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娟 鲍春荣
摘 要: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是促进国际化学术人才培养和提高科研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探讨基于体裁理论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建构及其实践成效。通过对研究生写作文本的分析,发现学生在文本的体裁结构、语言学术性和准确性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对于反思日志的主题分析也表明学生从该模式的教学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学术英语写作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课堂知识的迁移和信心有明显提升。研究结果对于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改进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体裁理论;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H319.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6-0115-03
引言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比较快,研究生群体是高端科研人才的后备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对于研究生群体而言,要想能够在学科领域内进行国际交流,提高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就成為研究生教育的关键任务之一。但是对于英语作为外语的研究生而言,学术英语写作中存在巨大困难。近年来,很多研究型高校专门开设针对研究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开设一个学期的居多。在较短的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我们在开展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7年中,采用了基于体裁理论的教学方法,构建了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评估教学成效,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文将呈现所采用的基于体裁理论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和实践效果的研究。
一、体裁理论
体裁与学术英语写作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根据Tardy,可以追溯到1980年,当时在英国Aston大学任教的John Swales和Vijay Bhatia为更好地教留学生,建立了一个包含多个学科研究论文的小型语料库,分析这些论文的导言部分,确定导言部分是由四个语步构成的,即现在广为人知的CARS(Create A Research Space)模式,他们把ESP教学从关注词汇和语法分析转向关注语篇分析[1]。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Swales把体裁定义为一个比较标准化的交际事件,事件参与者有一套共同遵守的交际目标[2]。交际事件发生在话语社团之中,不同话语社团所用的体裁具有多样性,但是同一话语社团中的体裁具有一致性[3],也就是说属于同一体裁的文本有特定的交际目的,语言高度惯例化,这个特点使我们能够发现语言形式和功能之间的联系,加以概括后应用到教学上[2]。
二、学术英语写作
学术英语有不同的定义,在本文中是指英语学术论文中所使用的语言。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学术交流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英语国家也很受重视。很多英语国家为了帮助英语本族语者和留学生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学业,重视开设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能够撰写学术语体文本,能够进行本领域的书面交流活动。学术英语能力包含四个方面:语言技能、体裁知识、推理论证的策略和专业知识[4]。专业知识需要学生在专业课上重点学习,其他三个方面是我们在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中要着力培养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采用了基于体裁理论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
1.ESP流派的体裁教学法
基于体裁理论的学术英语教学方法有三个流派,即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特殊用途英语流派、SFL(System Functional Linguistics)系统功能语言学流派和新修辞(New Rhetoric school)流派。其中ESP流派强调通过明示教学(explicit teaching),运用体裁分析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科研论文的体裁规约,学会学术社团中有效的交际方式[2]。体裁分析把语言学的分析方法、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方法紧密结合起来[5]。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从社会学角度探讨语篇的社会性和规范性,揭示特定体裁结构形成并能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语篇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和建构策略(strategies),揭示如何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6]。
2.基于体裁理论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由于ESP流派主要应用于留学生的学术英语教学中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已有一定英语基础的研究生群体。本文借鉴该流派,同时考虑到中国学习者的特点,做了改进和细化,应用在学术英语写作课的教学中,并且在几轮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反馈不断完善。我们所使用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为:
输出(学生)→输入(教师/学生体裁分析)→输出(学生)→反馈(同伴/教师)→修改(学生)以课程内容“Problem-Solution”体裁的教学为例,分析该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1)输出(学生)。在课前布置学生写出本专业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并写出解决方法。通过输出,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这种体裁的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激发学习兴趣[7]。
(2)输入(教师/学生体裁分析)。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范文或者课前以微课形式,了解在学术论文中写“Problem-Solution”体裁时应该遵循的四个语步:research Background、problem、solution、evaluation。在solution部分要求撰写实验/研究步骤。在撰写步骤的时候,语言上要注意连贯性,教师要结合例文说明取得连贯性的手段,不要使用祈使句等。教师给出更多例句说明其他三个语步可以使用的句式和词语,供学生参考。接着要求学生阅读自己专业的一篇学术论文的Introduction(导言)部分,分析导言的语步与“Problem-Solution”体裁的语步是否相似,分析所使用语言的特征,并进行小组讨论。
(3)输出(学生)。布置学生课后以“artificial muscle”的研发为例,写一篇“Problem-Solution”体裁的作文,并且把在课堂上做过具体分析的例文发给学生,如果需要可以參考。
(4)反馈(同伴/教师)。第二次课的时候,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同伴互评。教师首先给出反馈示例,然后引导学生参考教师的示例从体裁语步角度和语言使用方面进行评价,指出精彩之处,标注不足的地方,要求给出非常具体的反馈意见,方便作者修改。同伴书面反馈完成后,评阅者和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探讨,以明确具体如何改进,如有困惑可以与教师共同讨论。教师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对1/3的学生的作文进行书面或口头反馈。
(5)修改(学生)。学生课后要在网上自动反馈、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作文进一步修改后上交。
根据我们对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需求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最大的困难在于不清楚如何用符合学术语体风格的语言来表达思想[8]。因此,在每次课堂教学中都贯穿一个语言练习,针对每次学习的体裁内容讲授和强化相关语言项目的操练。在写作过程中设计了同伴互评环节,目的是让自己反思,启发自己,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评判,让自己意识到怎样写才符合写作惯例,让自己变成一个有意识的写作者。
四、实践与成效分析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我们对每次课程中学生的写作文本进行评价,搜集并分析学生的反思日志,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笔者所在的学校,研究生学术英语课是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的选修课,开设10周,每周4课时,共40课时。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参与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学习的两个班学生,共79人,年龄在22—29岁。学生的专业包括材料科学、生物、管理学、机械科学和交通。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是他们在研究生阶段选修的唯一英语课程。我们对学生所写的文本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反馈日志,探究基于体裁理论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效果和对于学生的影响。
1.对于学生文本的分析
分析的文本为学生在课程前后撰写的两个作文,内容是根据图表所呈现信息撰写数据评论(data commentary)体裁的作文,测试难度基本相同,限时30分钟。我们主要分析了文本的体裁结构、语言使用的学术性和语言整体质量。共有75名学生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考试,本研究分析了这75名学生的数据。
对于文本的体裁结构,我们主要根据数据评价体裁的结构来判断文本质量,是否包括location element(图表位置),summary(概述),highlighting statements(强调的内容),discussions of implications, problems, exceptions, recommendations, etc.(对含义、问题、例外情况或建议等方面的讨论)。
对于语言使用的学术性,我们主要根据学术词汇表(AWL)来测定,AWL是由Coxhead[9]编制,受到学术界的认可,它共有570个词族。本文利用Coh-Metrix(3.0)软件对两组作文进行分析。Coh-Metrix(3.0) 是一个利用了计算语言学等自然语言分析技术的语言处理工具,由美国Memphis University的心理学软件设计人员McNamera等人研制。
语言的准确性根据无错误T-unit所占的比例来测定。Polio & Shea[10]等研究者认为,文本中无错误T-unit所占的比例是判断文本质量的一个可靠指标。我们请两位评分员分别标注有错误和无错误T-unit,然后核对,保证标注的准确性。作文中不严重的拼写错误忽略不计。我们使用SPSS 17.0的重复方差分析对前测和后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见表1。
我们请两位写作课教师担任评分员,按照体裁的结构要求,分别给出作文的结构分。两位评分员结构分的相关性为r=.865,一致性较高,结果可信。结构分的总分设为5分,后测平均提高0.5分,提高显著(p<.000),表明作文结构变得合理,比较符合要求体裁的结构特点。后测作文中学术词汇的使用显著高于前测作文 (p<.001), 表明文本语言的学术性明显提高。另外,文本中正确T-unit所占的比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后测的数值显著高于前测(p<.000),这表明学生写作的准确性改善明显。总体上看,后测在结构、学术性和准确性方面都有显著提高。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基于体裁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是有明显成效的。
2.对学生反思日志的分析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对自己的课程学习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对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们采用主题分析法对学生反思日志进行主题的提取,共提取5个主题:对课堂教学方法的评价、学术英语写作知识的发展、课堂知识的迁移、对自己学术英语能力的反思和对未来学习的规划。
(1)对课堂教学方法的评价。94.8%的学生对于本课程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给予了肯定。认为设计的写作活动对自己帮助很多,课前输出练习让自己知道哪些地方存在不足。体裁结构和语言分析及练习,自己可以清楚明确每种体裁的基本结构、语言特点,能够获得可以参考的语言材料,让写作变得可以操作,同伴互评互利互惠,让自己能够充分思考,提高认知水平和写作水平。反馈后再修改加深了对篇章结构的理解,增强了语言的恰当性,锻炼了写作能力,增强了写作者意识。
(2)学术英语写作知识的发展。学生提到该门课程发展了自己的学术英语写作知识,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了解了写作规范,要按照学术论文要求格式来写作(17%)。二是不抄袭,通过直接引用、总结和释义的方法正确引用他人成果(14%)。三是在语言质量和语体特征方面取得进步,写作时尽量使用学术语言,修正口语化,不用缩写,变换句式和词汇、减少重复。学会考虑自己产出文本的连贯性和可读性,逻辑性提高了,注意本领域典范的表达方式、注意积累句式和词语(55%)。四是从整体上(结构语步)了解了的学术论文,学习到了论文框架性知识和行文思路(14%)。五是提高了英语水平和信心及写作热情(24%)。
(3)课堂知识的迁移。17%的学生提到了课堂所学知识在专业英语写作中的迁移。有的明确表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专业英语论文的写作中。也有同學表示,自己在专业英语写作过程中努力地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术英语写作知识,但是读的少,用的少,还达不到顺畅运用的程度,需要时时查阅课堂笔记。
(4)对自己学术英语能力的反思。学生在反思中聚焦于词汇量(24%)、专业术语的使用(31%)、句式(48%)和思维方式(10%)上。在词汇量方面,认为词汇量积累不足、匮乏、使用不恰当。专业术语的使用上,找不到对应的英文单词。在句式方面,认为句子繁杂冗长、不流畅,感到行文时明显地存在中式英语和中式思维。
(5)对未来学习的规划。48%的学生谈及对于未来的规划,34%的学生表示一定要多读专业文献,还指出自己在阅读时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如积累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语言表达、专业内容的表达和分析方法、结构(谋篇布局)、格式、词汇等。有17%的学生表示要多写,但也是与阅读并列提及的。
结束语
从学生的反思中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自己从基于体裁理论的学术英语教学模式中获益,看到了自己在学术体裁写作中的进步,同时也意识到自己需要努力改进的方面,而且发现了专业文献阅读和积累的重要性。对于文本质量的评价也发现学生在体裁结构、语言学术性和准确性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基于体裁理论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学生认识到学术体裁写作的特点,成为一个有意识的写作者,这为未来的学术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Tardy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genre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11(20):1—5.
[2]Swales J. Aspects of article introductions[A].Aston ESP Research Reports No. 1. Birmingham, UK: University of Aston, 1981.
[3]Hyland K. Genre-based pedagogies: A social response to proces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3(12):17—29.
[4]Snow C. & Uccelli P. The challenge of academic writing[C]//In Olson D R & Torrance N(ed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Literac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112—133.
[5]Bhatia V. K. Analyz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 London: Longman, 1993.
[6]韩金龙,秦秀白.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00(1):11—18.
[7]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4):547—558+640.
[8]陈秀娟,战菊.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2(7):277—278.
[9]Coxhead A. A new academic word list[J].TESOL Quarterly, 2000(34):213—238.
[10]Polio C.& Mark C. Shea. An investigation into current measures of linguistic accuracy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research[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14(26):Pages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