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空间的审美认知与体验研究

2019-07-31 06:12杜文超
中国房地产·学术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转型

杜文超

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审美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这促进了传统村落空间在审美认知与体验方面做出相应的转型升级。闽西培田村就是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产生的新事物。研究剖析培田村的文化空间,并对空间中的审美认知和审美体验进行解读。结果显示,通过运用审美特性,使传统村落成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空间。而消费者通过对村落文化空间环境、材料肌理、木雕作品的感知,也认同了这种新的文化空间。传统村落在审美文化表征中完成了转型升级,并被消费者重新认同。

关键词:培田村;审美认知;空间体验;转型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19)02-0029-33 收稿日期:2019-01-20

1项目概况

闽西培田村位于福建西部,隶属于福建连城县。整个村子即是一个明清时期的建筑博物馆,主体建筑以牌坊、书院学堂、宗祠、古街巷、民居等组成。村子以客家人为主,姓氏以吴姓为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耕读文化氛围遍布于村子的每个角落。培田村的地形和整个环境符合传统文化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文化,整个村落分布错落,主次分明,其外在形态与内在文化很好地进行了交融。目前,培田村历史传统建筑的建筑面积在7.9万平方米,以“九厅十八井”大宅为代表,汇集了京、皖、粤、赣、闽等地的建筑模式和风格,将民居建筑、礼制中心、文化中心、休闲中心和园林绿地有机地统一起来,令人赏心悦目。

传统村落是社会重要的文化场所和文明载体,对促进传统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提升全民文化素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等有关文化的描述,紧接着各地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扶持传统村落的创新发展,例如浙江的文村等。这些传统村落的空间开发者们通过对传统村落的建筑形态及其元素的表现,重塑文化特性,在这种全新的村落塑造方式中,注重赋予空间更丰富与多元化的意义和象征,从而将这些村落打造成一个兼具审美认知和体验感的空间,提高了消费者对于空间的审美体验,符合人们的审美文化需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2打造传统村落新时代审美认知空间

传统村落的“旧”和当代审美的“新”,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旧”在传统文化的不可替代性,“新”主要体现在人们需求的新、要求的新。传统村落如何能在保留“旧”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新,是本文所要论述的内容。

柳宗元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马祖道一提出:“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朱光潜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从这些对“美”的评论可以看出,发现美、创造美是审美活动的必然结果。人类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始终存在,审美空间也不例外,对生活空间求异的本能是人类发展的动力,而传统村落对于那些生活于现代都市的人们来说,本质上就是生活空间的转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中的耕读文化、宗族文化、乡土文化等充满了好奇感,产生了探知欲。因此,提高传统村落的审美认知与体验可以更加深入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2.1傳统村落界面肌理、色彩认知的独特性

人们来到传统村落,希望看到和体验到与原有生活空间不同的生活空间,而传统村落的肌理和色彩是人们首先能够感知与体验到的。培田村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就地取材,材料具有地域特性。这些材料包括石材、青砖、夯土、鹅卵石等,这些材料独特的色彩与肌理,使培田村具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培田村所使用的材料肌理与色彩分为单色系、混合色系两大类,使用的颜色以红、灰、白、黄、青、褐色为主,暗含着古代色彩与五行之说。村落整体的肌理与色彩具有较强的感知力和秩序感。整个村落确定了一个主色调灰白色,之后在这个主色调基础上进行明度、纯度的变化;在材料肌理上,确定了青砖和灰瓦的粗糙感作为主要用材,兼以鹅卵石的光滑、白灰、青石板的凹凸作为变化,室内主要以木材作为主要用材,通过造型、尺寸等的变化来达到统一中有变化的效果。培田村的色彩与肌理中蕴藏着五行理念、等级观念、占卜技法、风水观念等,将这些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运用到村落中,使儒家文化观念浮于村落表皮视觉中(见图1)。

2.2整合传统村落空间属性中的审美特性

传统村落中的空间属性可以是高科技的、人文的、传统的、地方性的。每种属性对于空间来说都能够带给读者焕然一新的空间感受,增强体验感,使人们能够深入到空间中,体会到在传统文化中遨游的感觉。空间是三维空间,但是人们的感知和体验却是五维的,这主要体现在人们在空间中的停留时间和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审美之中。在人们的审美行为中,存在着空间的流动和空间的静止这个矛盾体。体验行为本身就受时间的制约,在体验感进入的一刹那,时间、空间会进入一种融合状态。

空间、场所、建筑、地形等因素对传统村落的属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整合这些元素能够使历史事物从内到外的发生变化。所谓的整合,是在保证原有建筑架构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行为和习惯更新。培田村的村中心仍保存了23间的建筑,这些建筑有的在经营酒类、肉类,有的在经营当地的特产,有的在出售各种土方药等。通过对这些村落空间的整合,在保持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进行村落空间形象的更新。将村中独有的水循环系统进行更新,使其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同时,按照新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增加必须的给排水、配电、消防等,但是这些整合措施是在保证传统村落建筑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切的整合只能在局部进行更换或加法施工。

3建构传统村落的体验系统

《道德经》:“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表明,对于空间来说,有用的地方在于“虚”处。因此,“虚”成为了传统村落空间是否合适的标准。虚空间可以转化为人们停留、感受村落肌理、形态的地方。传统村落的体验系统在于展示,是对村落空间中形态、材质、灯光等的全面掌握。从进入村落空间的那刻起,人们就在被引导着去感受整个村落空间中的一切,包括华屋、古祠、书院、牌坊、古街等,这些空间会带来气味、视觉、触觉、心理感觉等体验感。一个传统村落的空间体验从进入该村落看到入村牌坊时开始,这是基调,是空间体验的开端。进入村子后,先经过一条由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看到一片荷花池,这时,人们进入了时空片段中,空间体验在这一瞬间达到一个小的高潮。对空间的体验,其实是对空间序列的一个体验。对传统空间的感知是一个综合的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对村落空间中的物理体验和心理体验。物理体验主要指的是由围合成不同属性空间的实体界面的大小、封闭;心理体验指的是由实体界面大小、色彩、材质等视觉要素所产生的空间感受。

3.1视觉体验的开端——牌坊、水口

培田村的体验是从“恩荣”牌坊和水口开始,“恩荣”牌坊記载着培田村的辉煌历史,据说是清皇帝光绪赐给吴拔祯的(见图2)。牌坊作为一种视觉元素,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在培田村的体验系统中往往具有场所特征和场所意义。水口则包含了培田村的初始。一座文武庙扼住了水口,显得格外注目。营建水口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界定村落的区域,另一个是为了“保瑞避邪”,满足心理要求。水口的围合增加了村落的隐蔽性和安全感。文武庙这种建筑使人们能够体会到客家人崇文尚武的性格。

人们的视觉体验是多方面,是由千万条视线组合而成的。这些感知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形成不同的效果,这是人在空间中的效果。人的感知包括对空间的色彩游丝、触觉游丝、光线游丝等。充满历史感的牌坊、充满文武气息的文武庙,潺潺的流水等元素都增加了对培田古村落的体验。

3.2视觉体验的延续—一建筑内部空间

建筑空间的感知会随着感知界面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感知界面的体验主要来自于所接触到的界面,包括形状、材质、色彩等。空间本身的形状是给人的第一感觉。空间的形态有大有小,形态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客家人敬祖,因此将祠堂修建的富丽堂皇、精巧华丽。这些祠堂在很长时间内起到了教化村民的作用,培田村共有20多座祠堂,分布于靠山一侧。每个祠堂内部都会有独特的漆画、浮雕等,这些传统的工艺品使视觉体验得到进一步增强。例如,衡公祠的镶嵌漆画、久公祠的斗拱浮雕彩绘、衍庆堂的“出将入相”戏台等。除此之外,培田人还在梁架、屏风、隔扇(见图3)、柱头等布满了鎏金雕刻。

3.3感知体验的延续——空间序列

空间,是一个空间序列的高潮。空间体验,需要一个酝酿(见图4)。由a→b→c→d→e,有一系列的空间感受,人在空间中走动的时候,视觉会穿越窗洞,欣赏到窗洞外的庭院,视线在空间中被收缩、放大,体验到明、暗等过程,最终达到空间体验和空间序列的合一,达到人与空间的合一。

空间体验会引导人们的行为,进而产生对空间的享受热情。空间体验首先是视觉体验。空间的视觉体验会直接引起内心的愉悦感。培田村的村落空间序列即是按照图4进行的,既有富丽堂皇的宗祠,也有古朴的民居院子;既有视野开朗的池塘,也有视野狭窄的小巷;人们行走在村落中,体验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3.4空间体验中的审美感

审美的体验感分为经验之美和超验之美。在传统村落体验中,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从进入培田村民居的那刻起,就进入了传统文化的海洋。培田村的民居基本采用“九厅十八井”的合院建筑布局形式。这种建筑布局形式主要是根据南方气候环境而定的。培田村中最大的民居当属继述堂,它由18个厅堂24个天井组成,共有72个房间,占地近7000平方米。继述堂的布局比较合理,主厅堂和横屋进行直角布局,既保证了朝向,也保证了每个房屋的采光。除此之外,继述堂的地板是专门制作,采用了客家人常用的“三合土”工艺,坚固耐久,经济实用。虽经过了几百年的洗礼,至今仍能坚硬如常,被视为“中国古民居建筑的精品”。

朱光潜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向世界。”传统村落的空间美感是融合了意向世界、真实世界、特别是哲学的美学观和美学研究相搭配。

3.5空间体验中的和谐感

古代思想家将空间体验分为“阴”与“阳”、“乾”与“坤”,提倡空间体验中的和谐感。《易传》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空间体验最好是达到“太和”境界。这个体验境界需要将空间中的主要物品和空间布局相融合,达到主体、客体、空间三者的融合。培田村的和谐主要体现在色彩、材料、空间分区的相契合,使物和空间达到心物契合,最终使人们的审美需求在空间表象和空间体验之间达到均衡。

中国美学将空间体验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情景交融,使主体和客体达到一体;二是心物契合,使主体和物品之间达到情感相交;三是空间体验的道象一体,通过“道”和“象”的表现,达到天人契通。审美体验加入到空间体验中,会重构人们对于时空和空间的认知,重塑、整合、优化、强化相应的审美行为。例如:培田村的整体色调包括黄色、黑色、绿色、红色、白色,这5种颜色分别代表着金木水火土5种事物。这些颜色既代表了培田人祈求安居乐业、家庭兴旺的本意,也暗含了整个村落的风水平衡。

3.6空间体验中的感知感

对于产生美感和好感的客观事物,人们通常都会给予着意地关注和细致体验。人对客观事物的美感和好感给予着意关注和细致体验的行为,就称为审美。审美,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美感和好感所进行的细致感受和深入认识行为。在文化层次上,审美分为欣赏和鉴赏。

空间形式表象能够引发消费者的审美感,进而产生欣悦感。审美感知是按照由外到内和自上而下的顺序去对空间表征进行,这是对于空间表征关注的结果。消费者在获得欣悦感之后,对空间表证的具体元素进行关注,进而会导致审美移情,产生归属感和命运感。能够引发这些感觉的元素需要通过组合、颜色等形成统一的形式才能达到特定的效果。消费者对空间体验产生了命运感,进而就是情感形式的感知、情感的生成与移情,进而产生联想和想象。消费者对空间产生了联想,就会进一步增加对未知空间的情趣,使审美与空间体验达到完美的契通。消费者的美感体验和审美契通,可以通过情感、思维、意识、身体、言行等方面的律动来体现。这5个方面的律动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对空间主题产生情感,使空间元素进入思维之中,进入意识开始使消费者按照意识进入空间,空间体验是一个综合性的体验,客体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心理反应来对空间进行综合的感应,使感应相通、相合、相融,产生心理共鸣、触觉共鸣,最终达到主客体合一。客体在进行审美体验中,初级阶段是自我意向性体验,主要是针对空间中的真善美体验,通过体验进入知情意阶段,最后是行体象的合一。

4结语

闽西是福建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村落,这些客家建筑群和客家建筑文化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因此,在研究培田古村落的时候,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建筑文化现象背后的内涵。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其所传达出的耕读文化、宗族文化、乡土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目前对传统村落空间中审美体验的研究是不充分的,而对传统村落审美体验的充分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村落的转型发展。如果能够从审美角度充分认识和理解传统村落的功能,则能更好地为传统村落转型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转型
艺术市场的机遇与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课后服务时空下的作业转型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转型进行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企业家的困惑来自于没有解释
企业家的困惑来自于没有解释
制造企业数字转型面临三个问题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