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荣 潘慧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医院 新疆 阿勒泰 836099)
结核病主要是由于结合杆菌引发的一种传染病,属于慢性疾病中的一种,在治疗结核病的过程中,其疗程较长,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肝损伤[1]。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在我院进行结核病治疗的患者,对其采用抗结核治疗以后,对患者肝损伤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在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将32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患者的性别比例为23:9(男:女),患者平均年龄为(34.65±10.32)岁。纳入标准: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被诊断为结核病。排除标准:排除患有重大心、肝、肾脏衰和其他慢性疾病以及不配合的患者。
对该3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通过翻阅患者的住院记录、诊疗记录,对患者的病史、病情、临床特征、表现以及化验结果进行记录、统计,分析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以及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类型。
对比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两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类型[2]。
使用SPSS17.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血清白蛋白水平小于28的患者其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要大于血清白蛋白水平大于等于28的患者,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存在的发病类型有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腹腔结核、单纯淋巴结结核等,其各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类型的发病率依次递减,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对比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类型
在对患有结核病的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患者长期使用抗结合的药物,导致患者的肝细胞等出现代谢异常的情况,从而引发肝细胞毒性损伤,患有肝细胞毒性损伤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是非常危险的,会导致患者的发生中毒性肝损伤,从而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为了能够有效对该不良反应进行治疗,就要对该发病机制进行研究[3]。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比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两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类型,可以发现血清白蛋白水平<28的患者其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要大于血清白蛋白水平≥28的患者,且患有继发性肺结核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最高,其次为结核性胸膜炎、腹腔结核、单纯淋巴结结核等类型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依次递减。因此,为了能够使患者的肝损伤得到有效的控制,就要对患者的肝脏进行预防性的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有效降低患者肝损伤的发生率,使患者能够尽早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针对在我院进行结核病治疗的患者,对其采用抗结核治疗以后,血清白蛋白水平<28的患者其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较大,且常见的药物性损伤的发病类型依次为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腹腔结核、单纯淋巴结结核等,为了能够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就要对以上药物性损伤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治疗,保障对该类患者综合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