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与经验

2019-07-30 07:01潘俊飞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8期
关键词:哈珀美国梦经验

潘俊飞

摘  要:《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当代女作家哈珀·李的唯一一篇长篇小说。小说语言幽默诙谐,并从儿童视角出发,审视成人世界,使得小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意义与格调。通过研究其中纯真与经验的写作视角,可以更好地分析哈珀·李在小说中使用的童真叙事手法,探索她通过小说展现出来的20世纪美国人的生存状况,挖掘她对于回归纯真和美国梦的精神诉求。

关键词: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纯真;经验;美国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02

哈珀·李,美国女作家,1926年出生于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小镇,2016年逝于家乡。1960年,李发表了她一生中唯一的一篇长篇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并在次年凭借这部小说获得了普利策奖。《杀死一只知更鸟》以“斯科茨博罗案件”为蓝本而创作。在作者5岁时,9名年轻的黑人被指控在亚拉巴马州的斯科茨博罗附近,强奸了两名白人妇女。经过一系列漫长的审讯之后,9名嫌犯中的4人被判长期监禁。许多优秀的律师和美国市民都把这个判决看成是错误的,是种族偏见造成的恶果。小说描绘了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南方种族问题,一经问世,便在美国掀起了关于种族问题的激烈讨论。1963年被翻拍成电影后,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

从小说出版到现在,国内外有大量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了各种角度的研究。例如,高扬的《从无知走向成熟》和张婧的《成长小说经典》就探索了其中的成长主题,刘国枝的《哈珀·李与南方文学传统》和Fred Erisman的The Romantic Regionalism of Harper Lee分析了小说中蕴含的南方文学因素,而R.A.Dave则在他的论文To Kill a Mockingbird:Harper Lee's Tragic Vision中,从人文主义的视角对小说进行了探究。此外,还有从教育、象征主义和种族问题等角度进行的研究。本文将从儿童视角出发,审视成人世界,进而深入分析小说中蕴含的美国梦的主旨,以期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作者另辟蹊径,以小女孩斯库特为叙述者,从童真视角出发,一方面,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展现儿童视角下纯真美好的一面;另一方面,用孩子的眼光去审视成人世界的世俗與黑暗,使小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格调,立意更深刻。小说的前半部分,作者用大量幽默诙谐的语言展现了主人公斯库特和哥哥以及好朋友迪儿的天真无邪。例如主人公斯库特、杰姆兄妹二人与迪儿的初次相遇,杰姆调侃迪儿长得矮小:“你的名字比你还要长。我敢说要长一英尺。”三人一起演话剧时,说迪儿是个“袖珍默林”;去拉德利家探险时,杰姆以“还有他的小妹妹要考虑”作为借口来掩饰自己不敢进入房子的恐惧,等等。此时的斯库特和杰姆少不经事,还未经历黑人汤姆的冤案,还未见识到成人世界的世俗与黑暗,言语之间尽是儿童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不同,儿童和成人之间常常不能互相理解。因此,当两者相遇时,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例如,面对同一个人物“怪人”拉德利,大人们用尽了各种难听的词语来描述这个他们从未见过的人;但对于孩子们而言,即使曾被大人们警告他们远离拉德利的话吓到,但他们依然希望自己去认识真实的他。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了拉德利最善良勇敢的一面。同样,小说中关于黑人汤姆的情节也鲜明地展现了儿童与成人的差异。面对想对汤姆处私刑的暴徒,斯库特挺身而出保护被壮汉欺负的哥哥。当她发现暴徒中有她同学的父亲后,便动之以情,一面夸赞小坎宁安是个好孩子,一面提到她父亲曾经帮助过坎宁安一家。最终斯库特的话打动了坎宁安先生,使他带着暴徒们离开了。小说中的这个情节,鲜明地呈现了面对无辜的受害者,儿童的纯真善良与大人的世俗残忍形成的鲜明对比:暴徒们只因汤姆是黑人,就不分青红皂白,认定他有罪,企图对他处以私刑;而面对残忍的暴徒,斯库特想到的却是他们与自家往昔的情分。在孩子天真无邪的话语前,世俗冷漠的大人也自行惭秽。

孩子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是直接而懵懂的,在他们眼里,黑人与白人之间是平等的。然而,他们的想法在成年人的世界却总是行不通。汤姆蒙冤入狱,即使阿蒂克斯竭力为他证明清白也无济于事,最后越狱未遂,含冤而死。鲍伯想报复斯库特和杰姆,却被解救兄妹二人的布杀死了,然而警长最后的定论却是鲍勃自己摔倒在刀子上而死,斯库特说:“就像杀死一只知更鸟。”作为一个单纯的孩子,斯库特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原本她只是一个不知愁滋味的小女孩,却见识到了成人世界的种族歧视、不公与弱者的无助,以至于对她一直坚信的正义与善良产生了怀疑。这样的变化,与十八世纪英国天才诗人威廉姆·布莱克的代表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诗集按各自所反映的内容、格调和创作特点划分为“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两部分,“天真”阶段的诗,例如《欢笑的歌》,清新、活泼、童趣盎然,而“经验”阶段的诗,例如《扫烟囱的孩子》,笔锋一转,风格迥异,辛辣、苦涩,斥责社会的不公。这样的变化,反映了布莱克的思想和创作由孩子般的天真状态走向成人经验的苦涩历程。幸运的是,斯库特经历的黑暗并没有彻底摧毁她的内心。经历了纯真与经验的碰撞,她变得更加成熟。最终,她能够正视人类的世俗与邪恶,同时也能发现世间的善良与美好。

作者笔下的纯真、经验以及两者的冲突,是通过童真视角,从儿童的角度去审视成人世界的世俗和丑恶,表达对回归纯真美好的诉求。而这种诉求并不止步于此,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其中更包涵了更深的寓意——美国梦。从精神层面上来讲,美国梦是指实现普遍民主的理想信念,无论出身贵贱,人人平等。从物质层面来讲,则是指通过努力工作,获取财富,赢得社会地位,名利双收。从形成之初,美国梦就存在着理想主义与物质追求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小说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此时的美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精神信仰层面却在迷茫、失落,理想主义被拜金主义取代,通过奋斗获得成功的美国梦逐步幻灭,这样的转变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白领阶层》、《麦田守望者》等代表作中可见一斑。在这样的矛盾下,黑人汤姆冤死于“人人平等”口号下的种族迫害,律师阿蒂克斯坚守的正义败给了众人的人云亦云、颠倒黑白,单纯的斯库特对正义善良的信念也产生了动摇。曾经作为美国人民精神支柱的美国梦,还是没能经受住现实的冲击,最终在精神信仰丧失、物欲极度膨胀的变化过程中彻底幻灭。

即使哈珀·李一生中仅仅创作了《杀死一只知更鸟》这一部长篇小说,但它依然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文学是时代的镜子。《杀死一只知更鸟》这篇小说,可谓是上世纪美国梦从兴起到幻灭过程的缩影。小说中纯真与经验的碰撞,也是美国梦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把儿童视角作为一个媒介,来展现成人世界中存在的种族歧视。作者寄情文字,不仅是为了怀念儿时在美国南方小镇的美好生活,更是对美国上世纪社会状况的一种人文关怀。她希望人类可以永远保持天性,保持一颗公平、正义和善良的赤子之心,不要被社会同化,变得自私自利。她渴望回归纯真,呼吁公平和正义,其实是对美国梦中人人平等的美好精神信仰的怀念与向往。

参考文献:

[1]Lee, Harper. To Kill a Mockingbird[M]. New York: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1982.

[2]Blake, William. Songs of Innocence and Songs of Experience[M]. Whitefish: Kessinger Publishing, 1970.

[3]Erisman, Fred. The Romantic Regionalism of Harper Lee[J]. Tuscaloosa: The Alabama Review, 1973(3).

[4]Dave, R. A. To Kill a Mockingbird: Harper Lees Tragic Vision[J]. Lincoln: Indian Studies in American Fictions, 1974(5).

[5]唐文.《權力·死亡·荒诞——对约瑟夫·海勒黑色幽默小说的解读》.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6]梅冬琪.《<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儿童视角的运用研究》[D].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7]刘国枝.《哈珀·李与南方文学传统》[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18).

[8]张戈, 杨华. 《美国文学作品中“美国梦”的形成与蜕变》[J]. 石河子大学学报, 2015(3).

[9]杜杨.《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解析》[J]. 石家庄:《学周刊》, 2015(2).

猜你喜欢
哈珀美国梦经验
家庭中的温馨一刻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哈珀·李的沉默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