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仍有空间

2019-07-30 18:03
财经 2019年17期
关键词:基建投资厘清基础设施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各项指标,在各种不利条件下,GDP增速达到6.2%,按照统计局发言人的话来说是“来之不易”。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仍面临各种下行压力,稳住GDP增速的任务依然艰巨。面对出口疲软和6月份消费高增速的不可持续性,投资再度被赋予厚望,其中基建投资更是被视为重中之重。

当前基建发力主要受制的因素有观念上的,有资金面上的。观念上主要是普遍存在的基建恐惧症,资金面上主要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以及因举债规范化带来的束缚。当然基建恐惧症本身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债务压力引起的。因此,破除基建投资发力的窒碍,必须要从观念层面和融资层面同时解决相关问题。

人们首先需要厘清与基建相关的认知误区。长时期以来,人们倾向于认为中国基建投资规模过大,基建过于超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基建是否超前的问题要辩证地看。不可否认,确实在一些地方存在贪大求洋超规格进行基建投资的现象,但同时,不少地方也确实存在因为畏首畏尾缩手缩脚,导致基础设施尤其是城市交通设施和地下管网等屡屡滞后于发展的需要,而不得不一次次扩建和改建,造成更大的浪费的现象。

超前与滞后都是相对的概念,关键要把握一个度。认为基建一定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严丝合缝进行配套的想法,其实也是变相的计划经济思维。基建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动态的过程,需要动态平衡,需要在发展中掌握合适的节奏。在很多情况下,适当的基建超前本身就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必要之举。一个连基础设施都极度匮乏的地区,怎么可能对资本和人才形成吸引力,怎么能和外部市场有效对接,发展又从何谈起。

与对基建投资的恐惧相反,人们提起出口和消费就心生欢喜,觉得这两者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其实三驾马车是相辅相成的,人们不仅不能将基建投资与出口、消费对立起来,更要充分意识到前者恰恰是后两者的基础。市场经济是一连串事件,如果没有高效而布局广泛的基础设施,一个高效的出口部门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

近年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日益增强,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更是发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如果没有建立在强大基础设施之上的高效线下物流体系,所谓平台经济对消费的拉动根本不会达到现在的规模和效力。

因此,对于基建投资要有成本意识和节奏意识,也要学会算大账,算政治账。考量基建的回报不仅要看当期现金流,更要看对经济运行效率的乘数效应,还要看到基建对于统一全国市场,拉平地区差距,促进资源和人力的有效流动,所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实,与人们想象的相反,只有基礎设施到位,才能摆脱千篇一律的靠工业发展比拼GDP的地方竞争主义。如果不能接入全国旅游市场,绿水青山怎么会变成金山银山,欠发达地区怎么能够靠旅游服务业等走出一条更为环保的发展之路,当地的百姓又怎么能够通过参与市场而快速脱贫。包括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压力,未来也要靠来自大城市的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来有效化解,而这自然离不开建立在高效基础设施之上的一小时生活圈建设等等。

当然,基建融资的可持续性是人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以建立在地方土地储备基础上的城投平台为主要工具向银行体系融资的方式需要改变。地方债务要尽快厘清,该置换的置换,该中央出面处置的尽快处置,并通过堵后门开前门的方式规范地方融资。面对基建投资和地方债务不要谈虎色变,关键是改进融资方式。未来可考虑经济好的地方主要由自己财政出资和市场化融资,经济不好的地方由中央出资为主。此外,在经济下行期间,基建更要注意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要以补短板为主,比如解决交通梗阻和弥补地下管网建设缺口等。在地域方面,基建投资要有保有压,可适当加大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基建力度,比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等,以期更能发挥聚合效应,有效缓解城市病。

总之,基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且未来还面临更新维护等长期的投资需求。厘清观念误区,建立可持续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基建投资对经济的拉抬作用,不仅是应对当期经济下行压力的必要之举,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内在需求。

猜你喜欢
基建投资厘清基础设施
成本控制理论下A公司基建投资业务转型升级研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化繁为简 厘清关系
中国今年基建投资规模有望达20万亿元
帮你厘清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我国基建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试论如何加强投资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