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州十一家诗选》是柳得恭早年的作品,通过对这本域外诗集的研究可以观照当时清朝文人对诗歌和学术的倾向,可以增补史料。
关键词:柳得恭;《中州十一家诗选》
作者简介:谭海涛(1994-),男,汉族、湖南省娄底市人,南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01
柳得恭(1748-1807),字惠甫,号惠风,汉城府贯黄海道文化县人,朝鲜王朝后期的学者,“北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李德懋、朴齐家、李书九合称“海东四家”。柳得恭曾于1777年、1790年、1801年三次随朝鲜王朝使团赴清。着有《泠斋集》、《热河纪行诗注》、《燕台再游录》、《二十一都怀古诗》、《古云堂笔记》等多部著作。1776年凭借“海东四家”诗歌集——《韩客巾衍集》(集中收录四人诗歌)驰誉中国文坛。早中进士,1779年拜奎章阁检书官,世人将他与李德懋、朴齐家、徐理修并称为“四检书”。后历任提川、抱川、杨根等地郡守,晚为丰川府使。
此集自序开篇即言:“诗从何兴乎?非二南十三国之地之兴乎?”,“今独言诗而不宗中国,是犹求鲈鱼而不之松江,须金橘而不泛洞庭,未知其可也”,其服膺于中国文化明矣!柳得恭编此集为乾隆四十二年,即1777年,年二十九,随其叔父柳弹素来访中国,第一次踏上自己理想中的国土,其新奇与崇敬可知也,是以会有“鲈橘”之叹!
柳得恭强调要学诗于中国,未可“一生不知鲈橘之味”。编此集之目的便是为了让朝鲜境内之人学诗之“正宗”,了解中国文化,不要眼光狭隘,荒陋寡闻,乃至于“明一代四杰、七子、竟陵、云间,风声振海内,而东土诸公侧耳而无闻”,希望朝鲜的诗人开阔眼界、与时俱进!
十一家诗前皆有小序,大抵述其生平、交游趣事、诗歌风貌,叙事言情则错落有致,寥寥几笔而人物情态纤毫毕现,宛然而出,如在目前。其文笔风格大致简练萧疏,仿佛秋冬高月,舒爽利落令人暢快,颇得史家风致,与其后之《渤海考》可互为参看。即可知此公既善诗又善文,无怪乎为一时之杰。
陆飞诗其下序云:“起潜诗清真淡远”,又言其诗、画双绝,盖指其诗中有画,意境高远。泠斋此论甚笃,颇得陆诗三昧。试举三例,明之。
有《无锡》诗,诗云:
“九龙山色好,一塔逞孤清。酒肆陶家并,桥门渔火明。行舟穿近郭,流水泻高城。渐入丹阳路,微分淮楚声。”
有《金山》诗,诗云:
“楼船凭虚迥,何年倚断鳌。风烟绡蜃气,战鼓入秋涛。日午江心丽,霜清塔影高。从来沧海兴,滋欲息尘劳。”
有《晚渡钱江》诗,诗云:
“塔层涌破白云堆,海气青苍返照来。万弩尚余沉铁在,群山浑欲勒潮回。人行浅淖长于鹤,车碾寒涛激似雷。信宿西兴重访古,振衣须上越王台。”
陆诗其余诗风格特色与此三诗一也,余不赘言。由此可见陆诗之清丽雅致、语淡而远,追求语言上的自然风致,但亦有炼字之处,不求艰涩峭拔而努力追求诗之清丽自然之旨,与宋人之炼字则迥异。与唐人颇近,然才力有不足,故不似初、盛唐之诗歌,风格意味与晚唐之纤细相近。
李调元之诗风格特点与陆诗近,然才力不及陆诗,有《太白湖》、《南唐后主祠》、《乌石镇》、《渔歌》、《渡浔阳怀春甫》、《江口晚泊》、《临江江上短歌(仿张紫燕作)》、《隋堤曲》等诗可与陆诗互相参看,便知此论非虚。
严诚善画能诗,其诗与陆诗近,有《山楼鼓琴》、《虚桥弄月》、《次韵和洪书状》、《题画赠送养虚》等诗隽永清丽,可堪把玩,然录其诗多应酬唱和之作,格调不高。
郭执恒诗法李太白,风格清丽可喜亦与他三人相近,有《古意》、《长吟》、《怀津门西亭月夜》、《有感偶赋》等诗可互为参证。
其余诸家诗则不一一论述。
《中州十一家诗选》共收诗百二十七首,而陆诗、严诗、李诗、郭诗共占百十四首,占比十分之九,因此认为此四家诗之风格代表诗集之整体风格大致是准确的,概括来说他们的总体风格为:语言上追求清丽雅致、自然隽永,意境上追求语淡而永、“韵外之致”、“味外之旨”,风格则循晚唐,整体趋纤细精巧一路。
终清一代,于诗歌创作,总在宗唐与宗宋之间摇摆,原因无他,清人想求诗歌创新与突破,不想因循蹈矩,是以总在唐宋人之框架中,左冲右突,寻求出路。清初王士祯在钱谦益的推举下高举“神韵说”主盟文坛数十年,又有沈德潜为其先锋,是以其流风余韵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清代诗坛。柳得恭编此集乃在1777年,距王士祯死不过六十六年,是以诗坛依旧奉“神韵说”为圭臬,以唐诗为正宗,此集十一家诗人风格相近,抵近唐风,则不足为奇了。
集中收录的诗人中,陆飞、严诚为浙江钱塘江人,潘庭筠籍贯不明,李调元、李鼎元为四川罗江人,祝德麟浙江海宁人,博明蒙古人,周厚辕江西人,郭执恒山西平河人,李美直隶永平府人,孙蓉洲三河人。十一人中除潘庭筠籍贯不明以外,有六人是南方人,另有博明长期在南方为官,受南方文化影响颇深,也可算作大半个南方人,明显可以看出诗集中以南人为主,这个现象恐怕与当时的学术风气相关。乾隆朝大兴文字狱,文人惶恐,不敢多关注当下,只好在故纸堆里寻求慰藉,是以考据之风盛行,此书编于乾隆四十二年,“乾嘉学派”开始到达鼎盛。“乾嘉学派”重考据,师法郑玄,采用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有“汉学”之称,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大相径庭。当时北方“汉学”大兴,而在明代风行的“朱子学”则逐渐式微,只在南方的少部分地区例如江浙沿海一带还有留传,而当时朝鲜则依旧尊崇“朱子学”,是以柳得恭初次访清便与诸多南方文人交厚,恐怕是因为和南方文人之间的学术思想和观念较为接近。
参考文献:
[1]柳得恭.中州十一家诗选(奎章阁藏本)[M].
[2]严迪昌.清诗史[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