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业
诺门坎战役苏蒙将领合影
诺门坎战役又称“哈勒欣河战役”,是苏蒙联军与日军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诺门坎布尔德至蒙古国的哈勒欣河地区爆发的冲突,战役从1939年5月11日开始到9月16日结束,苏蒙联军在二战名将朱可夫的指挥下,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诺门坎战役期间,日军、伪满军与苏联、蒙古军队共出动兵员20余万人,各型飞机900余架,大炮500余门,坦克、装甲车上千辆,展开了空前的大规模陆空部队合同战役,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立体战争。诺门坎战役是苏联军队组织大规模军兵种合同作战的开山之作,对苏联卫国战争中苏军组织坦克部队和航空兵、炮兵、步兵等兵种合同作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诺门坎战役的胜利,直接迫使日军放弃了北上攻击苏联的“北进”战略,从而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
经过80年的历史涤荡,站在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角度去研究诺门坎战役,仍然对当今部队作战理论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诺门坎战役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强大高效的战略投送、周密细致的情报侦察和诸军兵种的密切协同是关乎军队作战胜败的重要因素。
朱可夫到达前线后,立刻去集团军指挥部和前沿部队视察和了解情况。通过对战场形势和日军动向的分析,朱可夫敏锐地察觉到,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武装冲突,而是日军对苏军作战能力的战略试探。朱可夫立即将自己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向最高统帅部报告,并提出建议:第一,必须增强航空兵部队,确保夺得诺门坎地区的制空权:第二,必须再向作战地区派遣不少于3个野战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第三,必须加强炮兵力量,取得对日炮兵的压倒性优势。
要想取得战役的胜利,军事力量的集聚是首要也是最基本的条件,而力量集聚的关键就在于战略投送能力。诺门坎战役期间,苏军统帅部连续向朱可夫增派了57000人、542门火炮、498辆坦克、385辆装甲车和515架飞机。从西伯利亚铁路线补给基地用卡车转运物资到前线,在将近750千米路程的蒙古大草原上,苏军长长的卡车队日夜不停地穿梭在运输路线上。最繁忙时期,这条路上有2000辆载重卡车在来回奔忙,一路上扬起黄龙翻滚般的沙尘。苏联最先进的作战飞机和最优秀的飞行员也源源不断地飞往远东。朱可夫回忆,为了进行这一极为复杂的战役,我们必须通过从供应站沿长达750千米的土路把下列物资运到哈勒欣河,包括炮兵弹药1.8万吨、航空兵弹药6500吨、各种润滑油料1.5万吨、各种食物4000吨、燃料7500吨、其他物资4000吨。要在战役开始以前把上述物资运来,需要3500辆卡车和1400辆油罐车,而当时集团车只有1724辆卡车和912辆油罐车。朱可夫心里清楚,战役筹划阶段的兵员、装备和保障物资的投送,是决定战役胜利的基础。
要打贏信息化战争,提高部队应急作战能力,强大高效的战略投送是基础。快速反应的战略投送能力,能够迅速将军事力量投送至作战地区,夺取战略主动和作战先机。海湾战争爆发前,1990年8月7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第6天,美国总统宣布实施“沙漠盾牌”行动。美军第82空降师、第101空中突击师、第24机械化师作为先头部队,在48小时以内部署到位。截至1990年12月底,美军在海外地区的部队达43万人,作战飞机达1000余架,及航母编队6支、舰载飞机450多架、M系列主战坦克1000多辆。可以说,强大的战略投送能力是美军取得海湾战争胜利的基础。
周密细致的情报侦察,是指挥员正确分析判断情况的基础,对指挥员能否定下正确的作战决心至关重要。首先,指挥员对情报侦察高度重视。朱可夫一飞抵前线,就赶去诺门坎地区调查,亲自赶到哈勒欣河东岸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询问了前线官兵关于战役的真实情况。通过对冲突地区的观察和了解,并下部队接触官兵,朱可夫对已发生战事的性质和规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日军的作战能力有了基本认识。其次,充分利用远东情报网搜集情报。朱可夫利用苏军远东情报部门建立的情报网,对日本关东军进行情报侦察。情报人员搜集的情报及时传到苏蒙联军指挥部,提供了海拉尔到哈勒欣河边境地区的日伪满驻军各部队情报,包括人员配置、武器装备、坦克装甲车、汽车数量和驻地、骑兵马匹数量、机场日本空军动态等等。通过情报网,苏蒙联军掌握了关东军第7师团增援、空军调动情况和日本细菌部队的内幕动态。再次,在战役开始之前要求部队对日军进行全面细致的侦察。在日军对其军队配置地域进行严密布防的情况下,苏军优秀的小股侦察群仍然潜入敌人防御纵深,成功地组织了侦察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情报。苏军摩托化步兵第149團团长列米佐夫少校亲自带领的一个侦察组,抓“舌头”回去了解日军第23师团阵地布防的最新情况。获取情报以后,对情报进行分析鉴别也至关重要。朱可夫安排了空中侦察,从空中对日军阵,分成若干地段,由飞机编队在每日的早、午、晚3次进行空中摄影并逐日核对,以辨伪取真。对阿尔山、海拉尔等铁路沿线也进行空中摄影侦察,研究日军的集结地、炮阵地和后方基地的情况。
参战日军
朱可夫说:“我们的侦察机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有关敌人防御纵深情况的照片,但是由于敌人通常广泛地布置模型并采取其他欺骗措施,所以我们在得出结论时,必须十分慎重,并须反复核对,以分辨真伪。”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侦察装备更加先进,情报信息获取手段也更加多样,战场更趋于透明。但是,不管信息化程度有多高,始终不可能完全吹散战争的迷雾,周密细致的情报侦察仍然是联合作战制胜的前提。要做好信息化战争中的情报侦察工作,要重点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指挥员的情报侦察意识。部队指挥员应充分认识情报侦察的重要性,并监督要求部队做好情报侦察工作。二是强化情报系统的军民融合,发挥国家安全情报部门的作用。国家安全部门的情报网对于获取敌方部队调动、部署、装备等信息具有先天优势,尤其是战略情报的获取,对战争和战役的开展有巨大影响。三是突出作战中情报侦察和信息研判的地位作用。信息化战争节奏加快,战场环境复杂多变,海量信息鱼龙混杂,情报侦察领域斗争激烈。应加强对信息的处理和研判,提高情报信息的准确率和时效性,来为指挥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
无论哪个时代的战争,只有诸军兵种力量密切协同作战,才能最大的释放军队的整体战斗效能。苏联著名军事家伏龙芝曾说过,任何战术都只适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如果武器改进了,技术有了新的进步,那么军事组织的形式、军队指挥的方法也会随着改变。军事组织形式和军队指挥方法的改变,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各种武器和军兵种的密切协同。
诺门坎战役胜利的关键,在于朱可夫第一次实现了苏军坦克兵和步兵、炮兵、航空兵大规模的协同配合。航空兵的大规模使用为地面部队机动消除了空中威胁,通过航空火力支援的方式很好地配合了地面作战。战役开始前,通过几次大规模的空战,苏军重新夺取了制空权。苏军地面部队在作战中能够更加机动灵活,几乎不受日军飞机的干扰。在战役主攻方向上集中使用航空兵支援地面作战,为坦克装甲部队对敌实施迅速而坚决的突击创造了条件。
8月20日5点45分,苏军火炮开始向预定轰炸目标区域施放烟幕弹。然后,苏军150架SB轰炸机和近100架伊-16歼击机飞临哈勒欣河地区,对日军阵地展开轰炸。8点15分,各种口径的大炮、野炮和迫击炮向日军据守的阵地进行轰击。8点30分,空军机群第二次飞临河岸日军阵地上空,向日军战壕、掩蔽部和据点猛烈轰炸扫射。通过航空兵火力打击,为坦克装甲部队实施突击扫清了障碍,消除了威胁,对夺取战役战斗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坦克部队在航空兵、炮兵和步兵密切配合的情况下得以集中使用,充分发挥自身强大的冲击能力和快速纵深的突击能力,是坦克部队在实施进攻与反突击作战行动中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诸军兵种的密切协同,苏军最终挫败日军的攻势并围歼日军第6集团军。1939年7月3日和23日,日军两次强渡哈勒欣河,企图围歼哈勒欣河东岸的苏蒙军队,苏军坦克部队都是利用日军立足未稳之机,在炮兵、航空兵和步兵的密切协同下,集中兵力果断地在行进间发起迅猛的反突击,从而粉碎了日军攻势,扭转了战局。在8月20日—30日的苏军总攻当中,苏军坦克部队在航空兵、炮兵密集的火力支援下,与步兵形成了较好的协同配合,发挥其快速纵深突破能力,从南、北两个方向合围了日本关东军第6集团军,进而再对其实施分割、围歼,彻底瓦解了日军的抵抗。
諾门坎战役中苏军缴获的战利品
诸军兵种的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是充分发挥联合作战整体效能的内在要求,是联合作战指挥的目标,也是实现作战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证。要想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实施高效的联合作战,关键在于诸军兵种的密切协同。应重点研究部队与电子对抗、无人机、人工智能等作战力量的协同,尽快促进军兵种作战力量融合,促进部队联合作战整体效能发挥。在相同武器条件下,谁先认识到新武器装备的意义,并将战术同新武器装备协调起来,谁就有更大的把握夺取胜利。我军应立足部队现有的武器装备,扎实开展部队协同作战的演习和训练,提升部队实战能力。
责任编辑: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