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
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法国人之所以浪漫,是因为他们有普罗旺斯。”而在彼得·梅尔的笔下,普罗旺斯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名称,更代表了一种简单无忧、轻松慵懒的生活方式,一种闲适的意境。
普罗旺斯是欧洲最大的薰衣草产地,被称为“薰衣草之都”。这里似乎总是和色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年中足足有300天的日照,将地中海的湛蓝、阳光的赤金、薰衣草的蓝紫……糅成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
普罗旺斯的全称是“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它不仅是世界闻名的薰衣草之乡,也是欧洲的“骑士之城”、中世纪重要文学体裁骑士抒情诗的发源地,拥有各色绝美小镇。因此,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起,普罗旺斯就吸引着无数游人,至今依然是旅游胜地。
来普罗旺斯的人,十有八九是为了那片紫色的浪漫。这片浪漫的铸造者就是薰衣草,一种花语为“等待爱情”的紫色小花。
由于充足灿烂的阳光最适宜薰衣草的成长,再加上当地居民对薰衣草香气以及疗效的钟爱,在普罗旺斯,游人不仅可以看到遍地紫色薰衣草花海翻腾的迷人画面,而且在各家各户甚至街边商店中也常见各式各样的薰衣草香包、香袋乃至由薰衣草制成的精油、香皂、蜡烛等。
薰衣草的香味既不像茉莉花那般清淡,也不像夜来香那样浓郁。关于这种生于普罗旺斯的小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当地一位名叫香阁娜的少女与一位来自远方的青年旅人相爱。不久,青年要离开普罗旺斯,前往开满玫瑰花的远方,并邀请香阁娜同行。香阁娜欣然接受了邀请。临走时,村里的老人给了香阁娜一束薰衣草,要她用这束薰衣草来试探青年的心,因为薰衣草的香气能让不洁之物现形。于是,在走出村口时,香阁娜便将这束薰衣草丢掷在青年身上,没想到,青年却随着一缕紫色的轻烟消失了。随后,形单影只的香阁娜也不见了踪影。有些人认为她和青年一样幻化成轻烟消失在山谷中;也有人说,她循着玫瑰的花香去寻找心上人了。无论哪种结果,盛开于夏日风中的薰衣草都为人们打上了浪漫的符号,将最沉静的思念与最甜蜜的惆怅融于一身,温暖而忧伤。
瓦伦索勒平原是薰衣草的发源地,也是目前陆地上最大面积的薰衣草种植地。每年夏季,当地盛开的薰衣草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瓦伦索勒也因此成为很多情侣拍摄婚纱照的取景地之一。
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可以在瓦伦索勒停留两三天,沿着自驾、拼车游线路,用最短的时间、最从容的步伐、最闲散的心情、最深度的视角游完整个普罗旺斯的精华景区。住在这里,你可以体验真正的普罗旺斯生活。和小镇居民一样,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到镇上的面包店排队买新鲜出炉的法棍或牛角面包,再往镇中心的小咖啡馆一坐,开始一天的美好生活。咖啡馆里的小镇居民们总会聚在一起,手舞足蹈地聊天。你可以加入他们的讨论,听听镇上的新鲜事,也可以晒晒太阳,享受一个人的闲散时光。或者在狭窄的小巷里漫步,再步行到高原上去看一望无际的薰衣草,或者就这么待着,什么也不用做,什么也不去计划。
普罗旺斯之美,不只为薰衣草,周边的城镇同样异彩纷呈。
阿维尼翁是大多数人到达普罗旺斯的第一站,也是从巴黎进入蓝色海岸的必经之门。古城为全长4300米的坚固石墙所环绕,环绕城墙一周,7座城门与39座塔楼依次展现。城内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就是矗立在高处的教皇宫。
1305年6月,波尔多大主教(当时属英国,今为法国)贝特朗·德戴戈特被选为教皇,史称克莱蒙特五世。他并未按惯例在意大利举行加冕礼,而是将加冕礼放在了法国里昂;其教廷的驻跸地也未选在罗马,而是建在了阿维尼翁。此后的几十年,阿维尼翁成为7任教皇的驻跸地,默默无闻的小城因此一跃成为教徒朝拜的圣地、“红衣主教之城”,并享有“小罗马”的美名。城市由此空前富裕,成為中世纪普罗旺斯的经济中心,城市建设蓬勃兴旺,相继建成教皇宫、教堂、修道院等多栋宏伟的建筑。教廷奢侈的生活也为阿维尼翁营造了优雅的气息,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流传至今。虽然教廷最终重返罗马,但教皇宫保留了下来,阿维尼翁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也被保留下来。
教皇宫神圣庄严,气势非凡,与其说它是座宫殿,不如说它是城堡更为恰当,因为它兼顾军事堡垒和教廷驻宫的双重功能,坚固的外墙高50米,厚4米,易守难攻,高墙之内便是教廷的中枢管理机构。
教皇宫由旧宫、新宫连接而成。对于外人来说,它就像迷宫一样,各层之间的房间高低错落、回环相通。房间内多以木板或砖石铺地,装饰朴素,只有房间的高大显示出教皇的气派。如今,教皇宫及其周围地区已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其中的一些房间
则被辟为博物馆。
漫步在阿维尼翁,你会发现,这里的大部分街道还保留着中世纪时的名称,如铁匠街、染匠街、木工街……仿佛再现着数百年前人们在细弄窄巷间劳作的场景。街道两旁布满餐馆和咖啡厅,钟楼广场上总有艺人表演。
对今天的阿维尼翁来说,每年7月举行的艺术节已成为当地乃至世界剧坛的年度盛会,这也是阿维尼翁一年中最光彩和热闹的时候。阿维尼翁也凭借该艺术节成为全法国乃至于全世界的表演艺术重镇之一。
从教皇宫出来,穿过广场对面的小巷来到断桥。“断桥”全名为圣贝内泽桥,传说为受到神灵启示的15岁少年贝内泽所造。大桥原本长900多米,有22个拱孔,是欧洲中世纪建筑的杰作;但在12世纪建成之后,曾多次被洪水冲垮,又多次重修,直到17世纪,人们决定放弃重建,所以如今的贝内泽桥仅余4个拱孔。虽然桥已被冲毁,但祭祀贝内泽的小礼拜堂被保留下来。它与象征权威的教皇宫殿,共同展示着这座城市的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