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萌,张 冉,姚 杰,江建平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 310030)
目前,火电企业在水、气、声、固废等环保管理方面已趋向规范[1]。随着国家和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火电企业危险废物产生与管理已不容忽略,危险废物管理越来越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2-11]。相比化工等行业,火电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具有“种类多,数量少”的特点[12]。近年来,大多数燃煤机组经过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已达到国家超低排放标准[13-14]。随着火电企业生产技术发展及环保设施的大规模应用,危废产生源头越来越多。例如,在国家烟气排放超低标准之下,目前使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的燃煤机组占比超过总体燃煤机组总数的90%,随着运行时间推移,废催化剂已成为电厂危废主要来源之一[15-16]。因此,危废管理成为火电企业急需关注的问题[17]。要想实现危废“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人们需做好火电企业危废全寿命管理[18]。
随机抽访数十家央企火电企业,基本有危废管理制度或方案,制度或方案中明确危废管理相关责任部门,基本明确厂内危废种类信息,有危废管理计划及网上申报危废信息。实地调查发现,相关管理人员危废管理意识有待提高,存在危废制度管理凌乱未成体系、危废管理计划笼统、网上申报信息不及时及危废台账混乱等现象。
火电企业危废种类较多,主要危废种类如表1所示。因布袋除尘工艺产生的废滤袋暂时未进入《国家危危险废物名录》(2016年),考虑将来环保标准提高,有列入国家危废名录的可能。从表1可以看出,火电企业多个生产环节可产生危废,并且危废种类多。HW08废矿物油更是包含润滑用油、抗燃油、液压油、变压器油等,种类繁多。另外还有少量废水污泥(经过毒性鉴定为危废的)、废铅酸电池、废电路板等。可以看出,虽然火电企业整体数量不多,但产生的危废种类繁多,因此火电企业危废产生管控较为困难。
表1 火电企业主要危废种类及产生来源
随机抽访数十家火电企业,危废储存管理基本能满足国家标准要求。一般设有危废储存间,如图1所示。危废储存间具有相关危险废物信息,并且已分类储存。储存间一般设有专人巡查。由于危废储存管理近年来才引起重视,危废储存间多为近几年新建,缺乏相关规划,导致危废储存间选址困难,建设规模较小。实地考察发现,危废储存间缺乏危废标识问题严重,危险信息不完整现象突出。同时,储存间管理人员应急培训不到位,对危废种类辨识不清,缺乏必要的应急预案。
图1 火电企业危废储存间
火电企业无危废处置能力资质,一般委托有处置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规定,危废处置转移过程中,火电企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规定。
从火电企业危废制度管理现状可以看出,企业内已初步建立危废制度管理。但存在管理粗放、主体责任人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究其原因是企业管理人员危废管理意识滞后。企业自身应加强领导岗位的危废管理意识培养。当前,环保形势依然严峻,危废管理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行业关注的重中之重[19]。火电企业应构建危废管理体系,实行危废全寿命管理,实现危废“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火电企业危废产生来源较多,危废种类多而数量少,给企业危废管理带来困难。目前,大多数火电企业无准确危废产生计划,无危废预测计划,导致危废产生与危废储存处置脱节,危废储存处置处于被动应对状态。企业应梳理自身危废清单,做好危废产生预测及产生计划,提前规划,采取妥当危废储存处置方式措施。
危废储存主要问题在于储存间的建设与管理。储存间建设方面,危废储存间未引起足够重视,存在随意选址的问题,存在危废储存间建设不规范、危废种类信息不全、危废标识张贴不规范等现象。不同危废种类存在混合堆放现象。储存管理方面,危废间管理人员对本企业内部危废种类、危废特性不了解,无安全应急培训演练及方案。危废储存间作为危废存放场所,是危废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企业自身应加强危废储存间的管理,防止环境污染、安全事故或造成环境舆情恶劣影响事件。
火电企业危废具有“种类多”特点,需要委托危废处置资质较全的企业处置,而国内具有较全危废处置资质的企业非常少,不同企业具有不同危废种类的处置资质,火电企业需委托多家企业处置企业危废。火电企业危废又有“数量少”的特点,导致危废招标处置存在较大困难,偏远地区火电企业需长途或者跨省运输转移,因此危废处置成本较高,火电企业危废委托处置压力较大。区域危废集中专业处置有待研究推行。
本文分析了火电企业危废产生、存储、运输、处置及管理现状,火电企业危废管理目前已经引起重视,但危废产生、存储、运输、处置等环节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所以,火电企业应提高危废管理意识,加强自身危废管理力度,构建危废全寿命管理体系;积极主动减少危废产生量,尽可能资源化处置如进行催化剂再生,寻求高效无害化处置方式,及时向环保部门反馈危废管理存在的难处[20-21]。同时,地方环保部门应加强对火电企业危废处理处置的指导,最终实现危废“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