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兰
(厦门市滨北小学,福建厦门 361012)
数学作业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内化和建构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后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以及一些数学能力。针对目前教辅材料常存在内容单一、机械化,时效性较差,不具有针对性且与课时不配套等问题,从2011年秋季开始,厦门市就有部分学科推行校本作业。推行校本作业的初衷是“减少重复性、机械性作业,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上百所学校开始实施校本作业。与传统的教辅材料比较,校本作业更具有时效性,灵活性,并且设计者更贴近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更深入,因此更具针对性。一份好的作业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还会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业。
乘着这阵“减负增效”的春风,该校在2018年9月开始在个别班级推行校本作业,在试行过程中我们不断地优化校本作业的设计,使其在落实轻负提效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文章的校本作业设计主要从三方面展开:设计过程性作业、设计分层性作业,设计多元化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十分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首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其次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并提倡“在书面检测中,积极探索可以考查学生学习过程的试题”。所以,在设计校本作业时,要关注如何体现“过程性”,也就是说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要让学生的思维外显,而不是只求一个结果。因此在设计校本作业时不能只有简单的知识巩固或技能训练的习题,还应该在校本作业的设计上把重点放在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关节点上,以引导学生重视思考、探索的过程,促进学生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设计过程性的校本作业,让学生在解题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感悟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
思路一,设计开放题型。
不同题型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有不同的作用,传统的题型大都以技能训练为主,为了凸显思维发展过程,封闭型题目改成开放型,技能训练题目改成实际应用型或说理题。
例1:原题: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dm)。
改为:“下面长方形里每个正方形边长都是1dm,请你计算出整个长方形的面积。”
题目从原题直接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套用公式就可以求图形面积变成要求图形面积必须先通过想象和推理,自觉寻找长方形的长和宽,为了找到长方形的长和宽,学生需要经历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因此在解题中能引导学生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能让学生理解求面积的本质是面积单位的累加。提升了学生解题的思维含量,让学生无形中体验了知识本质的形成过程。
思路二,设计说理题型。
传统的数学作业,往往只关注学生会不会算,算的对吗?长此以往知识变成静止状态,学生脑海里留下的也只有知识的最后状态,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早已忘却。说理题型能很好地唤醒学生的静态知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要让知识动起来,思维才能显现出来,并且能够得到提升。
例2:圆周率是一个固定的数,请你回忆一下,在数学课堂上你是怎么得出圆周率的?把探究过程简要的写下来,圆的周长这节内容的数学练习,通常是给出圆的半径、直径,再利用公式求周长。这只能是简单的利用公示计算,至于圆周率是怎样求出来的,有何价值之所在,均被忽略。如果像例题这样,在圆周率的推导过程中,将记忆性的知识转变为让学生重新经历π的由来。让学生在动态推演中再次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圆周率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设计过程性作业,对学生发展的数学思维就不言而喻了。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他们的生活和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因此在设计校本作业时,要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关注到个体差异,对弟子进行因材施教,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采取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设计校本作业时不仅关注内容设计的分层,在作业布置上也进行分层。
分层一,内容分层。
首先校本作业分为课时作业、周末作业、假期作业。
课时校本作业的内容分为基础型,提升型。比如,课时校本作业中的空中加油站环节(见图1),其实就是选做题,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解答,鼓励学生参与。做对就给予一定的积分奖励,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图1 课时校本作业
周末作业分为差缺补漏型和拓展提升型,查缺补漏以基础知识为主,拓展提升题以思维培养为主。假期作业是一个作业超市分为常规性作业,探究性作业,阅读作业(见图2)。
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在校本作业的内容设计上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知识水平,真正落实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图2 周末作业
图3 思维导图
分层二,作业布置。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知识需求也不同,因此不仅在内容设计上进行分层,在作业的布置上也进行了分层,通过QQ群将班级学生分为三大类:导优组、冲优组、加油组,导优组布置的内容以思维提升为主,冲优组的内容包括思维题也包括基础易错题,加油组以基础题为主,并且会在新课上完后发送简短的教学微课帮助巩固知识。通过设计有层次的内容和分层作业布置,使校本作业更具有针对性,更能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也能提高不同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差生吃得饱,好生吃得好,这样就能真正落实减负增效。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作业设计要根据学生身心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学生喜欢的作业,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 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要设计多元化的作业,让学生带着种自身的感受和需要去思考与完成作业,这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与传统作业相比,校本作业的设计更加多元化,除了有书面作业以外,还有数学思维讲题、探究性作业、单元复习画思维导图、周末校本作业数学绘本阅读、寒暑假数学日记、数学画报等。
校本作业多元化设计,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孩子天性爱玩,有趣的作业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校本作业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自己不断地探究,感悟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习自然发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形式一,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开展的视频讲题
例4:说题:根据指定的题目或自己错误的题目进行说题。
错例的呈现在传统的教学中,常常采用老师重复讲解或者不断地练习,有一种巧叫熟能生巧,但是再次碰到类似的题目还是不熟。校本作业将错题讲解通过利用周末时间,让每个学生以讲题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孩子们经历数学语言的表达过程,与此同时数学思维也在同步进行,让学生真正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除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讲解错例以外,优等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讲解。原本在学生看来,只能是枯燥乏味的练习改变形式其效果则是以往的作业形式不能比拟的。针对学生错题或作为提升的数学思维题,能关注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说题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想法,梳理自己的思路,加深自己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路利用手机录制下来,并发班级群或小组群,让所有的同学都来观摩,还能互相学习,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这样作业的高效就能得到体现。
例5:请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某一单元的知识(见图3)。
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或者填空式的单元复习,不仅不能让学生自主的整理单元知识,而且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学习十分被动。而将传统作业优化成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单元知识的整理的校本作业设计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地回顾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深入的挖掘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由于形式自由,所以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爱学习,善学习,会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习的有效性也得以提升。
从过程性作业,分层性作业,多元化作业进行校本作业的设计,使校本作业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趣味性,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尊重学习主体的作业设计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正所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优化校本作业的设计让轻负提效落地!