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小莲
演员郑恺前几天一不小心上了热搜,他去电影院看新上映的《狮子王》,屏摄了两张小狮子。我记得有一年上海电影节期间,微博上曾经认真讨论过屏摄行为,当时还有一个账号叫“@你拍银幕我拍你”,把那些拍银幕的微博一条条转发出来“示众”。当时微博的舆论风向还都比较健康,被转发的拍摄了观影画面的博主大多默默删博,不论发博者认为这个举止不文明也好,还是被晒出来了比较没面子也罢,至少这一点点知耻之心让我们对观影环境的优化有了一点点信心。而这一次屏摄话题中,阻挠进步的力量反而是郑恺的粉丝,他们的声音也不统一:有的说这算事吗?场内当时并未灭灯,又没有影响到别人;更多的人揪着他拍的是预告片不放;最后还是认为屏摄算不了什么事,不好上纲上线。但是在越来越多的批评声音下,郑恺大概也觉得不太合适,虽然未正式致歉,也以删除微博的方式表达了态度。
观影规则和礼仪这件事已经说了很多年,不管是社交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里,既有明显可见的进步,也有很多不屈不挠的辩解。郑恺这个举动最好笑的地方在于,上海电影节期间展映片之前有三条公益广告来讲观影礼仪,其中有一条就是他自己参与拍摄的:不能带宠物,不要喧哗,不要拍银幕——大概拍完没两个月就忘记了吧。不拍银幕,强调的是对制片方权益的合法保护,对郑恺这个举动提出质疑的影评人也在相关讨论里贴出了明文规定。只是“拍到哪些画面算侵权,正片还是包括预告片在内?”或者“观影环境能否随便拍照?拍下来的照片究竟用于什么用途?”这中间都还有很多普法空间。
抛开商业和版权等因素,拍银幕这件事本身其实非常土。如果想保留经典画面,高清剧照和预告片可以满足分享的需求;发朋友圈和微博可以使用地標打卡来证明你正在此地进行此事;非要拍个银幕发朋友圈,就像在旅游景点发照片发地标还不够,非要刻上“到此一游”并署上大名,土味十足,充分暴露见识不足和自私本色。
其实我们观众已经将看电影作为日常消费项目,而越是日常,越能显示出社会的文明程度。电影院是一个有一定规则要遵守的公共场所,大多数人都知道在图书馆不要大声喧哗,电影院里当然也一样。在看电影的时候,谁没有遭遇过周围人抖脚、讲话、打手机、吃味道和声音都引人注目的食物等困扰呢?甚至在欧洲参加电影节时,我有几次中途拿出手机想看一下时间,屏幕亮上三秒,就会有观众狠狠地踹我椅背以示抗议和提醒。周围的督导人员也是眼睛雪亮,而如果有摄录行为,会第一时间被赶出去。
在我眼里,从导演到观众,一部电影涉及的各个环节上的参与者其实是需要互相尊重的,这种尊重与我们把电影看作艺术品还是产品并没有关系,就算是消费产品,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和良性的市场。我必须承认自己以前在看一些忍无可忍的烂片时会打开手机拼命发微博,但现在我会选择中途退场。文明还是不文明,归根结底都是个人选择,取决于教育背景、社会风气以及个人素质。如果导演们自觉不拍烂片,观众自觉不拍银幕,宣发不那么耸人听闻,影评人不为烂片护航,每一方都主动给对方和己方最大的尊重,我们才好意思坐下来耐心探讨这个世界会不会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