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杨 晨
(1.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小型岛屿国家国土面积小、人口少,远离大陆甚至分布在大洋中央,具有较强的空间封闭性和独立性。在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人文特征和自然环境等方面迥异于内陆国家,在属性上既不同于附属于主权国家的海岛,也不同于经济发达、开放程度高的大型岛屿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作为拥有独立主权的国际政治、经济主体,因面临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经济规模小且产出单一等严峻的现实问题,小型岛屿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一直备受国际社会瞩目。
关于小型岛屿国家的称谓,在国际社会尚未形成统一说法。有小型岛屿发展中国家(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简称SIDS)、小型岛屿经济体(Small Island Economy,简称SIEs)、小型岛屿旅游经济体(Small Island Tourism Economies,简称SITEs)、加勒比海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共同体(Small Developing States of the Caribbean Community,简称CARICOM)等不同称谓,虽功能各有侧重,但致力于小岛屿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目的是一致的。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小型岛屿发展中国家共有58个,其中联合国会员国38个,主要分布于加勒比海、太平洋以及非洲、印度洋、地中海和南中国海三大区域。1990年,小型岛屿国家联盟(the 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简称AOSIS)成立,是小型岛屿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主要行动组织和代表机构。它们以命运共同体的形式,通过发表“巴巴多斯行动纲领(BPOA)”“毛里求斯战略(MSI)”等行动纲领,从国际、国家和地区层面制定小岛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
小岛屿独特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孕育出独特的生态景观和社会文化,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开发条件。伴随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海岛旅游开发方兴未艾,我国海岛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除面临开发粗放、缺乏特色、环境污染等国际范围内的共性问题外,近年来与岛屿旅游开发有关的风险管理、赋权与治理、文化保护等深层次问题,日益成为我国岛屿经济发展的关注重点。因此,对国际范围内小型岛屿国家的旅游经济开发进行梳理和反思显得十分必要,可为我国基于旅游经济发展驱动的海岛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鉴于旅游业在小型岛屿国家的支柱产业地位以及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紧密相关性,本文从发展权益与风险管理视角,探讨小型岛屿国家的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基于Web of Science,运用Citespace做小型岛屿经济体旅游开发的知识图谱分析。以“small island tourism, small island economy”和“small island developing countries”等为主题词,检索从1986年到2017近30年间发表的有关小型岛屿经济体旅游开发的文章,得到952条记录构成文献数据库。
经统计(图1),发现文献数据库记录是始于1991年,从1991年起相关内容的研究文献数量逐年上升,在2009年和2016年达到阶段性研究高峰,研究成果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表明小型岛屿已逐步成为国际视野中的研究热点。
图1 1991年到2017年每年发表的论文数
通过使用Citespace软件做分类共现分析发现,对于小型岛屿经济体的研究涉及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生态学(ecology)、社会学(social sciences)、经济学(economics)、工程学(engineering)、服务与休闲学(hospitality&leisure)等多个学科(见图2)。其中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文献量最大,研究爆发期在1986年至2001年,生态环境作为海岛发展的基础,该领域持续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从2010年至2014年,围绕中心词“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小型岛屿成为经济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门。小型岛屿经济体旅游经济发展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旅游经济,重在说明旅游发展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旅游开发,关注点在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模式和经验的总结;旅游产业,涉及对于住宿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研究;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究小型岛屿发展旅游业的制约因素、风险、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图2 小型岛屿经济体相关学科领域关系演化
通过选取关键词、调整低阀值、最优聚类选择等操作形成基于关键词的研究聚类关系图,发现研究热点(见图3)。本文将研究热点归纳为六个聚类,分别为#0岛屿(islands)、#1旅游影响(tourism impact)、#2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3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4加勒比(Caribbean)、#5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作为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小型岛屿经济体的发展对旅游业依赖程度高,是本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由于发展旅游业在带来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的同时也产生了环境破坏、文化冲击等消极影响,因此旅游影响研究受到学者的重视。此外,受岛屿独特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影响,气候变暖成为严重威胁小型岛屿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与此有关的研究大量增加。
图3 小型岛屿经济体研究热点词汇聚类图
从研究的时区演化视角(图4),作为排名第一的关键词,旅游问题的研究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研究的中心性强。为进一步细致地分析关于小型岛屿经济体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本文以“small island tourism”作为唯一关键词搜索建立包含368条记录的文献数据库,通过citespace软件获取研究小型岛屿经济体旅游的国家合作网络分析图。从研究地域看(图5),处于研究核心的是美国、西班牙、英国和澳大利亚,其次为荷兰、加拿大和中国等。在一定程度上这反映出世界海岛旅游研究的分布特征,即在世界各大洋中广泛分布的基础上,北半球以欧、亚、北美三大洲的沿岸北段居多,南半球以南美洲西岸南段最为集中。从来源出版物看(图6),此类研究集中发表在旅游类期刊,另有部分涉及经管类、区域发展和生态类期刊,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态势。
图4 小型岛屿经济体研究热点词汇的时区演化
图5 小型岛屿经济体旅游研究的国家和地区分布
图6 小型岛屿经济体旅游研究的期刊分布
为有效识别对于小型岛屿经济体旅游研究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成果,可将与小型岛屿经济体旅游开发相关的文献的共现关系归纳为七个聚类(见图7)。最大聚类#0旅游业(tourism sector)是多数小型岛屿经济体的支柱产业,是小型岛屿经济体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涉及旅游发展现状、旅游开发与规划、可持续发展、海岸带综合管理、现行法律框架等关键词。当前小型岛屿经济体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1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对于政府部门的战略性决策行为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开发前资源评价、市场分析、环境保护和规划管理等方面的旅游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开发后的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影响研究。其中,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资源与环境受到学者的持续关注,#4渔业资源(fisheries resource)面临着枯竭和污染等问题,动摇了以渔业为第一产业的小型岛屿经济体的经济基础,威胁其生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以生态友好的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十分必要。为解决能源短缺这一发展制约因素,#5海洋技术(ocean technology)不断发展,为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实证研究的对象包括#2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和#3欧洲小岛(European small island)等,前者是小型岛屿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是学者广泛关注和重点研究的对象。根据高被引文献可知,气候变化成为南太平洋小岛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威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小型岛屿经济体发展旅游业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后者也非常具有研究典型性,欧洲旅游业发展时间早、发展相对成熟,对其他小岛国来说有较强借鉴作用,涉及旅游地演化,旅游规划与管理等内容。#6人类发展(human development)包含贫穷、居民生活水平、福祉等关键词,表明作为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小型岛屿经济体旅游业发展的落脚点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感。
图7 小型岛屿经济体旅游研究的热点词聚类图
综上所述,小型岛屿经济体旅游研究领域广泛、视角多样,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旅游地演化、旅游业与海洋综合管理一体化等方面,逐步形成以多学科为支撑的体系化研究格局。
尽管小岛国面临相似的外部发展环境,但受人口、面积、国际地位、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介入程度等内部因素影响,它们之间的发展并不同质,[1]旅游与经济增长之间既存在单一倾向性影响(one-way causality),也能形成具有协同增长关系的双向互动(two-way causality),相似性与相异性并存、贡献与阻力并存。
1、旅游开发与经济增长
(1)规模经济效应。小型经济体国家本土市场狭小、经济门类有限,导致工业制造和公共产品供给规模不经济,无法支撑起岛屿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因而对外部市场具有高度依赖性,经济脆弱且波动性、周期性强,极易沦为国际贸易和全球化进程中的“价格接受者”而非制定者。[2-3]鉴于旅游业作为服务贸易的特殊性,有不少学者并不认为传统观点中的规模因素(人口、面积等)会阻碍小岛屿国家的经济发展。[4-5]小岛屿国家人均GDP高、经济增速与大型经济体同步,尽管较高的开放度易导致经济波动,但由此而带来的生产率优势最终可以实现规模报酬递增。[6]在加勒比海的阿鲁巴,旅游业与地区经济发展显著相关,国土面积这一变量对旅游经济增长率影响极小,[7]表明以服务业立基、出口导向的小岛屿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最优经济结构的形成并不取决于本土市场规模大小。
(2)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小岛屿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纳为开放度与比较优势、部门分工、封闭性与偏远性、脆弱性、区位与可进入性、政治独立性、经济独立性、人力资本、社会凝聚力与政策灵活性九个方面。在旅游经济发展初期,除了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优势外,较高的外向开放程度、受教育水平和双语环境,使得马其他等南欧小岛国迅速建立以英国等北欧发达国家为主要客源市场和投资来源的旅游经济联系,从而带动本土基础设施改善和服务业发展,[8]旅游开发的乘数效应更为显著。规模小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有限的资本和环境承载力以及较强的内生性增长水平,政策创新成为小岛国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小岛国通过重组国民经济发展重点,由具有政治导向的殖民经济转为服务经济(旅游业、离岸金融)以及制造业出口,使得具有经济依附、地域封闭特征的小岛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能够迅速超越面积较大的主权国家。[9]
2、旅游经济依赖性
小型岛屿国家缺乏陆向腹地,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除传统的渔业、种植业之外,大多数小岛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服务行业,以旅游业和金融服务业贡献最为突出。依据小岛国经济发展对不同产业部门的依赖程度,可将小岛国分为MIRAB、PROFIT和SITE三大类型。其中,MIRAB指经济发展依赖原始资源出口、对外劳务输出、国际援助和特惠贸易协定发展本国经济的小岛国,[10]主要以经济发展受制于自身人口、资源与环境条件的太平洋、印度洋岛国为代表。PROFIT指依靠外来劳工、本国资源、政策、金融和交通条件发展本国经济的小岛国,[11]主要以避税天堂、离岸金融、免税制造业和服务业出口的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岛国为代表。私人部门活力、政策弹性和多元化战略导向是PROFT小岛国区别于MIRAB小岛国的三个主要方面。[12]学者们将依赖外部资本流入刺激本土经济增长,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出口收入占外汇收入的20%以上,具有高度的旅游经济依赖特征的小岛屿国家,称之为“小型岛屿旅游经济体(SITEs)”。[13-14]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以国内灵活的激励政策和活跃的私人部门为支撑,SITE可以视为PROFIT的衍生类型之一,[15]结合二者共同特征的PROFIT-SITEs专指那些GDP增长高度依赖入境旅游收入的小岛屿国家。[16]旅游业成为SITEs缓解工业贸易依赖,提高经济自主性、稳固性和多样性的主要手段,是替代MIRAB发展模式的有效尝试。
(1)旅游经济依赖的正负效应并存。从经济发展视角,支持论点认为,发展旅游业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可增加小岛国的外汇收入、创造就业,缓解贫困。旅游业发展对经济起到提振作用,学者们已通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社会核算矩阵、旅游渗透率指数(Tourism Penetration Index,TPI)等多种方法加以验证。[17-19]研究表明,赴小岛屿国家旅游作为一种高端、奢侈性消费品,具有较低的价格弹性,发展旅游业长期而言有利于地方经济增长。[20]面对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动和外生变量不确定性,在以旅游业为经济支柱的SITEs,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不仅存在协整关系,而且兼具长期和短期因果关系,具体表现为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回归均衡点的时长为10.5年,旅游业每增长1%可以带来GDP0.49%的增长,[21]全球134个旅游依赖型的国家GDP增速显著高于其他国家的平均增速。[22]
但也有反对观点认为,从旅游收入漏损、旅游收益摊销和旅游利润回流等视角,旅游经济的单一依赖性容易引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荷兰病”(Dutch Disease)。在美属萨摩亚群岛、阿鲁巴、斐济等七个小岛国,尽管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可以为小岛国带来大量经济活动,但经投入产出分析、关联分析后得知,留在小岛国本土的旅游收入却不容乐观,旅游业引致的经济繁荣并不能得以持续。[23]1995—2014年,尽管小岛屿国家游客到访量和旅游收入低于非小岛屿国家,但前者GDP增长对旅游经济的依存度远高于后者,小岛屿国家经济越发达,高旅游依存度的负面影响越大。[24]如果不能在不同产业部门间建立具有互补效应的产业关联,旅游业发展则会吸附传统农业和制造业等部门的发展空间和资源,导致旅游业的增长以其他部门的衰落为代价。[25-26]相类似的,在一些小岛国,旅游业正被离岸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取代而呈现旅游经济发展颓势。[27]小岛国的旅游经济依赖性,在加剧依赖的不对等关系同时,进一步助推了社会经济与空间的非均衡发展。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寻求产业多元化和差异化定位、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成为小岛屿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诉求。
(2)宗主国亲近性与经济依赖。依据发展经济学中的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世界经济格局中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依附性发展特征。很多小岛屿国家在历史上曾为英国、荷兰、葡萄牙等发达国家的海外殖民地,官方语言相通,与发达国家的殖民地与宗主国历史关系,以及小岛国的殖民遗址、遗迹,对原宗主国旅游者具有情感吸引属性和亲近属性,使得二者较易结成密切的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关系。在太平洋地区,22个小岛国与宗主国30年间的经济发展呈现趋同特征,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与宗主国的亲近关系而非自身的区域影响力。[28]在大西洋地区,位于塞浦路斯岛上的塞浦路斯与希腊、北塞浦路斯与土耳其之间,从1978年到2016年的近40年间,小岛屿国家经济增长和商业周期波动主要受宗主国经济发展主导,同样具有显著的经济依附特征。[29]小岛屿国家显著的外资主导优势进一步强化了小岛国的经济依附特征,被认为是发达国家对小岛国的新殖民主义,表明小岛国政治上的去殖民化与经济上的独立自主进程并不同步,多元化的旅游客源和资本涌入有利于缓解小岛国旅游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
1、环境风险与管理
近年来持续的飓风灾害导致小岛国旅游收入锐减、基础设施受损,预计至2050年年均损失可达220亿美元,占加勒比海地区GDP现值的10%。[30]重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反哺与补偿、增强海岛社区韧性与恢复力、加快实现“气候中立”与“环境移民”,成为近年来小岛屿国家普遍关注和广泛呼吁的发展权益。
从宏观治理层面,一是“恢复力”(resilience)规划成为小岛屿国家应对生态与环境风险的重要范式选择。恢复力是系统抵御、化解和应对不同压力并能恢复至原有状态的能力,[31]相比于可持续性是指通过维持资源的某个标准来减缓或阻止变化的不同,恢复力则是通过尝试提高受到冲击后恢复到理想状态的能力,实现社区恢复和再生。[32]脆弱性和恢复力在不同的社会层面和时空尺度上交叉,是密不可分、具有双螺旋结构的一对关系。[33]由于自然界中存在具有跨尺度连接特征的“扰沌”(panarchy)而导致脆弱性现象,必须从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平衡视角研究影响恢复力实践效力的因素,以降低脆弱性、提高恢复力。经济发展水平而非规模是决定小岛国灾害和风险恢复力的决定因素,除此之外,还包括小岛国之间的异质性、发展路径、适应性潜力等多个因素。二是注重政策调试与综合治理。旨在规避海洋生态系统的碎片化、分割式管理弊端的海岸带综合管理(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ICZM)、大海洋生态系(Large Marine Ecosystem, LME)治理等多尺度、全方位治理模式不断引入小岛屿国家的生态系统管理,成为小岛屿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4-35]针对气候本身、气候引致,以及非气候因素导致的不同类型气候变化问题,小岛国需要国家尺度的气候变化趋势研判和行动方案选择,通过对气候变化观察与评估、机构设置与政策设计、监控与测评、教育与知识管理等措施,实现小岛国对气候的渐进式与变革式适应。[36-37]
从微观层面,由于小岛国能源供应系统主要依赖于石油和地下水等原生资源,除了从宏观层面制定能源政策、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消除体制和机制障碍外,[38]小岛国还引入“自下而上”的、基于家庭消费的碳足迹核算方式以推动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转变,[39]通过游客对水资源使用的认知教育和行为转变增加小岛国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确定性,[40]并在技术层面通过风能、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引入,降低传统能源消耗。在以旅游业为单一主导产业的巴巴多斯,饭店业用水占水资源消耗总量的12%—15%,通过引入基于市场化导向的排污权交易方式,可以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减少酒店业水资源消耗成本,[41]实现本国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风险与管理
高度外部依赖特征使得小岛屿国家一向被投资者和债权人认为是具有较高国家风险(country risk)的地区,导致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获得外部商业贷款支持。风险感知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外来资本流入量和流入成本,对小岛屿国家特别是小型旅游岛屿经济体进行风险评级与风险收益分析,成为外来资本进入的前提。除了汇兑限制、政府违约、战争等常规的国家风险外,对以旅游为支柱的小型岛屿旅游经济体而言,除了必须考虑国家风险发生情况下的入境旅游人数变动外,还应考虑作为主要客源地的临近国家的国家风险水平。学者们对1984年至2001年间不同时期的巴巴多斯、多米尼加、塞浦路斯、马耳他等SITEs月度入境旅游人数和国家风险指数分析,开展SITEs旅游经济增长与风险收益、旅游风险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SITEs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入境旅游者波动集聚性特征,当旅游冲击的非均衡效应显著时,风险的不确定性极易导致旅游经济不景气。[42]高度开放特征使得国际资本市场准入在助力小岛国刺激国内消费、缓解生产危机的同时,也带来较高的信息获取成本和国家风险,特别是在互补性较强的小岛国旅游目的地间,二者具有长期一致性的投资风险共享特征。[43]
3、文化冲击风险
在小型岛屿国家与地区,全球化与地方主义崛起并存。对当地居民而言,旅游业发展在拉动经济和创造就业的同时,也加速了小岛国社会结构和文化现实的多元分异,不可避免地对岛国个性和特色产生冲击,引发当地居民尤其是年轻群体本土文化自豪感缺失、文化认同淡漠,部分居民认为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副作用会动摇本土文化根基、侵蚀文化个性,导致小岛屿国家文化地方性和原真性丧失,[44]走入从文化边缘化、同化的困境。从游客视角,游客涌入、外来移民和务工人员增多引发“稀释效应(diluting effect)”,在开曼群岛,经济移民是劳动力的重要组成,[45]数量约占人口总数的40%。追求小岛国文化原真性的游客认为岛国的文化独特性消失,[46]游客体验下降。从区域层面,为克服规模限制,小岛国的旅游开发不得不诉诸于“销量策略(volume strategy)”而非“价值策略(value strategy)”实现旅游经济增长,[47-48]致使岛国间呈现旅游产业同构、产品同质,乃至价值递减态势。为此,在Wang提出原真性的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和存在主义三种研究范式基础上,[49]学者们认为小岛国文化原真性不应局限于历史因素的挖掘和提取,而应将原真性置于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语义中加以整合,[50-51]形成应对文化冲击的常态化缓冲能力。
多数小岛国在基本教育、卫生设施、安全饮用水和可靠能源供给方面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多方面的人文贫困、隐性贫困远高于收入贫困。人的发展、贫困缓解和经济增长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应有之意,三个方面缺一不可。[52]研究表明,旅游规模扩张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受小岛国之间经济发展基础影响,二者并不具有一致性增长关系。例如,在经济水平较高的阿鲁巴,前者对后者表现为弱因果关系,而在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后者对前者则表现为强因果关系。[53]因此,旅游开发对小岛国居民发展的作用,不应仅限于个体经济收益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还应重视旅游开发与人的自由选择权、个体获得经济福祉的路径和能力。[54]当单一倾向性关系出现时,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应将提高地区承载能力和人口福利置于首位,[55]通过重视旅游教育与人力培训、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和市场推广等方式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并以此作为评价旅游政策有效性的工具。[56]
1、必要的政府干预
小岛屿国家普遍存在私有资本弱小、内生性增长乏力的特点,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系统化的资源配置为前提。政府主导模式被认为是小岛屿国家将资源禀赋转换为高端国际贸易商品最有效的路径选择。[7]正是由于阿鲁巴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贷款担保、税收减免、财政支持等旅游产业激励计划,才使得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水平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和劳动力涌入得以完成,旅游业取代石油冶炼业成为地方经济主导。需注意的是,在一些MIRAB小岛屿国家,旅游政策制定与规划实施往往是政治博弈后的结果,并因政党更迭带来很强的不确定性,过度政府干预最终导致旅游产业发展沦为权力寻租、政客牟利的工具。[57]
2、治理模式转向
依托于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的旅游专注性为加勒比海地区小岛屿国家带来显著收益。但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小岛屿国家供给导向的旅游发展模式有效性渐失,聚焦于需求导向的旅游发展模式,已成为小岛屿国家旅游价值提升、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必然选择。Croes认为,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变,不能依靠普适于大型经济体的规模经济发展思路,而必须发挥小岛国旅游经济体量小、政策适应性强、灵活易管理等优势,通过政策激励、目的地品牌打造和强化旅游产品质量和差异度等方式,获取持久竞争力。[58]在制度设计上,仅靠政府财政拨款不足以支撑小岛国可持续发展所需资金,通过向游客收取“环境税”而非“旅游发展税”的形式,可以促进海洋资源管理效率提高与环保教育推广。[59]制度透明化、第三方组织引入、旅游立法的执行,以及利益相关者协作等都是治理水平提升的必要条件。此外,治理模式的选择不应仅考虑当前迫切性,从长远来看,尽管教育本身并不能实现小岛国的可持续发展,但教育优先权、可持续教育与国际合作却是保障小岛国居民应对国内外多种发展挑战的长久之计。[60]
社区赋权与多中心治理、弹性治理。除了外部环境脆弱性等客观因素外,新的行动者加入、跨部门且碎片化的治理体制机制使得小岛屿国家的旅游治理难度与日俱增。[61]基于对物质财富和社会权力平均分配的需求,小岛屿国家等边缘化社区治理逐渐从“自上而下”的宏观政策转向多个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决策过程导向”,[62]社区意识唤醒和社区赋权成为小岛国开启“善治”(good governance)模式的催化剂。相对于以政府为单一决策中心的单中心治理模式而言,多中心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在有限且自主的权力下以竞合关系的形式共同管理公共资源、共同治理公共事务,[63]尤其是在具有流动性特征的海洋资源多元利用、海岸带综合治理等环节形成迥异于陆地的特色治理模式。加勒比海小岛国大海洋生态系统的多中心治理,就是通过多个小方案的局部嵌套、协调与合作,将社区、区域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过程的整体优化。[64]同时,治理模式选择根据小岛国的发展差异而富有弹性。在南太平洋上的费雷泽岛(Fraser Island)和库尔沙嘴(Curonian Spit),到访游客人数300倍乃至1500倍于本地居民,旅游业驱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居民福祉的同时,岛屿遗产保护压力倍增。在给定的遗产保护框架与管理约束下,地方政府倾向于“规则通融”的方式以寻求利益相关者平衡,[65]反映出当下热点岛屿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界限模糊、关系复杂、趋势多变等治理困境。
小型岛屿经济体与主权国家的海岛在旅游经济发展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别。相同点在于面临共同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生存与发展问题,在旅游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既贡献力量又被裹挟塑造。不同点在于,小岛屿国家作为高度自治的独立主权国家,可以更多地在国际社会发声以争取发展权益,能够较快且较为主动地融入全球旅游市场和国际分工,形成独立的岛屿经济发展模式和治理方案。而主权国家的海岛作为次级岛屿经济体存在,其发展较多地受制于本国开放水平和旅游经济发展政策,缺乏自主性、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
目前我国拥有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7300多个,其中有居民海岛400多个,[66]具有县级行政自主权的海岛县(区)12个,多数都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我国海岛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除了面临开发粗放、缺乏特色、环境污染等共性问题外,近年来与岛屿旅游开发赋权有关的体制机制变革、治理模式选择问题成为我国岛屿经济发展的强烈诉求。因此,除了关注一般意义上的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外,对国际范围内小型岛屿国家的旅游经济开发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和反思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的开展对上述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1)政府干预与政策引导。地方政府应通过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确定海岛旅游发展目标,并提出涵盖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要素的发展政策,塑造海岛独特的目的地形象。重视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旅游教育与人力培训和市场推广,提升目的地竞争力的同时实现因地制宜地开发。基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脆弱性和外向性等特点,地方政府应加强旅游业市场监管,将海岛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文化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2)业态多元化与产品体系化。通过旅游业与互联网、工业、农业、林业、交通、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旅游新业态,创新产品设计、开发、运营、服务、渠道等环节,开发适合高中低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的需求,以规避海岛单一发展旅游产业和单一的产品结构所产生的经济风险。(3)开放与合作。伴随“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实施,我国的各级海岛经济体在沿线小岛屿国家旅游合作与互联互通、旅游开发与治理经验借鉴、海岛旅游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广泛的合作可行性与必要性。通过主动与海洋关联产业对接以深度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实现产业升级,通过市场对接和产业合作打破地域限制“共同出海”,构建多层次、富有弹性的海岛旅游合作机制和全球岛屿经济合作网络,将成为我国海岛旅游、海洋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