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鹏
这两个姓为何不说“免贵”
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会提及一句话,请问您贵姓?一般人这个时候会客气地回复:“免贵姓……”我们把这视为谦卑,但是仔细想,姓氏不分贵贱,为何要免贵?
免贵,从字面理解就是不需要用“贵”。联系上文“贵姓”,免贵只是显示自己的谦虚,表示自己和大家一样,在姓氏上不比别人尊贵。要说姓氏的贵贱,还得从我国古代说起。现在很少人区分姓和氏,不过在古代商周时期,礼而为上,讲究尊卑贵贱。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礼法的先河,所以老百姓和达官贵人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哪怕是姓氏。今天,回答别人问贵姓,说免贵姓某,只是表示客气,一种礼貌,当然你不管姓什么也可以不说免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除了“国姓”,唐宋以后还有两种姓不能说免贵。那就是“张”姓和“孔”姓。
传说,道教中的玉皇大帝姓张,叫张友仁,而且人间还有个张天师,降妖伏魔,法力高深。所以张姓被认为本身就是贵姓,在张姓族人被问到“您贵姓”时都会直接回答“我姓张”,而不会回答“免贵姓张”。这是民间几百年来的习俗,并不是张姓人自己封的。“孔”姓也就是孔圣人的姓氏,所以也不能说免贵。
民间说天下只有两个半贵姓,孔、张以外,皇家的姓只能算半个。这几个姓,如果回答“免贵…‘不贵”,很可能闯祸,因为这冒犯了圣人、神明和皇帝。
当然,封建社会早已是过去式,“国姓”自然不复存在,张姓所代表的不管是玉皇大帝,还是张天师,都是文人笔下写出来的而已,与现在的张姓并无实质关联。
“池鱼”也曾是人名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个成语使用频率非常高。它出自北朝东魏使军司杜弼所作的《移梁檄文》,其中写道:“但恐楚国亡援,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狻”就是猿猴。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丢失了一只猿猴,为寻找它就将森林伐光;城门失火也会殃及池鱼。
《太平广记》则引《风俗通》道:“宋城门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死。喻恶之滋,并伤良谨也。”宋城的城门失火,人们去池子里汲水救火,结果导致池子里面的水被取干,里面的鱼全部露出水面死了。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恶行的弥漫会伤害到良善,良善之人因牵连而受祸害或损失。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成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离奇的解释。《艺文类聚》引《风俗通》说:“城门失火,祸及池中鱼,旧说池中鱼,人姓名,居近城,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中鱼烧死。”池中鱼是人名,因为住在近城的城门口,城门失火。延烧到了他家,池中鱼也被烧死了。后人将“池中鱼”缩略为“池鱼”,如此本来的含义就不被人所知了。“御医”和“太医”是两码事
在时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当中,常常把“御医”和“太医”混为一谈,剧中人一会儿喊“御医”,一会儿又喊“太医”。其实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先来说“御医”。“御”表示对帝王的所作所为及所用之物的敬称,简单理解就是:凡是跟皇帝和皇室相关的人与物,都可以与“御”沾边。“御医”指的是宫廷医生,就是专门为皇帝及皇室成员看病的大夫。
再说“太医”。太医指的是古代的医官。周朝时期,宫廷中把掌握医药的官员称为医师。隋朝时,朝廷在太常寺下设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太医署——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医学院雏形。元、明、清三代,朝廷均設有太医院,是国家最具权威的医学机构。虽说是全国最高等级的医学机构,但在里面工作的太医们级别不高,太医们分“御医”“吏目”“医士”“医生”等几个级别。只有最高级别的“太医”方可有资格给皇帝和皇室看病,也即最高级别的“太医”才可称为‘御医”。
以清朝为例,御医院在清代称作太医院,所以御医也就被人们统称为太医,但是被尊为“太医”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御医。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第一等叫“御医”,只有13人,雍正、乾隆时期为七品,和县令一个级别;第二等称为“吏目”,八品与九品各13人;第三等叫“医士”,共20人,“给从九品冠带”;第四等叫“医生”,有30人,无品,相当于医院里的助理医师。
太医院的“御医、吏目、医士”这三级大夫是可以独立看病的,也就是说,有处方权;第四级的“医生”只是当助手,没有处方权。“医生”的“生”字,是“生员”的意思,“医生”就是指见习大夫,和我们现在所称的“医生”有很大的不同。
“大传”和传记无关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凡是名人的传记都开始称“大传”了:《秦始皇大传》《孙子大传》《吴三桂大传》《宋美龄大传》……好像不在“传”之前加个“大”字似乎就对不起传主。
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名词都有其固定的意思,譬如内传、外传、内篇、外篇、大传等。如果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往往会南辕北辙。
一般来说,解释经义的文字叫“内传”,如《韩诗内传》。有时人物传记也可称内传。“外传”的意思相当于外编。《国语》一直就被当成“外传”来看待,因为它作为《春秋》的外传,补上了《左传》之不足,而《左传》一直被称为《春秋》的“内传”。有时,为史书所不载的人物立传,或者于正史之外另为一个人物作传,以记录其轶闻趣事,也可称为“外传”,如《汉武帝外传》《赵飞燕外传》等。
“内篇”“外篇”的区别如下:一般来说,表达全书宗旨的列为内篇,有所发挥的列为外篇。唐代成玄英在《庄子序》中说:“所言内篇者:内以待外之立名,内则言于理本。”古书如《庄子》《晏子春秋》《淮南子》等都分内外篇。
与以上诸词相比,“大传”的意思则相对单一。“大传”是《礼记》第十六篇的篇名,孔颖达对“大传”的解释是:“名曰‘大传者,以其记祖宗人亲之大义。”《礼记·大传》通引《仪礼·丧服传》中的条文以推而广之;没有对“经”进行解释而只是转录,这样的情况就被称为“大传”。另外,到汉朝初年,《尚书大传》有时也被简称为“大传”。
由此可见,“大传”和“伟大的传记”根本搭不上边,动辄来个某某“大传”,只能说明作者对于“大传”的真正意思并不理解,只是望文生义。
“烈士”本来不必牺牲
曹操写了一首名叫《龟虽寿》的诗,吟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其中“烈士”一次迥异于今天的语义——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大约在魏晋之前,“烈士”一词从来没有牺牲的意思,而是指有气节有壮志的人。《韩非子·诡使》如此定义“烈士”:“好名义不仕进者,世谓之烈士。”曹操此诗中的“烈士”,也是这个意思。
“烈士”既然是有气节的人,有时为了维护这种气节就要以生命为代价来捍卫自己的原则,因此像忠臣一样,“烈士”常常舍生取义。从这个意思上,“烈士”渐渐才有了牺牲生命的含义。西晋文学家陆机在《辨亡论》中写道:“忠臣孤愤,烈士死节。”明确将“烈士”和“死节”联系在一起。唐朝诗人杨炯在《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中也说:“烈士徇名,不受黄金之赏。”烈士舍身以求名,视黄金之赏为粪土。
“烈士”今天的含义是后来产生的,直到近代,“烈士”才逐渐演变成为专指因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必须牺牲生命方能称为“烈士”。
“素面朝天”究竟是面对谁
素面朝天,人们一般理解为不需要化妆就敢出头露面。在这里,人们普遍把成语中的“天”理解为“天空”——素着脸,面对着天空。其实,这是一种误读,这里的“天”原本指的是古代的天子,即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离世以后,唐玄宗感觉非常孤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了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杨玉环貌美如花,唐玄宗一眼看中,便不顾非议,将杨玉环招进宫来,做了自己的妃子。爱屋及乌之故,唐玄宗后来又将杨玉环的三个姐姐都册封了:“封大姨为韩国夫人,三姨为虢国夫人,八姨为秦国夫人。同日拜命,皆月给钱十万,为脂粉之资。”虢国夫人是杨玉环的三姐,她自恃天生美貌,经常不施脂粉、不用化妆就进宫去朝见天子唐玄宗,“虢国不施妆粉,自谓美艳,常素面朝天”。
后来,她的两个姐妹觉得这样对皇帝是不礼貌的,便劝虢国夫人还是化下妆再去朝见。虢国夫人碍于姐妹的劝告,只得淡淡地画一下眉毛,但绝不施重粉,便进宫觐见皇帝。
虢国夫人“素面朝天”的事为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祜获知后,便写了一首《集灵台·其二》诗:“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名是夸赞虢国夫人天生丽质,实则是讽刺她骄纵风骚——既已嫁给裴家(虢国夫人册封前已嫁入裴家),又缘何三天两头地往皇宫里跑?
这就是成语“素面朝天”的由来。这里的“天”指的不是天空,而是指天子,即皇上。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素面朝天”慢慢演变成今天的语义。
“乌龙”原是一条忠义犬
在体育赛事的报道中,“乌龙”意指球员将足球踢进自家球门;后又延伸到报道失实、资料错误、播音口误等。其实,“乌龙”原是中国古代一条忠心耿耿的“卫士犬”。
据唐人冯贽《云仙杂记》记载,晋朝时,江浙一带会稽人张然家里养了一条狗,名叫乌龙。张然与乌龙感情很好,有次因工外出,一年多时间没有回家。其妻耐不住寂寞,便与家中的仆人私通,这一切都被细心的乌龙看在眼里。
后来,张然回到家中,仆人看张然“碍眼”,便欲与张妻合谋,害死张然。特别是张然回到家后,逐渐发觉仆人和自己妻子的关系不正常。仆人担心私通之事泄露,便于某日趁张然酒后熟睡之机,持刀进入张然卧室行刺。哪料想,此时乌龙突然闯了进来,虎视眈眈地盯着仆人。仆人刚欲举刀行凶,乌龙旋风一样扑上去,一通狂咬,将仆人咬得伤痕累累——被惊醒的张然目睹人犬相搏的情景,心中已然完全明白,于是,他怒气冲冲地捡起仆人掉在地下的刀,将仆人杀死。
“乌龙救主”一时被传为佳话,并且被写入书中,流芳百世。“乌龙”也便成为忠犬的代名词。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乌龙卧不惊,青鸟飞相逐。”李商隐也有诗提到乌龙:“遥知小阁还斜照,羨杀乌龙卧锦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记者在新闻报告中开始使用“乌龙”一词,意指英语own goal(进自家球门的球)。于是,报纸等媒体开始大面积使用“乌龙”一词,一代名犬就这样沦为了遭人唾骂的臭球。
“招摇”原是一颗星星
“招摇过市”这个成语指在街市上故意招摇,虚张声势,炫耀自己,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招摇”本来是一颗星星的名字。
原来,北斗七星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王衡、开阳、瑶光七星组成的,其中第七星又被称为“摇光”“招摇”,而“招摇”又被附会为破军星。既为破军,就跟军事扯上了关系。《礼记·曲礼上》中有这样的规定:“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这是指军队出征时的仪仗。
招摇旗居中而又高高在上,可以想见在这旗帜的指引之下,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开赴前线的盛况,因此“招摇”又被引申出张扬的意思,“招摇过市”自然就成了一种恢弘气势的象征。
在漫长的语言演变中,“招摇”和“招摇过市”渐渐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招摇”的本义也就彻底被人们忘记了。
“平天下”与武力无关
如何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在古代,儒家认为只有完成了以下八道人生工序的人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成功,这八道工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平天下”大多数人认为就是平定天下,用赫赫武功荡平狼烟,靠威武之师扫平敌寇……总之,“平”总是和武力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这是误解。
“平天下”的意思是使天下平定,那用什么方法呢?儒家给出的方式是:“修身及家,平均天下。”这是《礼记·乐记》中的话。“平”即无上下之偏,“均”即无远近之异,“平均天下”即是让上下各安其分,一视同仁。很显然,从方法论的意义上看,“平天下”之“平”更接近于一种治国之道,它的基本诉求就是无上下远近之异。各安其分,各就其位,于是天下太平,天下大治。很显然,“平天下”和武力、战功等无关。
所以,“平天下”才是儒家的最高人生理想,它也因此被当成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排在了最后。
如何理解“平天下”也决定了前七道程序的走向,当“平天下”之“平”被理解成“荡平”“扫平”之时,必然要求前七道工序能与之配套,从“格物”开始,整个走向需要全部调整,以满足最后靠武功“平天下”的目的。这样的理解,最终必将彻底颠覆儒家的理想。
因此,对于“平天下”必须有正确的理解,才能真正理解儒家理想,才能真正做好儒家所说的八件事。
“椿萱”原来指父母
在汉语词汇中,父母有专用的别称,若不留意,极易出错,因此,在日常使用中不可不慎。笔者曾见有人为孩子直接取名“椿萱”,令人哭笑不得。“椿萱”,在传统文化中有约定俗成的含义。在特定的场合,椿、萱已经不是两种植物,而是代指父母。
这种称呼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一段话:“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这极长寿的椿树,就被后人借用为长寿老人的代称。又由于在《论语·季氏》中,有孔子的儿子伯鱼“趋庭而过”,接受父亲教诲的记载,后人遂将“椿”和“庭”合起来,将父亲称为“椿庭”。萱就是“萱草”,又称“谖草”,萱草的花蕾就是金针菜,又叫黄花或黄花菜。由于在《诗经·卫风·伯兮》中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诗句,而按汉代学者对这句诗的解释:“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就是说,谖草是一种忘忧草,如果种在母亲所居住之处就可以令人忘忧。因此,后人取其美好的联想意义,就把母亲称为“萱堂”,或简称为“萱”。就这样,“椿庭”和“萱堂”就成了父母的代称,有时又将父母合称为“椿萱”。
“椿萱”这样的雅称一般在正式的祝寿场合使用,为父亲祝寿可以称作“椿寿”,为母亲祝寿则称“萱寿”。后来,人们将此意推而开来,凡是为父辈的男性祝寿,都可以用“椿寿”来祝福,为母辈的女性祝寿,都可以用“萱寿”来祝福。
鲜为人知的“夏九九”歌
“冬九九”,人們大都熟悉。其实,我国民间还有“夏九九”记日法,只是知晓的人不多而已。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作为头九的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九,依次称为一九、二九……直到九九。这81天,是一年中由较热到最热又到较冷的日子。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
北方流传的“夏九九”歌是:“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江南流传的“夏九九”歌是:“一九至二九,扇子勿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出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上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入寺;七九六十三,上床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基。”“打炭基”即立窑烧炭,以备冬日取暖。
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湖北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庙正厅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夏至入九头,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箱拿棉衣。”
歌中所述,虽不完全符合各地的情况,但较客观地反映了夏至之后,从开始热到最热,再逐渐转凉这一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
“青青子衿”与爱情无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里的诗句,曹操后来引用此语,表达求贤若渴的期望。但在《诗经》里,这首诗表达的含义,很久以来一直被解释为年轻女子思慕情郎的故事,说那个男子一身青色的服装和玉佩都深深印入女子的心灵,女子每天都在思念他,诗的结尾说:“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是后人的误读,它其实是一首批评乱世废弃学校教育的诗。那个时期的学子都穿青色领子的服装,“青青子衿”一般被用作指代学生,因此那首诗歌表达的是老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在诗中,老师对不来上学的孩子叹气:“看你轻佻又放荡,没事就去城阙上逛,要知一天不见礼乐,如同荒废三个月一样!”这里“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不是情人相思,而是老师强调礼乐不能荒废。东周时期对礼乐极为看重,尤其希望年轻的学子们学好礼乐。今人不知,却想当然地把这首忧思学生荒废学业的诗当作情人相思的诗,真是谬中有趣!
总之,“青青子衿”原本不是指情郎,而是指学子!
酸奶曾是一种长寿药
酸奶的发现可追溯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这种饮料的发现者是土耳其人。那时,居住在土耳其高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就已经制作和饮用酸奶了。
公元前2000多年,在希腊东北部和保加利亚地区生息的古代色雷斯人也掌握了酸奶制作技术。过着游牧生活的色雷斯人,身上常常背着灌满了羊奶的皮囊,带着羊群在大草原上放牧。由于外部的气温,加上人的体温等的作用,皮囊中的羊奶常常变酸,而且变成渣状。当他们要喝时,常把皮囊中的奶倒入煮过的奶中,煮过的奶也会变酸,色雷斯人很喜欢喝这种奶。后来,酸奶技术被古希腊人传到了欧洲的其他地方。
20世纪初,俄国科学家伊·缅奇尼科夫在专门研究人类长寿问题时,来到了保加利亚进行调查,发现每千名死者中有4名是百岁以上去世的,这些高龄人生前都爱喝酸奶。缅奇尼科夫断定这些高龄人都是喝了酸奶的结果。他还分离出发酵酸奶的酵母茵,并命名为“保加利亚乳酸杆菌”。缅奇尼科夫的研究成果使西班牙商人萨克·卡拉索很受启发,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酸奶制造厂,把酸奶作为一种具有药物作用的“长寿饮料”放在药房销售,但销路平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卡拉索来到美国又建了一座酸奶厂,这次他不再在药店销售了,而是打入咖啡馆、冷饮店,并大做广告。很快酸奶就在美国打开了销路,并迅速风靡全世界。
唐代考生很“坦率”
“坦率”一词在古代有两个意思,一是褒义词,坦白直率,一是贬义词,粗疏粗心。然而在唐德宗时期,这个“坦率”又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
唐德宗喜欢在京城内微服出行,夏日的一天来到西明寺。当时学子宋济在寺院度夏攻读。唐德宗进来时,他正戴着布头巾坐在窗下抄书。唐德宗对他说:“请给我一碗茶。”宋济不知道来者是皇上,说:“壶里有开水,这杯里的茶水是旧的,你泼了再自己倒。”唐德宗又问:“你在忙什么?”并问他姓名和排行。宋济说:“姓宋,排行老五,正在读书准备参加进士考试。”唐德宗又问:“你擅长什么?”宋济答作诗。唐德宗又问:“听说现在的皇上喜欢作诗,你认为他的诗怎么样?”宋济说:“皇上的诗不好测评。”没等话说完,皇上的车马来了,人们呼喊皇上皇上。宋济惊惧请罪,唐德宗说:“宋五很坦率(坦白直率)。”
礼部放进士榜那天,唐德宗让侍臣去看有没有宋济的名字,侍臣回来说没有,唐德宗说:“宋五又‘坦率了!”这次的坦率是指粗心大意。因此,屡试不第的宋济便得了一个绰号,叫“宋五坦率”。后来,人们就把科举落榜也戏称为“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