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英美文学宗教化的特征

2019-07-30 07:01郑伟红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8期
关键词:呼啸山庄英美文学

摘  要:英美文学是英美两国人民对他们人生体验的文化变现形式,阅读英美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让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特点、看待世界的态度、价值评判。《呼啸山庄》就是一个英美文学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看到很多英美文学宗教文化的特点,因此,本文就以其为例,分析了英美文学宗教化的特征。

关键词:英美文学;宗教化特征;《呼啸山庄》

作者简介:郑伟红(1985-),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硕士研究生,河南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2139(2019)-18-0-02

我们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文学和宗教之间是具有紧密联系的,二者是相互依存以及影响的。英美等一些西方国家在进行文学创作中一般都会受到圣经文学传统以及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这也让宗教文化在英美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呼啸山庄》就是一部英美作品,其是艾米莉.勃朗特的成名作,也是十九世纪文学中的一个典型作品,具有重要的地位。一般对于这部作品,学者都是立足于心理、主题以及象征等层面开展分析的,但是立足于宗教关系层面的研究则比较薄弱,所以,本文就从环境和人物描写方面进行了分析。

1、在人物描写层面分析《呼啸山庄》的宗教化

希斯克利夫是《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其是由呼啸山庄的主人肖恩收养的一个弃儿,让其和自己的女儿和儿子共同生活,但是男主人公在被收养之后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反而一直都遭受着虐待,这也让其精神上受尽折磨,但是在和肖恩女儿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其喜欢上了凯瑟琳,其对希斯克利夫来说就是精神上的伊甸园,可以让其饱守折磨的精神感到快乐和幸福,但是二人之间的身份地位有很大的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二人是相爱的。他们抛开了尘世间的杂尘,把所有的痛苦和不欢快都丢弃到荒野中,在荒野中他们享受着自由以及爱情[1]。然而因为世俗观念影响太深,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最终并未如愿走到一起,而是分开了。在这个过程中肖恩的另一个儿子辛德雷却很厌恶希斯克利夫,并且禁止其和凯瑟琳接触,还侮辱及虐待希斯克利夫,这让男主人公对其产生了浓烈的怨恨。后来凯瑟琳遇到了画眉山庄的小主人林顿,被其温文尔雅的样子所骗,并且嫁给了林顿,在男主人公知道这一消息后,最终痛不欲生,选择愤然出走,其开始和上帝作对,成为一个可怕的复仇狂,在数年之后再次返乡的希斯克利夫开始疯狂的进行报复。到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作者在作品中刻意塑造出了一个和上帝作对的反面形象,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正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以及宗教制度的摧残下,才产生了这样的反面形象。

在爱和恨的影响下,希斯克利夫开始进行报复,为了将心中的仇恨宣泄出来,其占据了收养自己的肖恩的所有财产和林顿家族的财产,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喜欢他,愿意和他私奔,但是他却将其囚禁在呼啸山庄中并折磨她,甚至还去报复下一代,报复辛德雷的儿子,让凯瑟琳的女儿和其结婚,可以看到,在报仇的过程中希斯克利夫的儿子也没有逃过成为一个牺牲品。对于男主人公这样的人物,在基督教的眼中,其是罪大恶极的人,他背叛了基督教的信念,即信、望、爱,所以,最后其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希斯克利夫展现出基督教中的思想,也就是不宽恕也得不到宽恕,在作品中作者将其描写成基督教的一个反面教材,这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宣扬的是基督教的宽恕精神。然而不管什么时期的男主人公,都一直把上帝看做是真爱和正义的化身,无论在什么时期,其就人物上帝会公平的对待每个人。其在化身报复狂魔之后,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深重的罪孽,最后一定会得到来自上帝的惩罚,因此,他只有在报复的瞬间觉得是快乐的,但是剩余更多的时间其是处于纠结以及痛苦的状态下的,这就展现了宗教的意蕴,即要是违背上帝的意图,那么就会受到惩罚。

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出的是对基督教的反叛心理,其甚至把《圣经》踩在脚下,扔进狗窝,在作品的最后,作者写到希斯克利夫严肃的把《圣经》在桌子上打开,从口袋中掏出一天交易赚到的脏钞票放到《圣经》上,通过这样的描写就体现出了约瑟夫的伪善者的形象,这对基督教徒进行了讽刺,也体现出了作者对于基督教徒的抨击。

在作品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希斯克利夫以及凯瑟琳和《圣经》中的夏娃、亚当有很多地方都很相似。上帝使用泥土制造出了亚当,由从其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制造出夏娃,上帝还给他们创造了伊甸园,让他们可以幸福的生活下去。伊甸园中有很多智慧的果子,上帝嘱咐他们不要吃这些果子,不然就会失去生命。而代表邪恶力量的蛇则想法设法引诱媒体去偷吃智慧的果子,最终因为两个人因为没有禁得住诱惑,违反了旨意偷吃了禁果,最后一辈子受苦,得到上帝的惩罚。在这部作品中,凯瑟琳也是在肉体以及精神上都受到了折磨,其在结婚后认识到了丈夫的真面目,让其内心十分悔恨,加上多年之后男主人公返乡,更加让她悲愧交加,最后在绝望中病倒了,且留下一个早产儿就去世了。在艾米丽的笔下,凯瑟琳是一个新时代女性的形象,其不受宗教束缚,也不在意世俗的眼光,追求自由,这从其虽然和男主人公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依然和希斯克利夫相爱就可以看出来。但是背叛上帝和宗教制度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其最终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并且死去。对夏娃而言,蛇对其有很大的诱惑,导致其最后被迷惑而偷食禁果[2]。在这部作品中凯瑟琳就如同夏娃一样,但是其是被世俗给迷惑了,最后向世俗世界低头,放弃了和男主人公的爱情,选择了嫁给林顿。在《圣经》中,夏娃因为违反上帝的旨意而受到惩罚,将其驱逐出伊甸园,其不能再自由自在的生活,而是要承担生产的痛苦,承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作者塑造的凯瑟琳就是这样具备悲剧色彩的人物,最后也在绝望中病倒且死去,凯瑟琳最后只留下一个早产的女儿,其灵魂在那片没有人际的原野上四处飘荡。通过阅读作者对于凯瑟琳人物的塑造,能够看到作者其实不满宗教制度禁锢人性这一点,甚至厌恶,在艾米丽的心中其渴望爱情以及自由。

2、在环境描写方面分析《呼啸山庄》的宗教化特征

从上面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到,作者创作的这部作品就是《圣经》的反叛型应用,体现了艾米丽逆向思考的过程。在《圣经创世纪》中,描写的伊甸园画面是很美的,亚当以及夏娃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來自上帝的恩惠。但是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描写的环境却是一篇人迹罕至的荒原,土壤贫瘠,甚至没有森林和花草树木,通过对比,能够看到两个环境之间显著的差别,艾米丽是在反向描写的。

伊甸园是夏娃和亚当生活的地方,是他们爱情的见证地,而《呼啸山庄》中的荒原也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见证地方,虽然这里的环境比较恶劣,但是对他们俩而言就是精神上的伊甸园,在这里他们可以不顾世俗的看法,只是享受爱情的美好。这就能够看到荒原其实就是束缚人性、残酷的宗教制度的投影[3]。在作品中能够看到很多对于环境恶劣情况的描写,这和伊甸园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差异,展现的就是当时人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的情况,人的自由被束缚、人性也被压榨,体现出的是女主人公对于世俗观念以及宗教制度浓浓的不满,男、女主人公只有躲进荒原,才能不顾世俗的眼光,享受爱情以及自由的美好。

《圣经》中刻画了一个很重要的意向,即“树”,然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其的描写却是严重扭曲变形,在伊甸园中有很多的树木和果实,而荒原中的树却是消瘦、倾斜、萎靡不振等描写,这些描写中都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通过二者在“树”上描写的差别,就可以形成显著的差别。扭曲的树代表的就是人性,生活在山庄中的人一直被强大的压力所摧残。艾米丽以树起兴,暗示的就是当时残酷的社会制度以及宗教制度下禁锢和扭曲的人性。就环境描写上而言,这部作品和《圣经》间存在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也有相似的地方,这也是英美文化宗教化的实际体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呼啸山庄》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英美文学作品,本文就两个方面分析了其中的宗教文化特征,能够看到这部作品其实就是英美文学宗教化的一个缩影,希望能够给英美文学宗教化的研究进行补充,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莉.赏析《呼啸山庄》探究英关文学宗教化特点[J].雪莲.2015(09):55-56.

[2]徐永军. 英国文学的宗教意识 ——以《呼啸山庄》为例[J].芒种月刊.2017(12).

[3]范洁. 《呼啸山庄》中解析英美文学宗教文化的特点[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6).

猜你喜欢
呼啸山庄英美文学
中英双语阅读 呼啸山庄
从审美角度剖析《呼啸山庄》中悲剧的崇高性
“黑压压的恐怖感”:《呼啸山庄》中复仇者的形塑与爱情悲剧的书写
浅析英美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意义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效率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探析
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小众化和多元化的出版思考
赏析《呼啸山庄》背后的爱与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