优势,他们的习惯养成、品格修炼和志向确立就尤为重要。我们希望培养的是‘三界’精英,无论从政从商还是做学术,都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
肖明华反问,过去中国读书人的理想是“修齐治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难道不正是今日学子应该立的志向吗?
肖明华受邀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开学典礼和会议期间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就读的实外西区学子吃了一顿晚餐
令叶洋铭记忆深刻的,不是那些作业和考试,而是实外西区丰富的课程和生活
应法国知名私立高中Saint-Paul邀请,实外西区中法交流团一行8人走进友好学校,亲自学习和体验了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多元化教育
学校培养出四川省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冠军陈文涛
这番话,正是实外西区从最初的立志教育到现在的生涯教育背后的思想引领。让每名学生成为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精英人才,这是学校不变的初心。
随着新高考改革迫近,从顶层设计,自下而上倒逼社会、家庭、学校都要做出相应转变。实外西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整合各方资源,将十年前就践行的“立志”教育逐渐升华为体系更加完整的生涯教育。
在实外西区,初中阶段的“第二课堂”就是生涯教育的基础之一。“第二课堂”包含了选修课、活动课、特长课。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多少都有一定的艺体基础,有的学生喜欢高尔夫球、有的喜欢冰球……对学校来说,这既是优势也是挑战。挑战来自学校的课程能否匹配上学生的需求。
为此学校没少下功夫。比如游泳队专门请了国家队的前教练来训练,网球队、足球队也是如此。甚至如有家长提出需要学校帮忙寻找师资资源,学校也会尽力而为。
初中供选择课程的类别众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尝试,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高中阶段则择其优秀而全力发展。
生涯教育需要围绕选课走班来进行。学校的核心思路是:“多元多向,分类多层”。多元多向是评价体系,分类多层则是具体方法。
实外西区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多元多向”评价一直是学校的传统。对有特长和天赋的孩子,在他参加的项目中所获得成绩都可以直接算入总分。学校从“因材施教”入手,全力培养学生特长,并且他们在其他项目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孩子们成长的经历。在未来的新高考中,这一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为录取改革的“两依据一参考”(即统考、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学校的高尔夫明星——柴钰茜已经得到了哈佛大学的青睐,另有几所中国顶尖大学也想将她留下。经过与高校方的深度交流之后,柴钰茜最终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她未来倾向于从政。这样的学生没法以传统的总分录取制度进行考评。学校针对这种多元化发展的学生有专门的绿色通道,帮助其兼顾学业与志趣的发展。
实外西区十分重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从模拟联合国,到演讲辩论,从科研创新,到爱心社会实践……肖明华说,只要你敢尝试,学校就敢给你舞台。他举例说明;两名学生,一位总分600分,但没有特长;一位550分,网球是省级选手,钢琴也非常优秀。考550分的孩子花了那么多时间训练,他取得的成绩不算分,这种评价体系怎可能出多元化人才?
选课走班则直指分类分层。航天科技与地质勘探不一样,文科和理科不一样,要培养学生成为创新拔尖人才,就必须从高中阶段开始着眼培养其特有的品质、能力和素养。孩子们有了明确目标后,在有框架的课程体系中选择,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瞎选。
而且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天赋、对知识的接收程度有客观差异,学校将同样的课程区别了一定的层次。学校为学生充分考虑到所有客观条件,才是真正负责任的表现。
生涯教育不是闭门造车。如果不打开校门,让外面的资源进来,让学生走出去,生涯教育就说不上落地。
在学校原有的教育体系中,社会实践一直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初升高的衔接阶段,学生会分成不同的小组,有的去抗震纪念馆做公益,有的去云南做地质考察,有的去大型企业实习……
今年刚上高一的田青昱就加入了学生会的社会实践部。她是一名热爱公益的女孩,特别享受帮助别人的满足感。说起自己的目标,田青昱想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以后从政。她认为,现在多去社会上服务他人,帮助他人,与不同人接触,才能真正地了解社会,而不是成为只埋在故纸堆里而不知天下事的书呆子。
而这些社会资源,一部分是学校生涯教育中心走出去、请进来。还有一部分则是家长资源。在这方面,实外西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质量的家长群体让这里的孩子更容易获得优质社会资源。此外,为了保证学生生涯测评的科学性,学校还引入了校外第三方评价机构,利用成熟的职业规划体系,再结合学校现有情况,做出自己的评价系统。
在新高考改革即将进入四川的历史节点,生涯教育从以高校为核心下移至基础教育,已成不可逆的趋势。
2018年11月下旬,肖明华前往南京大学参加了“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创新人才”高校高中教育发展论坛。作为西南地区唯一就生涯规划论题发言的中学校长,肖明华直指新高考改革的本质核心即科目改革和录取改革。而要落实这两项改革,基础教育界的生涯教育应立即跟进,尤其要做好高中与高校二者间的衔接。
即将成立的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办公室,就将整合原来很重要的一项职能,和各高校招生就业办联系。把负责老师请到学校,提前给学生普及高校及专业背景,让学生明确知道考入某专业需要做哪些准备。在新高考后,单科成绩的重要性远超从前。以前老师口中的“偏才”“怪才”,未来将有更多发挥自我的空间。
学校高尔夫明星——柴钰茜
学校的高尔夫活动选修课程
学生在禄丰恐龙基地做化石还原修复
实外西区邀请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到学校讲座
其次,学校每年的夏令营和冬令营增加了高校之旅项目。让学生提前走进顶尖名校,近距离接触心仪的专业。此举的效果明显,学生的自驱力显著增强。
2014年,实外西区高2008级优秀毕业生王骏纬回到母校,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经验。演讲令人动容,后被收入学校校本课程《日月化实》中,长达16页。王骏纬初、高中段都在实外西区就读,高二时以亚洲第一名的成绩提前考入美国巴顿大学少年班。之后在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和金融双专业毕业,然后进入犹太人占绝对优势的华尔街成为金融分析师,之后又考入麻省理工。
事实上,王骏纬并非天赋异禀,和很多孩子一样,他在11岁前甚至完全没有学习过英语,考入实外西区时也成绩普通,但在实外西区最关键的五年,这一缺憾获得了弥补。他还记得初中班主任兼生物老师吴朝江给他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对话”。因为一次普通的生物考试,他得了95分,获得了吴老师的大加鼓励。
在演讲中,他不仅分享了学习英语的经验,更重要的还有眼界。如美国教育注重的四大元素:学术能力,领袖潜质,社会责任感,最后才是标准化考试成绩(托福和SAT)。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同样也给他带来过困顿:除了虚幻的荣誉,名校真实的意义何在?最终的结局是,名校让他感到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发展平台的重要性,和一轮又一轮的“自我否定和重建”。
最后,他还不忘以一位金融分析师的身份告诉校友:中国未来的人才,一定是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根在中国,舞台却是全世界。一定不能把出国留学理解成“结果”,它其实是一种“路径”和“过程”。
今年初三的刘芮伶曾经是一个腼腆内向的女生。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曾经在小学是半透明的存在”。她以为到了初中依然如此,直到一堂普通的生物课改变了她。
在课堂上,老师讲动物的习性,刘芮伶对问题的切入角度和其他同学不一样,她会问这些动物的联络方式,它们的声音和情感。老师讲解后,便鼓励她自己研究。课后,刘芮伶翻阅了大量动物行为学的书籍,更激发了她对生物学的兴趣。就因为在生物课上的“单点突破”,她变得更加自信,开始竞选班长,并参加各种歌唱比赛。
采访中,她对记者说,自己以后想从事生物学相关工作。现在,人工智能和基因技术已成为最热门的专业,而在未来,这也可能是人类面临最多难点的地方。刘芮伶知道,生物学研究必须考上中国最顶尖的高校或出国留学。有了这个目标,她在外语方面特别下功夫,英语成绩一直在全班前三。
在实外西区,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和学生沟通,发现学生的兴趣和优势,帮助他们分析发展的潜质与未来的方向。
此外,作为素质教育体系三支柱之一的“文化引领”,邀请大量名人专家到学校讲座也是工作重点。学校的“四个一百”课程计划中,其中之一就是“走近一百位名人”。出发点是让学生接触名人,了解他们的成长之路、所从事的行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如果学生们找不到名人联系方式,校方会尽量帮忙出面找到,再让学生与对方联系,聆听名人指导。
而随着选课走班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学生从被选择变成了选择方,他们可以主动选择喜欢的老师。老师要怎样留住学生成了必须面临的考验。实外西区的应对方式是,从每位老师的学科特长和兴趣出发,发挥老师们做“第二课堂”的能力。在实外西区,有物理老师将自己的业余爱好天文观测发展成了课程,也有英语老师讲演讲与写作课。
每个人在青春期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迷茫,如何帮助这些孩子成长。“说一千道一万,生涯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归宿还在老师。”
今年高一的何雨若以前一直没想好自己应该干什么,直到一次老师在班上播放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突然兴趣大增。她找到老师想了解更多东西,老师经过考察,最后组织学生成立了兴趣研究小组,聚集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学习如何挖掘、修复文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志向,老师也得到了自我成长。
纵观实外西区的生涯教育发展都是在肖明华的战略布局下构建而成。他认为生涯教育首在厘清新高考、生涯规划与选课走班的关系。从战略角度看,教育与招考制度的作用是为学生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公平和国家选拔人才作重要贡献。尤其现在面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引领的新技术革命,国家发展需要大批具备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时间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在明确创新拔尖人才所具备的核心素养后,以尊重学生的人性、个性和天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尊重学生的人生志向、从业愿景和价值追求来构建生涯教育体系。
在采访过程中,“钱学森之问”与“钱理群之忧”被肖明华反复提及,若按照实外西区生涯教育的方向走下去,也许这个困扰中国教育多年的难题会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肖明华说,“教育到底是什么?有时候我们不妨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站高一点。”这句话适用给现在的老师和学生,或许也可以说给我们每位成年人听吧。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学生有了更多能发挥天赋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