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显性与潜性本是一组哲学概念,王希杰先生将这一概念引入语言学中,将语言分为显性语言和潜性语言。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潜性语言显性化和显性语言潜性化越发明显,本文着重从词汇角度入手,分析大量新词出现的现象和原因,有助于对潜语言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显性化;潜性化;词汇
作者简介:李艳倩(1995-),女,汉族,江苏盐城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修辞学。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2
显语言就是客观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语言,潜语言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但已经消失了或未来即将出现的语言。我国语言学家王希杰首先将潜与显这一组概念引入汉语语言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了潜显理论,到90年代不断充实、完善,成为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交际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而词汇作为语言系统中演变最快的组成部分,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大量新词随之诞生,有的是旧词产生了新意,如“土豪”、“山寨”、“摸鱼”等,有的是全新的词,如“给力”、“碰瓷”、“键盘侠”等,还有一些新的结构形式,如“程度副词+名词”的形式,“很学生”、“很牛”、“够意思”等。这些词语和用法在过去汉语中从不曾被用过或出现过,但构成这些词或结构的语素却是一直存在的,这便是潜语言的显性化现象。与之相对立的,随着新词的产生,总伴随着旧词的消亡,如“诸侯”、“天子”、“知青”等,这些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出现了,这便是显语言的潜性化。本文将从词汇角度探讨语言的显性化现象。
一、词汇的显性化现象
我们平时最常用、最常见、最被社会所认可的语言都是显性语言,在现代汉语中,如“电商”一词,在网络不够发达时期很少被人提及,甚至是不被看好的行业,而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商平台随处可见,“电商”一词已成为常见常用词,甚至出现“微商”,这便是潜语言的显性化现象,类似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如“博主”“微信”“暖男”等。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潜性语言的显性化便是语言的一种发展方式,词汇作为语言中发展较为快速的一部分,它的变化与创新必然会影响语言的发展与创新,而新词语的产生正是潜词显性化现象。
二、词语显性化的类型
1.旧词新义
旧词新义是词汇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潜词显性化的重要途径。旧词新义就是这个词语本身就是存在的,但在人们使用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意义。旧词新义不仅仅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和多变性,而且反映了社会一定时期人们思想的转变以及对新事物的需求。我大致将旧词新义分成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消失长时间的旧词被重新使用。如“土豪”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书》中,“土豪乡望”中的“土豪”就有富有的地主的意义。“土豪”一词被人们熟知,与土改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有关,这里的“土豪”也有富有的地主的意义,但已经带上贬义色彩。后来在网络游戏中被人们用来调侃无脑消费又喜欢炫耀的有钱人,这个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被广泛使用,衍生出很多经典网络流行语,如“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土豪,求抱大腿”等。第二种是新义与旧词有所联系。如“安排”一词,这个词本身是“安置处理”的意思,该词在网络上逐渐扩大了使用范围,延伸出了多种意义,包括“拜托”“处罚”“成功”等意义,往往通过这个词显示出霸气的方式或是诙谐幽默的调侃。第三种是使用旧词形与声,新义与旧词无联系。如“锦鲤”一词,原是指一种观赏鱼类,现在代指一切和好运相关的事物。“锦鲤”一词的广泛使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新构词
新构词是构成这个词的语素是存在的,但在这个词之前并没有这样的组合的全新的词,这样的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新事物的出现。我大致将新构词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1)吸收方言词语
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但有时在普通话中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某种意思,这时普通话就会不自觉地吸收各方言中有用的成分,来不断丰富拓展普通话词汇。新词语的产生就是为了被人们承认和使用,因此新词语多数来源于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方言区,这些地区对新事物更为敏感。所以多数方言中的新词语来自北京地区、上海地区和广东地区。当然,这和使用该方言的人数也有一定关系。方言词汇进入普通话词汇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谐音,如“黑凤梨”一词是粤语“喜欢你”的谐音,“小公举”是武汉话“小公主”的谐音,“伐开心”是上海话“不开心”的谐音等等,这些词以谐音后的形式进入普通话中,既让人了解方言又有一定的趣味。第二种是直接吸收进普通话中,北京话如“鸡贼”,指小气、吝啬;“点儿背”指运气不好。粤语如“炒鱿鱼”指工作被解雇,还有“宵夜 ”“冲凉”“鸡婆”等。
(2)利用修辞造词
修辞造词就是运用修辞手法来创造新词的方法,在由修辞格形成的新词语中,最为常见的是以比喻、借代、仿拟方式构成的新词语。此外,还有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如比拟、谐音等,上文提到的方言谐音就是谐音修辞方式中的一种。在比喻修辞造词中,如“龙头企业”,指某行业中,对同行业的其他行业具有号召力和一定示范、引导作用,并对该行业、该地区或是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由“龙头企业”、“龙头产品”等短语的出现,继而出现“龙头”单独使用的现象,有“重中之重”的比喻义。在比喻修辞造词中,我们最常见的就是“X族”“X坛”“X霸”等形式,这种形式的新构词以喻体作为中心词,在前面加上修饰成分构成新词语,这样的形式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使用范围很广。在借代修辞造词中,如“国脚”一词,专指具有高超球技的国家队的足球队员,“毛爷爷”指一百元面值的人民幣。在仿拟修辞造词中,我们最常用的是格式仿拟,如“打的”一词出现后,逐渐出现“货的”“摩的”等词语,类似的还有“酒吧”“网吧”“书吧”“大红大紫”“大红大绿”“大操大办”“家庭妇男”等。以上三种是最为常见的修辞造词法,而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也是存在的,如方言谐音就是谐音的一种。
(3)借用外来词
每种语言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借词,这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表现。如今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语言也出现了融合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外来词进入汉语词汇系统,由于日常交流与使用越来越频繁,这些外来词逐渐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这也是潜词显性化的表现。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一般可以分为四种具体的构词方式:第一种是译音,即用汉语来翻译外来词的读音,这类词是最多的。如“草根”由“grass roots”、“吧”由“bar”、“狗带”由“go die”音译而来。第二种是意译,即根据外来词的意思用汉汉语中固有的语素,按照汉语语法规则组合来表达外来词的意思。如“代购”“寿司”“蓝牙”等。第三种是音意兼译,即一个词是音译语素与意译语素的组合,如“迷你车”“维他命 ”“高露洁”等。第四种是纯字母与字母缩略和汉语语素的组合,如“WTO”“MV”“AA制”等。
(4)语素与语素的直接组合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出现了一批为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而创造的新词语,这类词由直接反应该事物的特点的语素直接组合而成,准确反映了这些事物的特点,如“榜单”“榜主”“博主”“微商”“学霸”等。
三、词汇显性化的原因
1.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
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语言的发展受社会变化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因此当社会出现变化时语言会随之发生变化。词汇是语言系统中发展最快的部分,它的发展也受到语言自身发展的影响。一方面,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必须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新事物或新概念,相对应的反映新事物的新词语也会出现,以此来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另一方面,新词语的出现给语言系统注入了新活力,推动语言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词汇系统总是处在不断发展更新中,所谓新词语,是在一段时间段中内容新、形式新的词语,在一段时间以后,或许会成为基本词汇,或许会消失,或许在消失一段时间后被赋予新意义而重新成为新词语。
2.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发生巨大变化,新事物不断出现,人们为了表达新出现的事物,利用存在的语素组成新词语,这些词语直接准确反映新事物的特点,满足了特定社会发展的需要。语言是开放的动态系统,要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社会现象,而词汇系统中新词语的增加,更是直接体现了社会变化发展。
3.外来文化的交融
在全球化背景的影响下,我国与外国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间的交流必然会引起语言上的变化,汉语与外来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最为常见的就是大量外来词的涌入。相对的,外来语中也存在着汉化的现象,如“long time no see”这种中式英语已被英语所接受,视为正常用法。从外来语中吸取精华部分,以汉语形式表达出来,这丰富了汉语系统,更是促进了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进一步交往。
4.网络文化的发展
现代人日常生活与网络息息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决,因此当一个新词语出现时,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一旦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使用,这一新词语便会被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成为常用词,进入现代汉语词汇。
总之,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只有交际活动中需要的才会被人们所利用,而社会发展的需要、外来文化的交融和网络环境给语言的发展和产生提供了条件,给潜性语言显性化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文化语用条件。尤其是网络环境,人们的交流大多通过文字,于是简洁新鲜的词汇在网络空间中广泛使用,逐渐被人们接受并进入汉语词汇系统。语言自身的发展是语言陌生化的一种体现,人们借助语言陌生化,根据交际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语言,重新使用曾消失的词语或是赋予常用词语新的含义。语言的陌生化突破传统语言的束缚,扭转人们的惯有思维,重组并创造新词语,使熟悉的语言变得陌生,让人感受到语言的灵活性与丰富性,营造出新的趣味。
参考文献:
[1]曲伟,韩明安主编.当代汉语新词词典[M].中國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2]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6.
[3]李蕾.对语言本质的再认识——零度偏离理论、显性潜性理论述评[J].燕赵学术,2013(02):20-26.
[4]方启银.语言创新的法门—偏离与潜语言的显性化[J].语文教学之友,2018,37(04):3-5.
[5]刘倩忠,王婷.潜性显性化—网络用语产生的重要途径[J].文教资料,2010(18):134-136.
[6]王希杰.论显性修辞学和潜性修辞学[J].池州师专学报,1996(04).
[7]彭晓.语言的陌生化与语用诉求的达成[J].语言与文化研究,2008.12.
[8]朱峰.显性和潜性——语言学中的新概念——读《修辞学通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江苏省修辞学会,2004:4.
[9]申丽辉.试析现代汉语中新词语产生的原因及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29(07):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