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菽阳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各个时期的毕业证倍加珍爱,不仅因为它是开启下一个学习阶段的敲门砖,更是一份对曾经的付出与收获的肯定。科举时代,是没有学历证明的。清末西式学堂兴起,毕业证才出现。随着毕业季的来临,一部分清朝和民国的毕业证开始走红网络。那么,从前的毕业证都长什么样?主人是谁?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最早的“学历”证明
我国现存的古代“学历”证明,最早的实物是南宋淳祜五年(公元1245年)的“周瑀太学生牒文”,距今700多年,是国家一级文物。此牒楠木卷轴,长114.5厘米,宽32厘米,卷轴两端涂紫红色,外包花绫裹首,牒文绢地墨书。内容有发牒经过、周瑀年籍、养士赞词、发牒官吏等。
周瑀可能是由金坛县学选考至镇江府学,于淳祐四年由镇江府学贡入太学外学的,一年后经过考试,成绩合格,便在淳祜五年发给补中太学生的牒文。发牒单位是“行在国子监”,牒的编号为“羽字号”,牒中注明周瑀以“父为户”。这是宋代户婚律的规定,有祖父母、父母在,子孙是不能分居立户的。取得补中太学生牒文,不仅是本人出身的重要证明,还可以享受一定的封建特权,比如免去本人户役等。
而我国第一张大学文凭则是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堂于1900年1月颁发的。广东人王宠惠1895年考取北洋大学堂头等学堂的法科,1899年顺利毕业。
“史上最强”毕业证
被称为“史上最强”毕业证的,是1926年清华学校研究院李鸿樾的毕业证。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于1925年9月创立,1929年夏天停办,一共举办了4期,招收了72名研究生。该毕业证导师栏的5个名字如雷贯耳——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时任清华校长是曹云祥,教务长是梅贻琦,也都赫赫有名。
李鸿樾是湖南浏阳人,生于1896年,卒于1974年。他5岁读私塾,1919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25年考入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仅用一年就出色地完成了古文字学的课题研究,于1926年6月毕业。后来,他在众多学校执教或任职,对宋儒理学研究颇深,很重视道德教育,每次批评学生或者老师都要深鞠一躬并作揖,以感染对方。他在浏阳县立中学执教时,学生交不出书籍费和伙食费,他慷慨解囊。他在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任职时,正值日寇进犯,学校经费拮据,他奔走求助,把学校一度迁往沔江农村,才免于停办。从浏阳中学退休后,他K在农村老家生活。
当然,李鸿樾的毕业证之所以被称为“史上最强”,主要还是因为5位导师。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清末秀才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的先驱。李济是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
相比之下,另一个堪称“史上最强”的毕业证完全是因为学生本人是学霸。1948年7月7日,湖北省立黄冈高级中学颁发给时年19岁的湖北浠水人高维衡一份《临时毕业证书》,上面除了盖有中学及校长的印章,居然还盖有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等8所名牌高校的印章。原来,民国考生可以任意投考高校,资格审查通过了,高校就会在高中毕业证上盖章。
“双学历”、全英文和双语毕业证
1908年的一张“学部执照”相当于今天的“双学历”毕业证,是清朝为了鼓励学生读新学出台的奖励出身制度。如果读新学高小毕业,可以同时成为秀才;中学毕业,可以荣膺举人;京师大学堂毕业,可以晋级进士。比如浙江的陈承遵就读于京师译学馆,取得了丙级毕业证,因此奏奖举人。不过,随着清朝被推翻,这样的闹剧也随之结束。
除了“双学历”,清朝还有全英文毕业证。1896年,时任直隶总督的王文韶就办学一事上奏光绪获准,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成立。因为教师均为外籍,所以该校的毕业证全是英文,记载的结业考试成绩包括英文、中文、力学、制图等7门主修课。本科也是四年制,前两年预科学习外文课程,后两年学习专业课程,一共30多门。1896年8月,清朝还首次派出唐宝锷等13名学生赴日留学,学生回国后必须参加录用考核,以检验其在国外所学知识,因此毕业证的右下角会盖有“宣统元年七月二十三日湖北提学使司验讫”的红色印章。毕业证也有双语的,1926年私立的教會学校崇实中学,即现在的北京二十一中学,颁发的毕业证就是中英文的。
不仅中学有毕业证,幼儿园创办的小学也有。建于1900年的北京第一蒙养院附设女子两等小学堂是由幼儿园设立,包括初等和高等小学的完全小学,创建者为章宗祥和夫人陈彦安。该幼儿园即现在的西单沽民幼儿园,是北京最早的幼儿园。还有民国警察毕业证,1918年1月12日云南省会巡警教练颁发,“学生杨根森系云南省昆明县人,现年二十岁,在本所修学期满,试验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此证。”(资料来源:《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