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莹
摘要:书稿档案记录和反映图书编辑出版的全过程,书稿档案中作者的原稿(手迹)、编辑的改稿、排版意见、撰写的注释与题解、付印发行记录等原始件,都具有不可争辩的证据作用,从中既可探寻作者创作思想的抉择与发展,又可考察当时编辑工作的水平与状况,并有助于更加具体、生动地了解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风貌。书稿档案的价值具有多元性。本文将从社会生活、作家情怀、行业工作三个方面,发掘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臧克家诗选》(1956年版)书稿档案的价值,以期为发掘书稿档案的多元价值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书稿档案多元价值臧克家研究方法
书稿档案记录和反映图书编辑出版的全过程,先不论书稿所载各学科知识,体现各领域文化成果的非凡价值,仅就书稿档案中作者的原稿(手迹)、编辑的改稿、排版意见、撰写的注释与题解、付印发行记录等原始件而言,它们都具有无可置辩的证据作用,从中既可探寻作者创作思想的抉择与发展,又可考察当时编辑工作的水平与状况,并隐约透露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风貌。发掘书稿档案的价值,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本文就从社会生活、作家情怀、行业工作三个方面谈一谈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臧克家诗选》(1956年版)书稿档案的价值。
《臧克家诗选》(1956年版)书稿档案包括:书稿、发稿单、发排通知单、编辑致设计校对科的便笺。书稿中有作者臧克家的序言、目次、内文诗作《冰花》《我们是青年》《从军行——送珙弟入游击队》《捉》《人民是什么?》《表现——有感于“二·二八”台湾人民起义》《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前半部分为手稿,其余诗作由诗集散页和报刊剪报组成。
整部书稿呈现出来的最直观的特点就是不整齐,甚至可以用杂乱来形容,大部分诗作是直接从书报刊上剪下来的,纸张质地不同,开本大小不一,排版方式各异。手稿部分如序言是有很多涂改处的初稿,而不是整齐好看的誊抄稿。臧克家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完成书稿呢?这需要联系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来探寻原因。
20世纪50年代,正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1951年,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和国内重点项目建设,全国开展了精兵简政、增产节约的运动。毛泽东在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指明:“增加生产,厉行节约……这是中国人民今天的中心任务。”12月随即开展了著名的“三反”运动,在全党、全社会开创了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社会新风尚。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做结论讲话中谈到“要提倡勤俭持家,勤俭办社,勤俭建国。我们的国家一要勤,二要俭”。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思想被公众逐渐熟知,节俭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行为准则。那时报刊上不仅报道节约办厂、办校的事迹,批判铺张浪费的行为,而且刊登大量生产和生活中节约的方法,对人们如何做到节约予以具体的指导,节省纸张便是其中之一。细致到用一张纸都以节省为要,其实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区的政府训令中已明确提出:“政府中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如客饭,办公费,灯油杂费,都须尽量减少,尤其纸张信套,更可以节省使用。这一切节省,虽在各部分为数甚少,但积少成多,并可以养成苏区中更加刻苦更加节省的苏维埃工作作风——这是万分必要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训令第十四号》1932年7月7日)
积极响应号召,力行节俭,是臧克家作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的必然选择。他可以为了《诗刊》向毛主席提出多批些纸的要求,因为那是公事,而出诗选是个人的事,必须节省,所以将诗集散页、剪报再利用,重新修改、编排。馆藏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颗新星》的书稿,也是如法炮制。文学馆原馆长舒乙曾说,臧克家因为经常采用此法,以致把自己的著作弄得残缺不全。著作颇丰的臧克家,在他捐赠的藏书中,本人的诗集确实非常少,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臧克家一直在发扬和传承勤俭的美德。
对于臧克家交付的书稿,出版社欣然接受,在排版付印时同样注重“节约”。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赋予了诗歌独特的形式,也就决定了诗歌的排版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版面一般留白,诗与诗分页排,根据诗意划分不同段落……虽然要注意这些问题,但也不能忽视节约出版的宗旨。于是档案中编辑方殷给设计校对科的便笺上有了这样的要求:“为了节约纸张,请勿墨守成规,该并页处尽量并页。”
臧克家在《烙印再版后志》一文中说:“我写诗和我为人一样,是认真的。我不大乱写。常为了一个字的推敲一个人踱尽一个黄昏;为了诗的冲动,心终天的(地)跳着,什么也没法做,饭都不能吃。”他在《學诗过程中的点滴经验》中也谈道:“我常常这样要求自己:从无数可以备用的字汇里去严格挑选那最合适的一个,把它安放在恰当的地方,像把一颗螺丝钉安放在大小适中的洞洞里,一环一环的(地)把它扭紧。”1956年版诗选书稿档案恰恰可以作为上述两段话的注脚。正是因为在创作时已经用尽心力字斟句酌,慎重选择,力求每一句诗、每一个字都呈现出上佳的艺术表现力,所以诗选书稿档案中那些从各处剪下来的诗作上并没有臧克家进行过大规模修改的痕迹,只是对某些诗篇的一些诗句、个别用字做了修改,反倒是在篇目的选取、分辑上费了些思量。
1956年版《臧克家诗选》是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增订版”。臧克家为新版诗选写了“序言”:“这是我的‘诗选的一个增订本,比起1954年出版的第一个版本来,它的内容是扩大了。……这些作品最早的写在1932年,最后截止在1955年底。我把它分做四辑。第一辑是抗战以前的作品。第二辑是抗战期间的作品。第三辑是抗战胜利后到全国解放前的作品。第四辑是解放以后的作品。这样划分,脉络比较清楚,自己在创作道路上是怎样向前走的,也容易看得出来。”
臧克家亲自挑选、开列出新诗选的目录。较之1954年版,新版诗选篇目数量增加,由37首增加到94首。题材也更加广泛,增加了《胜利风》《“重庆人”》《枪筒子还在发烧》《人民是什么?》《叮咛》等。第四辑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诗歌增加了国际题材、工农题材等,如《我用小声念着你的名字》《青春的颂歌》《给傅广恒老汉》《给饲养员陈玉》。我们从目录不仅看得出来臧克家的创作道路,更清晰可见他对自己的文学定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环境和文学语境下,臧克家将自己定位为“时代的歌手”,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回顾过去,是为了发展未来,崭新、壮丽的现实,在呼唤自己时代的歌手,今后,我要努力地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歌唱。”
序言绝大部分为臧克家亲笔撰写,只有两段文字是从书上剪下来的。一段是:“我从小生长在乡村,生长在农民群众中间,我酷爱乡村,我热爱农民。在《村夜》《答客问》中,多少表现了1934年前后北方农村的贫困和动乱;从《难民》《老哥哥》等诗篇里可以看出农民的生活和遭遇。我深深地同情他们,为他们的不幸而悲愤,我情愿和他们共有一个命运。对于《黑暗角落里的零零星星》——《洋车夫》《当炉女》《神女》……也是如此。”原稿在《老哥哥》后还有《六机匠》《三代》两个举例,后被删去,应该是出于创作时期不同的考虑。
另一段是:“我很喜爱中国的古典诗歌(包括旧诗和民歌),它们以极经济的字句,表现出很多东西,朴素、铿锵,使人百读不厌。我在[初学]写诗的时候,[就]有意地学习这种表现手法。我力求谨严,苦心地推敲、追求,希望把每一个字安放在最恰切的地方,螺丝钉似地把它扭得紧紧的。在形式方面,受了闻一多先生‘死水的一些影响,人民的口语在我的习作中也起了作用。”方括号里的文字是为表述更准确、通顺而后加上去的。
这两段文字在1954年版《臧克家诗选》的后记中就出现过,此次几乎原样不动搬到新诗选的序言中,足见臧克家对这两段文字内容是满意的,我们亦可把这两段文字视作臧克家情感世界的展露和诗歌创作的自我评价。
现代出版事业的中心环节是编辑工作,编辑就是稿件的“把关人”,目的是减少、杜绝差错,呈现给读者高质量的精神食粮。阅读《臧克家诗选》(1956年版)书稿档案,抓取到档案透露出的有效信息,有助于了解老一代编辑的工作风采。
首先,几个时间点值得注意。第一,臧克家的序言写于1956年4月11日,发稿单上有三个签名——责任编辑方殷、编辑室主任方白、总编辑楼适夷,签名时间均为1956年4月26日。发排通知单的填写时间是1956年5月4日。校样送臧克家看过后,方殷写给设计校对科的工作便笺落款是8月24日。便笺上面另有一处笔迹表明处理方殷提出事项的时间是8月28日。11月《臧克家诗选》(1956年版)出版,印数10000册。把这些时间点串联起来,形成工作流程链,可见各个阶段工作安排之紧凑。
其次,一个重要的信息点集中在责任编辑方殷对稿件的修改上。臧克家是老一辈文人,对繁体字更熟悉,还有因个人对某些字的书写习惯而出现的不规范写法,对此方殷予以逐一纠正,例如“於”改为“于”,“著”改为“着”。在工作便笺上方殷也特意就规范用字提出了看法:“原稿中‘哪‘那原已分用,‘年青一律统一为‘年轻,校样中又把‘哪改过来,‘年轻又改为‘年青(但仍有遗漏,如第152页),不知何故,请校者再考虑一下,能把原因告知更好。”作为责编,方殷的另一项工作体现在书稿上就是对排版做出安排,字号、字体、位置、空行均有标注。作者交付书稿给编辑,肩上的担子就卸了不少,编辑却始终担负着保障出版物高质量的重任,不仅对内容把关,还要保证汉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示范性。
最后,前文所述注重节约用纸的做法,体现出编辑作为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新风尚的责任担当。
臧克家交付编辑一份“杂乱”的文稿,有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素,也是出自诗人的率真坦誠,体现了作者对编辑的绝对信任。编辑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则源于对作者的尊重,对出版事业、文化事业的敬畏。书籍成功出版只是一个固化了的文化成果,记录出版全过程的书稿档案,因其与社会、文化,与作者、编者所具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才具有更加多元的价值发掘的可能。因此对书稿档案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不能仅仅把它们视为过时无用的档案封存了事,而是要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工作。对于书稿档案,我们可以通过其成因、特点了解档案背后的社会风貌、时代特征;可以研究档案的种种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创作走向;可以对照各项工作记录认识当时编辑出版工作的状况、水平以及发展轨迹、变化趋势;还可以从档案中鉴赏作家手迹,提取作家签名,留作研究比对的样本。发掘书稿档案的多元价值,可以见人、知事、明史、审美。档案研究工作也会因书稿档案而更加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沈峰.书稿档案的内容、作用及管理[J].上海档案,2011(10):27-2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1-39.
[3]臧克家.臧克家诗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文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