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颜莉
摘要:作为现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以奥地利学者西路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提出了别具一格的见解,丰富和拓展了文学理论的研究领域。文章旨在通过对弗洛伊德文学理论的分析,探讨其对现当代美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弗洛伊德;梦境;欲望;无意识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1-0227-02
如果说19世纪文学心理的探讨在整个文论格局中尚属可有可无的话,那么,到了20世纪,现代心理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西方文学心理学研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从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占有了绝对重要的地位。其中,以奥地利学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文学理论贯穿了整个世纪,是文学全过程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理论。“无论是现代主义文论,还是现实主义和后现代文论,精神分析及其文论以不同的形式被广泛采用,几近达到不了解它,就不足以读懂这个世纪文论的程度。”■
作为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的实践中逐渐产生的,它为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又留下了一个未完成的、漫长的过程让人们去探索,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就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作为一个卓有成效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正是以心理分析学说来研究文艺,又以这种研究作为例证来加强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尽管现在的精神分析理论与它的创始人已相去甚远,他们却总不肯放弃“弗洛伊德主义”的旗号,这使我们有必要来研究弗洛伊德的文艺观,以及这些观点对文学理论研究的重大影响。
严格说来,弗洛伊德并未创造过一部文学评论的专著,只发表了一些论文学的文章,包括《妄想与梦》、《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创作家与白日梦》、《陀斯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幽默》、《列奥纳多·达·芬奇:孩提时回忆的性特征研究》等,但是他在这些作品當中,针对审美、文艺批评、文学创作等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对现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将他的文学理论归纳如下。
一、文学与欲望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一个文学家从事创作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本能的欲望,或者说,文学创作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这是弗洛伊德对文艺的特征及表现内容的总的看法。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无意识领域里,藏匿着与生俱来的、为社会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容的原始的动物性本能——伊德(id),这些本能始终追求“快乐的激动的目的”。但是,自我(ego)在道德化的自我——“超我”(super-ego)的指使下,限制了伊德的冲动,于是这种“要求追求快乐的激动的愿望”■就被压制到了意识的深处,这种永久性的、无意识的冲动在任何人身上都是存在的,只是未被人们所认识。这种无意识的冲动要想得到表现和满足,就只有通过各种玄妙的无意识过程和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来显现。在这些欲望中最强烈的就是性欲,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才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动因,但是他同时指出,在文明社会里,性欲势必会受到道德、法律等社会因素的限制,因而只能被压抑到潜意识当中,不能得到充分满足,人只有将这种被压抑的欲望发泄或转化出来,才能消除这种痛苦,而文学创作就是转移和发泄这种欲望的最好方式。他认为,作家的创作就是表现性欲、发泄性欲,就是使自己得到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满足的性欲的补偿,而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得到了一种补偿,一种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于是,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就是性欲的转移、补偿和升华,文学创作的任务就是表现性欲,描写人如何认识性欲并克服性的冲动使自己变得崇高,将原始的欲望转移到现实的、文化的、审美的轨道上去,使本能升华到道德伦理的原则中去。“泛性论”不仅是弗洛伊德文学观的核心,也是其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他认为人类活动的基础就是性欲,性的内驱力是人类艺术活动的根本动因,“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做出了最大的贡献”■,甚至强调∶“性欲乃是一切人类成就之泉源。”■
二、文学与梦境
人类对梦境的研究早在亚里士多德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将梦与文学创作联系起来,却是由弗洛伊德来开启先河的。他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反复申言,作家就是一个做白日梦的人,作家富于想象的创造同白日梦没有区别,而文学作品就是白日梦。弗洛伊德认为文学与梦存在着同源同构的关系,文学的创作应以梦为参照,而做梦的过程就相当于文学的创作过程。因而,弗洛伊德相信,将文学与梦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文学的某些价值,看到文学的某些特点。他指出,文学与梦的相似之处,首先在于两者离不开想象,都源于无意识领域,并都将这种想象转变为具体的形象。其次,梦与文学都巧妙地伪装了被压抑的欲望,才能最终使这些欲望得以表现出来。我们知道,被压抑的欲望是活跃在无意识领域的原始的冲动,由于具有性的色彩而难以被人接受,因而只能通过伪装与象征的方式,将“内隐”的欲望通过“外隐”的梦或文学的方式来呈现。换言之,文学和梦境都是一种替代物,一种具有充分价值意义的精神现象,用解释梦境的方法来阐释文学作品,才能找到文学的真正含义。
三、文学与时间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创作的幻想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幻想游离于时间的三个阶段——我们观念中时间的三个阶段(过去、现时和未来)之间,幻想活动与某种即刻印象相联系,这种印象是由现时发生的某个事件引起的,它能够唤起强烈的愿望。幻想从那里返回到早期经历的回忆(通常是婴儿时期的回忆)。这时,幻想创造出一种出现在未来的情景,它代表了这个愿望的满足——这样创造出来的就是昼梦或幻想,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那个引起幻想的际遇,和某个过去的回忆。弗洛伊德在这里强调的是婴儿时期的愿望常常会产生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作用,创作是作家受到当时的某种触动而有感而发的,但是这种触动又并不仅仅是现在的产物,而是与作家过去的经历密切相关,是过去某种愿望的再现和满足,从这个角度上讲,作家实际上就是在过去的某种模式之上去勾画未来的景象。
从上面提到的三点,我们可以归纳出弗洛伊德对文学的基本思想:文学产生于无意识领域,它具有梦的特征,是乖戾的、强烈的、被压抑的欲望在幻想中的具体表现。
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从自己的学科介入文学领域,以一个独特而全新的视角给予了文学特殊的关照,在这个领域中,他以建立在无意识理论之上的精神分析学说去阐释文学家的心理活动及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对现代西方的文学理论研究无疑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贡献是巨大而独特的。他的泛性论、生和死的本能观念影响了现当代文学家们的创作思想;他的无意识、梦境和幻想等观念开阔了作家的视野,丰富了文学写作的技巧,扩大了文学的研究范围,指出了文学中的无意识如何成为社会性的东西,在对人的心理分析研究中,发现了文学的特殊地位。当然,片面性无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形式,弗洛伊德的文学观是不可能完美的,他夸大无意识,用它去解释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人类全部活动的动机和动力而无视文学创作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文学家自身复杂的心理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无疑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并且他把文学创作看作是各种本能的欲望,特别是性欲的“升华”,强调性欲在文学创作中的支配作用,“是把一种正确的理论夸大到绝对色情狂的地步”,更是片面与偏颇的。因此,如何正确地分析和看待精神分析学说,包括弗洛伊德的文学观是十分必要的。
注释:
(1)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3.
(2)[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355.
(3)[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18.
(4)[奥]弗洛伊德.愛情心理学[M].林克明,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19.
参考文献:
[1][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
[2][奥]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C].林骧华,译.见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A].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3][奥]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M].林克明,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4][英]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M].蒋孔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5]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